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表達思鄉的一首詩,句句感人至深,可惜很多人沒有讀過

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短短幾字,簡單明了地表達了一種對家鄉的思念。從形式來說,這或許屬于最直白的“思鄉”之句了。

其實這人世間的情感,無論以何種方式去表達,都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激發讀者的共鳴;但是,不同的表達方式,所展現出的韻味卻是不一樣的,這也正是多樣化“文字手段”不同的作用。

李白《靜夜思》的“直白”有力度,而鄭谷《席上贻歌者》的“含蓄”亦不乏爆發力。

讀鄭谷的《席上贻歌者》被深深打動,是以詩巷就索性将它作為本期的分享對象。

表達思鄉的一首詩,句句感人至深,可惜很多人沒有讀過

席上贻歌者

鄭谷

花月樓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鹧鸪。

鄭谷的這首詩從手法來說,雖然不能稱奇,但也做到了妥當、巧妙,它以委婉的方式将思鄉之情表達出來,當我們設身處地去品味後,就覺得它的确很不一般,韻味很足。

這首的起句造境就很美:花月樓台近九衢;由明月、鮮花、樓台以及繁華的街道組成了一幅畫面,讓人讀來就仿佛看到了節日的喜慶場面。在這一句中,作者首先從視覺的角度勾勒了都市長安城一角的夜貌,同時也很自然地從内容上切住了主題。這麼歡樂、熱鬧的場景與氣氛,對讀者的感染力也是極強的,相信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進行一系列聯想。

表達思鄉的一首詩,句句感人至深,可惜很多人沒有讀過

熱鬧喜慶的場面,肯定少不了歌舞,少不了觥籌交錯,那麼在承句中就有了這層描述:清歌一曲倒金壺;這屬于對宴席場景的進一步補充,前一句主視覺,而這一句則主聽覺,重在借歌舞來展現場面的盛大與熱鬧。

歌女們每演唱一曲,在座的人們便會斟一回酒。沒有更多具體人物動作以及表情上的刻畫,單憑這一簡單的介紹,我們又再次看到了宴席之歡愉與豐盛。

寫詩有多種布局方式,比如先景後情、先議後景、先抑後揚等等,那麼鄭谷的這首詩則運用了先景後情、先揚後抑的方式。

表達思鄉的一首詩,句句感人至深,可惜很多人沒有讀過

景之揚已經有了,那情之抑呢?當然在後兩句中: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鹧鸪》;在歌舞歡騰中,在高朋滿座中,有人卻無法快樂起來,這個人就是作者自己。他為什麼不快樂呢?因為他是一個作客他鄉的遊子,他無法真正融入到這種熱鬧的場景中去。

故鄉是每個人内心深處的一片柔軟,當身處他鄉的時候,或許一件小事,一處風景,一首歌曲……都會勾起我們的思鄉之情。

作者這裡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将原因歸結到歌曲《鹧鸪》上來。這首曲子音律極其凄婉,而且其中物象“鹧鸪”又象征着“南飛”之意。是以當作者在宴席之上聽到這首曲子的時候,他便再也無法掩飾内心的憂愁。但是作者卻并沒有直接明說自己怎麼怎麼思念家鄉,而是用勸說歌女的方式來委婉地進行了表達。正因為如此,當我們明白作者身份的時候,當結合整體内容去品讀的時候,就會發現最後一句所抒發的情感是多麼強烈。

表達思鄉的一首詩,句句感人至深,可惜很多人沒有讀過

作者是因為思鄉之情無法排遣,是以他怕聽到那首令人憂郁的《鹧鸪》。句中“莫向”以否定表達肯定,它恰恰說明了作者極度想家,起着烘托、升華情感的作用,這樣的表達所出的韻味比直白表達更加耐品。

其實細細究來,作者的思鄉之情無時無刻不在内心潛伏,熱鬧的宴席與凄婉的《鹧鸪》都是表面因素而已,這些我們都可以通過全詩内容去剖析出來。

我們在前面說到這首詩采用了先揚後抑的布局方式;前面的氣氛有多歡快,後面的人物情感就有多低沉,二者形成十分鮮明的對比,前者烘托後者,讓後者更加真摯而動人;這也是鄭谷這首作品的亮點所在。

人在他鄉心作繭,何堪一曲更摧之;各位看官,讀完鄭谷的《席上贻歌者》,你有何感想呢?不妨留言暢談,大家一起交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