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口誤叫錯一水果名字,後人也跟着叫錯三百年,至今仍讀錯

康熙口誤叫錯一水果名字,後人也跟着叫錯三百年,至今仍讀錯

說到康熙皇帝,他可謂是清朝曆史上少有的一位明君,更是康乾盛世這一頂峰時期的開創者,他一生勵精圖治,打造了清朝最輝煌的時代,正因如此,在他的身上總會有一些奇特的故事發生。

就比如康熙皇帝在吃一種水果的時候,因為口誤叫錯了這個水果的名字,而後世的人因為不了解情況,或者是不敢忤逆當今的聖上也就随之叫錯了300年之久,即便到了今天,也仍然沒有改正這個錯誤,那這個被叫錯名字的水果是什麼呢?這其中又有怎樣有趣的故事呢?

康熙口誤叫錯一水果名字,後人也跟着叫錯三百年,至今仍讀錯

常年為宮廷進貢水果的新疆藩國

再說這個故事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康熙年間常年為宮廷進貢水果的新疆藩國,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平定三藩之亂,又智擒鳌拜,也曾經親自禦駕親征,三讨準噶爾,經過了常年的征戰,再加上他有着極強的軍事能力,清朝的江山總算是漸漸穩固,邊境地區也鮮有叛亂發生,而對于中原這個強大的王朝,周邊很多附屬的小國或是部落紛紛選擇依附歸順,以尋求清朝的保護。

當時的新疆地區正是清朝的附屬藩國,既然作為中原王朝的附庸國,自然要經常履行進貢的規定,簡單來說,就是各個小國拿出自己國家的奇珍異寶或是特殊的特産來進貢給當時清朝皇室,借此來表達他們臣服的忠心,這樣的規定自古以來便一直存在着到了清朝,也同樣沿襲了下來。

康熙口誤叫錯一水果名字,後人也跟着叫錯三百年,至今仍讀錯

當時的新疆地區雖然地大物博,但終究因為生産力的落後和科學技術的停滞的确沒有什麼太好的東西能夠取悅當時的康熙皇帝,不過後來,一些小國的首領發現,自己國家有着中原王朝未曾有的水果,因為新疆這個地區所處的環境和地理位置與中原有着巨大的差異,是以适合很多特殊品種的水果生長。

于是這些附屬國便常年以本國特有的水果來進貢給清朝皇室,康熙皇帝和很多王公貴族很少離開過都城自然也沒有見到過這些水果,對于這些稀奇的特産也是非常的喜歡,久而久之,新疆地區的這些小國專供皇室的水果已是約定成俗。

康熙口誤叫錯一水果名字,後人也跟着叫錯三百年,至今仍讀錯

被叫錯的鄯善瓜

那言歸正傳,我們來說說被康熙所叫錯的水果是什麼,這個水果原名為鄯善瓜,是新疆哈密國獨有的水果,雖然是當地特有的品種水果,但是卻未曾進貢給清朝皇室,原因很簡單,就是這種水果儲存的時間比較短,最多不過一星期超過5~7天後基本上都已經變質腐爛了,而新疆距離京城路途遙遠,又沒有像現在這般高效的運輸工具,是以這中間的路途竟然長達半年之久。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種水果獨有卻未曾進貢的重要原因,可在後來有一天哈密國的國王執意要讓中原王朝的人嘗嘗他們國家所特有出來的水果,可是卻面臨着一個問題,那就是怎樣能保證鄯善瓜完好的運輸到中原呢?

康熙口誤叫錯一水果名字,後人也跟着叫錯三百年,至今仍讀錯

思來想去哈密王決定在運輸的馬車上進行種植,從出發的時候找來比較大的木桶,裡面裝上土壤并撒上種子,等到運輸的馬車到了京城也差不多瓜也成熟了,并且吩咐車夫要晚上趕路,白天休息,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瓜在白天能夠得到充足的光照,使其口感更佳,就這樣搖搖晃晃,一行進貢水果的馬車在近半年後抵達了京城。

不過即便這樣做,進貢的鄯善瓜數量也是極其稀少,一來是鄯善瓜的葉子比較大,一個大的木桶頂多也就能容納下兩株,再加上路途上的颠簸,總會有一些瓜苗枯萎,還有一些瓜也會因為其他的原因損壞,到最後一輛馬車能提供的瓜無非就那麼幾個。

康熙口誤叫錯一水果名字,後人也跟着叫錯三百年,至今仍讀錯

是以在當時鄯善瓜隻限于王公貴族和皇帝享用,就連那些一品二品的官員,也極少有機會能嘗到,等到這種水果呈遞到康熙面前時,讓他不由得心生好奇,便像使者詢問這是哪個國家進貢來的水果,使者回答是哈密國,等到使者走後,康熙已然忘記了這種瓜原來叫什麼名字,隻知道出自于哪個國家,于是随口便叫錯了名字,叫成了哈密瓜。

身旁的大臣自然也是知道康熙叫錯了,但是一種水果的名字而已,誰又會去計較這種小事呢?再者說,這些大臣沒有必要為了一個名字去糾正皇帝的錯誤,這豈不是當衆不給皇帝面子?那将來自己還能有好日子過,是以自此之後鄯善瓜就被賦予了新的名字,很多不知情的人也随之叫錯,而這一錯便是長達三百多年之久,到了今天人們也仍然未改正過來,反正就是一種水果名字而已。對錯又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康熙口誤叫錯一水果名字,後人也跟着叫錯三百年,至今仍讀錯

進貢引發的問題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在一些小國進貢的過程中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這絕對不是一筆小數目,殊不知,除了這些附屬國要進貢外,當地的地方官員也要定期向皇帝進貢當地的一些土特産,就比如南方地區盛産荔枝,柑橘等一些水果,而這些水果恰恰是北方所沒有的,進貢也就成了責任之内的事情。

不過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地方官員在為皇帝進貢當地的特産時所花費的費用都是由個人來承擔的,而這筆費用同樣也是一筆巨大的支出,打個比方來說,一些大一點的五品左右的縣官一年的俸祿也不過就八十兩白銀而已,可單單就進貢所需的一輛馬車就要20兩白銀,重要的是所需的馬車不止一輛,再加上雇傭人員加上吃喝住宿以及過路費,綜合算下來要高達近兩百兩白銀,這還算是比較節省的。

康熙口誤叫錯一水果名字,後人也跟着叫錯三百年,至今仍讀錯

那回過頭來,這些縣官的俸祿遠遠承擔不起這樣的開銷,但又不能違背規定,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這些官員自然要從所管轄區域的百姓身上下手,他們會以各種名義加重賦稅,進而征收更多的銀兩,這樣才能支撐很多方面的花費,久而久之,也就會造成清朝官僚政治體制的腐敗,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結語

是以說古代的一些上層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欲,總會對手下的官員施加壓力,而這些壓力終将會變成他們壓迫剝削百姓的理由,正因如此,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封建王朝時常會出現地方的起義和暴動,朝代更疊也是常有的事情,這也告誡世人身為統治者必須要為國為民,絕對不能因為自己的貪圖享樂而給百姓帶來沉重的災難,隻有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有更好的發展,也才會實作真正的長治久安。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