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勾踐滅吳後,盛極一時的越國,為什麼逐漸衰落了?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卧薪嘗膽,這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成語典故,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對于卧薪嘗膽這一故事的主角,就是春秋末期的霸主——越王勾踐。公元前496年,吳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阖闾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不過,在放低姿态之後,越王勾踐保全了性命。雖然備受屈辱,但是,這位一國之君選擇卧薪嘗膽,隻為等到東山再起的機會。

勾踐滅吳後,盛極一時的越國,為什麼逐漸衰落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争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并派人向勾踐求和。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終,夫差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這促使越王勾踐成功消滅了吳國。那麼,問題來了,勾踐滅吳後,盛極一時的越國,為何逐漸衰落了?

勾踐滅吳後,盛極一時的越國,為什麼逐漸衰落了?

首先,越國封地處歐餘山之南(陽)面,國君為姒姓。越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時與吳國發生了沖突,并互相攻伐。公元前496年,允常死後,勾踐即位,公元前473年,勾踐消滅吳國,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勢力範圍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不過,在越王勾踐去世後,越國從巅峰走向了衰落,并在戰國中期被楚國所吞并。是以,在戰國七雄中,并沒有越國的一席之地。對此,在筆者看來,越國的衰落和滅亡,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原因。

勾踐滅吳後,盛極一時的越國,為什麼逐漸衰落了?

一方面,人才的流失,促使越國走向了衰落。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踐之是以能卧薪嘗膽,離不開文種和範蠡這兩位人才。其中,範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南陽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後期,範蠡投奔越國,之後被拜為上大夫,輔佐越國勾踐。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成就霸業,又被封為上将軍。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鸱夷子皮,遨遊于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後定居于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号“陶朱公”。

對于範蠡這位人才,之是以離開越國,是因為他看出了勾踐隻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并且,範蠡在隐退之前,也曾告誡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不過,非常可惜的是,文種并沒有聽進去。在吳國滅亡後,文種自恃功高,不聽從範蠡功成身退的勸告,後為勾踐所不容,最後被勾踐賜死。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本身的地理位置,就比較偏離中原之地。彼時,江浙一帶還是比較偏僻的地方,人口相對稀少,科技文化水準也無法和河南、山東、陝西等中原之地相提并論。是以,越國的人才自然需要吸引周邊地區,特别是中原之地。

勾踐滅吳後,盛極一時的越國,為什麼逐漸衰落了?

但是,越王勾踐對待文種等人才的态度,無疑是讓人心寒的,這會導緻之後的人才,都更加不願意投奔本就比較偏遠的越國。于是,缺乏人才自然讓越國從盛極一時開始走向衰落。到了戰國時期,人才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提升。比如秦國同樣地處偏遠之地,但是,因為秦孝公求賢若渴的态度,進而獲得了商鞅這樣的天縱奇才。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逐漸崛起,最終一統六國,結束了戰國時代。

另一方面,雖然越王勾踐隻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不過,從整體能力上來看,越王勾踐還是一位當之無愧的春秋霸主。不過,在越王勾踐之後,越國内亂頻繁發生,君主的整體水準更是日益下降,這同樣讓越國隻能盛極一時,不能持續下去。勾踐之後,越國連續發生了弑君的事件,所謂“越人三弑其君”。對于越王朱勾弑父篡位的過程,《竹書紀年》中的記載較為簡略,"不壽立十年見殺,是為盲姑,次朱勾立",并沒有前因後果。但是這一事件顯然引發了嚴重後果,不僅僅為後來戰國中期越國不斷出現的弑君現象埋下了伏筆,也直接預示了不久後發生的楚越戰争中越國的慘敗與越國霸主地位的結束。

勾踐滅吳後,盛極一時的越國,為什麼逐漸衰落了?

根據史料的記載,越王無餘十年(前363年),寺區的弟弟思又弑殺了之侯,擁立無颛為越王。從“諸咎之亂”後,越國宮廷中不斷發生弑君弑父的悲劇。對此,在筆者看來,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内部十分混亂,越王勾踐開創的霸業也走向衰落。值得注意的是,和越國比較相似的是,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的秦國,戰國初期的趙國等諸侯國,也都發生了比較激烈和長時間的内亂。不過,不管是秦國還是趙國,都因為比較有作為君主的即位,得以結束内亂,比如秦獻公、秦孝公,趙肅侯、趙武靈王等。

最後,與此相對應的是,越國自越王勾踐之後,并沒有出現一位力挽狂瀾的君主。除此之外,越國在戰國中期的對外政策搖擺不定,或者說是主動樹敵,同樣加快了越國的滅亡。無彊(?―公元前333年),亦作無強,越王無餘之子,越王無颛之弟,戰國時期越國最後一位君主。越王無彊即位後,派兵北伐齊國。齊國國君齊威王派使者遊說越王無彊說:“越國如果不攻打楚國,大則不能稱王,小則不能稱霸。”在齊國使者的遊說,或者說是忽悠之下,越王無彊就放棄進攻齊國,轉而進攻楚國。

對此,楚國國君楚威王出兵迎擊越軍,大敗越軍,殺死越王無彊,全部占取越國及其越國據有的吳國故地一直到浙江沿岸,楚軍繼而向北在徐州大敗齊軍。越國從此分崩離析,越國王族子弟們競争權位,有的稱王,有的稱君,居住在長江以南的沿海,臣服朝拜楚國。在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顯然需要合縱連橫的手腕,不過,本就衰落的越國,卻偏偏要招惹強大的楚國,進而自取滅亡。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在戰國中期就告别了曆史的大舞台。是以,越國盛極一時,甚至超過了戰國七雄之一的南韓,不過,其依然沒能在戰國七雄中擁有一席之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