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魏軍打到蜀國都城,劉禅原本還想率衆抵抗,可是為何最後還是投降了?

曆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讓小編來帶你走進曆史,了解曆史。

三國時期,蜀漢的實力最弱,曹魏作為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勢力,一開始也沒将重點放在攻打蜀國上。趁着魏國的主要精力放在對付東吳上,諸葛亮制定政策,讓蜀國軍隊休養生息了一段時間後,開始了北伐曆程。雖說幾次北伐中有一些成功的戰役,但每次北伐最後都無功而返。

魏軍打到蜀國都城,劉禅原本還想率衆抵抗,可是為何最後還是投降了?

伴随着一次次北伐失敗的是,蜀國國力越發空虛,百姓的負擔越來越大。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對内采取了一些措施,發展經濟廣屯田,蜀國的國力也不至于耗損過多。諸葛亮病逝後,姜維繼承他的遺志,又進行了十幾次北伐,其中多數時候都成功了。但這并沒有改善蜀國國力孱弱的狀況,百姓的生活越發貧苦,越來越多的人連飯都吃不飽。後來魏國将重點轉移到對付蜀國上,結果一次大舉出擊,蜀國就難以抵擋,劉禅也被迫選擇投降。為什麼那時蜀國明明有一定的抵抗實力,劉禅卻選擇投降呢?

實際上,如果劉禅不投降,也不是沒有退路。那時魏國軍隊打到成都,劉禅還可以投奔南中,或者投降東吳。然而仔細一想,這兩條退路并不比投降魏國好。投奔南中的話,那時諸葛亮去世已經過了很多年,南中的蠻人已不再像當初那樣對蜀國臣服。劉禅将朝廷遷過去,南中的百姓負擔就更大了,本來就不滿蜀國統治的南中百姓,可能就會選擇造反叛亂,這樣劉禅就會陷入更危險的處境。投靠東吳和投降魏國差别不大,而且東吳實力還不如魏國,選擇投靠一個弱小的勢力,還不如投降魏國,這樣還能獲得善待。

魏軍打到蜀國都城,劉禅原本還想率衆抵抗,可是為何最後還是投降了?

劉禅即使心中不想投降,在那種緊要關頭,也沒法做出其他選擇。魏國的軍隊都打到蜀國的都城了,選擇撤退,顯然就會讓蜀國陷入更大的被動狀況,這樣想要複國就更難了。加上劉禅不是一個有鬥志的皇帝,他對于自身利益更加看重,與其和魏國魚死網破抗争到底,還不如選擇投降來得劃算。看似劉禅的做法讓諸葛亮的苦心付之一炬,然而諸葛亮隻是為了完成劉備的夙願,至于能否收複中原,那是另一碼事。諸葛亮作為一個盡忠盡力的忠臣,他已經為蜀漢貢獻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諸葛亮都難以扭轉蜀國的命運,劉禅就更不用說了。或許劉禅正是明白這一點才選擇投降,如果他不這樣做,可能最後國内爆發起義,他想獲得善待條件都難。實際上,三國中還有一些這樣的看似沒有道理的事情,因為沒有實錄記載,很難得知其原因。尤其是蜀國還沒有設定史官,這樣關于蜀國的一些事就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魏軍打到蜀國都城,劉禅原本還想率衆抵抗,可是為何最後還是投降了?

不管劉禅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蜀國被滅也是必然的事。蜀漢和東吳的實力加起來,才能和魏國勢均力敵,在這樣的差距下,除非蜀漢和東吳聯合成一個國家,不然終有一個會被先滅掉。魏國無法滅掉吳國,就将矛頭指向蜀國,正好那時蜀國還未恢複實力,魏軍趁着這個可乘之機大舉進攻蜀國。蜀國縱使有姜維在支撐也終是無力回天。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