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让小编来带你走进历史,了解历史。
三国时期,蜀汉的实力最弱,曹魏作为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势力,一开始也没将重点放在攻打蜀国上。趁着魏国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付东吴上,诸葛亮制定政策,让蜀国军队休养生息了一段时间后,开始了北伐历程。虽说几次北伐中有一些成功的战役,但每次北伐最后都无功而返。

伴随着一次次北伐失败的是,蜀国国力越发空虚,百姓的负担越来越大。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对内采取了一些措施,发展经济广屯田,蜀国的国力也不至于耗损过多。诸葛亮病逝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又进行了十几次北伐,其中多数时候都成功了。但这并没有改善蜀国国力孱弱的状况,百姓的生活越发贫苦,越来越多的人连饭都吃不饱。后来魏国将重点转移到对付蜀国上,结果一次大举出击,蜀国就难以抵挡,刘禅也被迫选择投降。为什么那时蜀国明明有一定的抵抗实力,刘禅却选择投降呢?
实际上,如果刘禅不投降,也不是没有退路。那时魏国军队打到成都,刘禅还可以投奔南中,或者投降东吴。然而仔细一想,这两条退路并不比投降魏国好。投奔南中的话,那时诸葛亮去世已经过了很多年,南中的蛮人已不再像当初那样对蜀国臣服。刘禅将朝廷迁过去,南中的百姓负担就更大了,本来就不满蜀国统治的南中百姓,可能就会选择造反叛乱,这样刘禅就会陷入更危险的处境。投靠东吴和投降魏国差别不大,而且东吴实力还不如魏国,选择投靠一个弱小的势力,还不如投降魏国,这样还能获得善待。
刘禅即使心中不想投降,在那种紧要关头,也没法做出其他选择。魏国的军队都打到蜀国的都城了,选择撤退,显然就会让蜀国陷入更大的被动状况,这样想要复国就更难了。加上刘禅不是一个有斗志的皇帝,他对于自身利益更加看重,与其和魏国鱼死网破抗争到底,还不如选择投降来得划算。看似刘禅的做法让诸葛亮的苦心付之一炬,然而诸葛亮只是为了完成刘备的夙愿,至于能否收复中原,那是另一码事。诸葛亮作为一个尽忠尽力的忠臣,他已经为蜀汉贡献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诸葛亮都难以扭转蜀国的命运,刘禅就更不用说了。或许刘禅正是明白这一点才选择投降,如果他不这样做,可能最后国内爆发起义,他想获得善待条件都难。实际上,三国中还有一些这样的看似没有道理的事情,因为没有实录记载,很难得知其原因。尤其是蜀国还没有设置史官,这样关于蜀国的一些事就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不管刘禅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蜀国被灭也是必然的事。蜀汉和东吴的实力加起来,才能和魏国势均力敌,在这样的差距下,除非蜀汉和东吴联合成一个国家,不然终有一个会被先灭掉。魏国无法灭掉吴国,就将矛头指向蜀国,正好那时蜀国还未恢复实力,魏军趁着这个可乘之机大举进攻蜀国。蜀国纵使有姜维在支撑也终是无力回天。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