今年是除貧努力的一年。位于中緬邊境的雲南省西南部,布朗山鄉滿坂村三隊村,地處山深處,幾乎與世隔絕,直到上世紀末,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刀火、山地狩獵生産和生活方式。該村有17戶和58人,2014年他們都被确定為窮人。這樣一個村莊如何才能擺脫貧困?
從曾經住過茅草屋,刀火交火,到現在住幹巴房,吃苦耐勞,與外界溝通,布朗山村曼班三隊村隊經曆了兩次搬遷,到2014年,生産生活才逐漸穩定下來。

2001年,滿洲三隊村隊輕松将員工羅曉軒、布朗山農業中心農藝師羅曉軒調走:離生産太遠(離老寨附近),每次下河都友善,實在不友善,沒辦法,然後就一個接一個地撤走了。
原來早在2001年,當地政府為了改變滿洲三隊村隊關閉落後的生産生活條件,村民們從山上整體搬到路邊統一建設新房。然而,在接下來的五年裡,所有的村民都自發地搬回了深山老鄉。2009年,當地政府再次将村民遷至老寨河對岸的現居,在村民完全告别茅草屋之前,修建了一系列配套設施。二次搬遷後,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08年的350元增加到2014年的2380元,但仍低于當年2800元的國家貧困标準。結果,2014年,村裡17戶和58人都被确定為村裡的窮人,滿洲的三隊村仍然是一個極度貧困的村莊。
渤海縣棕山鄉人民政府副局長董晨:有一件事給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當時我縣帶了一些物資,大米、油、被子等物資給他們。兩天後我進去看了看,發現一些被子已經不見了,油也沒了,他們和下一個寨子人一起喝。
經過測繪研究,當地政府發現,落後的生産方式、自然經濟觀念和"如、依賴、匮乏"思想嚴肅,生活習慣和行為與現代文明相距甚遠,這些"文化貧困"現象是最難打貧的"硬骨頭"。2015年,渤海縣編制了"褐山鄉滿坂三隊拉祜人精準扶貧試點方案",投入2671萬元,設定了46個項目,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同時抽調4名幹部組成村專遣隊,駐紮在僅17戶家庭、58名村民的三隊村隊,通過雙心(智)的支援, 改革,教學技術,逐漸消除"文化"貧困。
渤海縣布朗山村曼班三隊村組長紮佩:外面的人進來,我們村裡有些人悄悄地在家裡,不敢出來,有人跑開,不敢跟你說話。
為了友善溝通,工作隊特别安排了三名拉祜幹部,他們也指出村民們喜歡以不同的方式交流。
渤海縣總工會常務副會長李亞玲:教他們跳舞唱歌是件好事,在唱歌跳舞,在一些娛樂活動中,他們很容易接受我們工作的元素。
是以,三組村鎮唱詩班在滿洲成立了唱詩班,邀請外界老師和歌手交流,逐漸地将拉祜族的曆史文化傳統、新時代的社會精神和學習接受新事物的重要性,也通過歌曲隐含地傳達給村民。而隻要有機會,專責小組就會帶合唱團出山參加比賽,或者帶村民到外面學習,讓他們開闊視野,轉變觀念,努力緻富的主動性,激發出繁衍的積極性。
如今,三隊村水域面積從原來的71畝到92畝,水稻、玉米一年可收獲兩季;人居環境、村落外觀煥然一新,一些不良習慣和刻闆印象也逐漸被克服。2018年,滿洲三隊村集團17戶設立檔案卡貧困戶,實作了"兩不愁善盡,三包"走出貧困目标,走出長期絕對貧困,走出貧困。
雲南省扶貧辦主任黃雲波:建立健全預警預警和防止返貧監測制度機制,突出品質提升,抓好産業就業、輕松扶貧和搬遷後續幫扶,努力實作貧困人口智囊富。
滿洲三隊村組:培養後備幹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滿洲三隊村組的整體扶貧工作主要依靠政策指導和村專責小組的幫助。畢竟四村隊員正在回國,當地選拔培養後備幹部,如何幫助滿洲三隊村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定穩定脫貧?
記者于11月中旬來到滿洲鄉三隊,當時當地農休閑旺季,大米、玉米、糧食茶葉都已采集完畢,進村時略顯荒蕪,一個問題要知道,村裡很多年輕人都是利用農場閑暇外出打零工賺錢。
渤海縣布朗山鄉曼坂村三隊村組長紮佩:二三十人出門。我介紹的一部分,我将自己找到的一部分。
紮佩今年22歲,16歲出村到外面工作,是村裡年輕人出門工作的第一人,在茶園、田野、建築工地、車庫都做過,因為主動性、踏實肯幹,去年被村民選為村組長, 他是布朗山鄉最年輕的村隊隊長,月初剛好高興你的兒子,第一個父親,還有身體的負擔。像所有年輕人一樣,紮普喜歡玩手機,在網上購物,發送朋友圈,并經常看到幫助村民帶來貨物的動态。
渤海縣布朗山村曼班三隊村隊隊長紮佩:明年我們的主隊要離開,我也向特遣隊學習,之後我們的主隊不在同一時間我也照顧下來,像我們家一樣,這是我的責任。我們還出去轉過身來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其他的小屋是多麼富有,我們家現在落後了,慢慢地,慢慢地幹涸,他們不懶惰會慢慢變成像外面的人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