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關羽一直被後人尊稱為“關聖帝”,将其與孔子齊名,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原由,另一方面民間廣為流傳的各類佳話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演義》一直是關羽個人形象的定位。

之是以被後人稱之為“武聖人”,究其根本還是“忠義”二字,以至後來曆代封建君王用其來教化子民。但是成為封建統治的工具,這并不是關羽的過錯,“文革”時期就被批倒批臭了,然而今天我們必須以辨證的曆史唯物主義觀點來闡述。抛開文學作品,僅從曆史上看關羽,其“忠”的确被史書所記載,《三國志》有記:『……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将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将軍顔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于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将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歎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将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乃羽殺顔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由此可見,關羽對劉備的忠心有史可鑒,連與其不兩立的曹操都為其義而染。
盡管,我們平時心目中留下的關羽的形象早已不是簡單的曆史記錄,而是經過藝術加工過的,被後人融添了許多美好的内容的。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千裡走單騎等等,許多的雖然曆史中不可考證,但基本上維持了關羽本人的實際情況。『……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将軍,假節钺。是歲,羽率衆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将軍龐德。梁、郏、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号,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這是陳壽《三國志》對關羽樊城之戰的記錄與評價。盡管于禁被水淹而戰敗是否是由于關羽的計策所至,我們尚不能完全下結論,但“威震華夏”四個字不論是史學家還是文學家都是認同的。曆史中能威震華夏的人能有幾個?
小說中的關羽有高傲自大的描寫,曆史中的關羽也有此記載,亦非文人之杜撰。諸葛亮收服西涼名将馬逾時,關羽就曾傲慢自大過,史書有載:『……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争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而象“虎女怎能嫁犬子”,對封黃忠為“五虎上将”的不滿等亦僅僅是文學之辭,史書中或未有确切記載,孫權想将其子娶關羽女兒,《三國志》裡也僅『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十八字而已。
其實,羅貫中筆下的關雲長本是一個有褒有貶、能征善戰的人,即描寫了他忠肝義膽、威武不屈、富貴不淫的仁義形象,又寫出了他傲慢自大、目空無人等一切常人都能有的缺點,即歌頌了英雄的形象,又沒有将其神話。但後人種種原因,或個人偏好,或政治需要,強加于關羽頭上,此獨關羽之過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