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表达思乡的一首诗,句句感人至深,可惜很多人没有读过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几字,简单明了地表达了一种对家乡的思念。从形式来说,这或许属于最直白的“思乡”之句了。

其实这人世间的情感,无论以何种方式去表达,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读者的共鸣;但是,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体现出的韵味却是不一样的,这也正是多样化“文字手段”不同的作用。

李白《静夜思》的“直白”有力度,而郑谷《席上贻歌者》的“含蓄”亦不乏爆发力。

读郑谷的《席上贻歌者》被深深打动,所以诗巷就索性将它作为本期的分享对象。

表达思乡的一首诗,句句感人至深,可惜很多人没有读过

席上贻歌者

郑谷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郑谷的这首诗从手法来说,虽然不能称奇,但也做到了妥当、巧妙,它以委婉的方式将思乡之情表达出来,当我们设身处地去品味后,就觉得它的确很不一般,韵味很足。

这首的起句造境就很美:花月楼台近九衢;由明月、鲜花、楼台以及繁华的街道组成了一幅画面,让人读来就仿佛看到了节日的喜庆场面。在这一句中,作者首先从视觉的角度勾勒了都市长安城一角的夜貌,同时也很自然地从内容上切住了主题。这么欢乐、热闹的场景与气氛,对读者的感染力也是极强的,相信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进行一系列联想。

表达思乡的一首诗,句句感人至深,可惜很多人没有读过

热闹喜庆的场面,肯定少不了歌舞,少不了觥筹交错,那么在承句中就有了这层描述:清歌一曲倒金壶;这属于对宴席场景的进一步补充,前一句主视觉,而这一句则主听觉,重在借歌舞来体现场面的盛大与热闹。

歌女们每演唱一曲,在座的人们便会斟一回酒。没有更多具体人物动作以及表情上的刻画,单凭这一简单的介绍,我们又再次看到了宴席之欢愉与丰盛。

写诗有多种布局方式,比如先景后情、先议后景、先抑后扬等等,那么郑谷的这首诗则运用了先景后情、先扬后抑的方式。

表达思乡的一首诗,句句感人至深,可惜很多人没有读过

景之扬已经有了,那情之抑呢?当然在后两句中: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在歌舞欢腾中,在高朋满座中,有人却无法快乐起来,这个人就是作者自己。他为什么不快乐呢?因为他是一个作客他乡的游子,他无法真正融入到这种热闹的场景中去。

故乡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片柔软,当身处他乡的时候,或许一件小事,一处风景,一首歌曲……都会勾起我们的思乡之情。

作者这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将原因归结到歌曲《鹧鸪》上来。这首曲子音律极其凄婉,而且其中物象“鹧鸪”又象征着“南飞”之意。所以当作者在宴席之上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他便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忧愁。但是作者却并没有直接明说自己怎么怎么思念家乡,而是用劝说歌女的方式来委婉地进行了表达。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明白作者身份的时候,当结合整体内容去品读的时候,就会发现最后一句所抒发的情感是多么强烈。

表达思乡的一首诗,句句感人至深,可惜很多人没有读过

作者是因为思乡之情无法排遣,所以他怕听到那首令人忧郁的《鹧鸪》。句中“莫向”以否定表达肯定,它恰恰说明了作者极度想家,起着烘托、升华情感的作用,这样的表达所出的韵味比直白表达更加耐品。

其实细细究来,作者的思乡之情无时无刻不在内心潜伏,热闹的宴席与凄婉的《鹧鸪》都是表面因素而已,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全诗内容去剖析出来。

我们在前面说到这首诗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布局方式;前面的气氛有多欢快,后面的人物情感就有多低沉,二者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前者烘托后者,让后者更加真挚而动人;这也是郑谷这首作品的亮点所在。

人在他乡心作茧,何堪一曲更摧之;各位看官,读完郑谷的《席上贻歌者》,你有何感想呢?不妨留言畅谈,大家一起交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