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会议)云南高原湖泊土著物种"重生之路"
中国新闻社昆明10月6日电 云南高原湖泊本土物种的"重生之路"
中国通讯社记者 杜伟
"抚仙湖以前有很多抗波鱼,所以不想让它们消失,所以我试图让它们'游回'抚仙湖。尹淑娟因为致力于从事26年的抗波鱼种源头保护工作。现在,在他的繁殖基地,曾经濒临灭绝的反波鱼可以在模拟的野生养殖环境中自然繁殖。
抗波鱼(wave white fish)和池塘金线,大头鲤鱼和大理弓鱼被誉为"云南四大名鱼"。抗波鱼曾经是高原湖泊中抚仙湖独有的稀有本土鱼类,而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和银鱼的泛滥,反波鱼的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
"动物王国"南部有629种淡水鱼,约占我国淡水鱼的40%,居全国第一。其中,594个是本土物种,但138个濒临灭绝,危险,濒临灭绝和脆弱。保护云南的本土鱼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尹淑茂的家乡尹良县狗街小镇和抚仙湖只有一座山的距离,他看到这样的情况心痛,1995年回到家乡做防浪鱼种保护工作。最初从抚仙湖渔民那里采集,经过野生养殖、人工驯化、人工辅助养殖,发展了抗波鱼,实现了自然繁殖,已能实现每年孵化出高质量的抗浪鱼苗1.2亿尾以上。
在这26年里,尹淑茂进行了多项研究,最后摸索出了逆波鱼类模拟野生繁殖模型,根据鱼类的生存习性,遗传多样性进行自然繁殖,保证了鱼类来源的纯度,使鱼类的成活率达到90%左右,畸形鱼类的发生率为零。
如今,尹淑婧孵化的抗波鱼已经"游回"抚仙湖。"经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发现抗波鱼还可以起到净化水质和控制银鱼数量的作用。尹淑茂说,他最大的愿望是,更多的云南本土鱼类能够"游回"家乡的湖泊,实现水鱼、鱼水的净化。
很多人都认同尹淑娟的愿望。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为保护云南的本土鱼类种群做出了许多努力。在云南省高原鱼类养殖重点实验室,23亩公园内分布大、小鱼塘60个。这里已采集并转移到云南本土特色鱼类102种的保护研究保护基地,如金鸡金鸡不仅有效保护,而且深入推进可持续利用。
据了解,云南省高原鱼类养殖重点实验室建立了高原鱼类生存资源库、遗传资源库,并在此物种创新的基础上,创建了软鳍新轻唇鱼水生新品种、金线鲭鱼和鲤鱼远端杂交系。已达到年产500多万尾的国产鱼种能力,可直接带动特色鱼年产值1亿元以上。
"我们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保护的成果,我们还走上了从保护到可持续利用的道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高原鱼类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杨俊兴认为,保护本土鱼类,一旦与老百姓的生计相结合,就会更加积极地保护它们,可持续利用才是真正的保护。(完整)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