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為何特别重視軍火生産?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火統,是一種射擊型管狀火器。燃燒、爆炸性的簡單火器,大約在唐代後期即已運用于軍事作戰。自南中期至元代,火器多次被投入戰争,形似小型火炮的火統也應運而出。目前為止,全世界公認最早的銅大統,出土于内蒙古林郭勒盟正藍旗元上都遺址誕生時間是元大德二年(1298年)朱元璋部在都陽湖水戰中使用 。

朱元璋為何特别重視軍火生産?

所謂“碗口鏡”,顧名思義,是炮口似碗口的一類火統。它身管短、射速慢、射程近,由于沒有瞄準具、命中率無法與後來的火器相比。但在元末明初碗口統卻是水軍克敵制勝的利器。陳友諒死後,朱元璋以迅雷之勢蕩平群雄,1368年正式稱帝,建元洪武,締造了大明王朝。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就珍藏着一件洪武五年(1372年)鑄造的銅制大碗口铳,口徑三寸四分七,長一尺一寸,重六十三斤。由铳上銘文“水軍左衛.進字四十二号”可知,此物曾被用于水上作戰。按明代官修法典《明會典》給出的資料,弘治(1488-1505年)以前,明政府軍器局每三年要生産這種大碗口铳3000門。

軍器局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設立的專門生産冷熱兵器的機構。同年,朝廷對軍隊裝備問題做出新的規定。《明太祖實錄》即載:“凡軍一百戶,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可知當時士兵配備的武器仍以冷兵器為主,但火铳已經結束了在軍隊中零散使用臨時裝備的階段,正式成為明朝軍隊的制式化标配。這是明代火器史上第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舉措。

朱元璋為何特别重視軍火生産?

帝制時代,一個國家的科技、軍事與文化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最高統治者的認知。自打下江山的那天起,朱元璋就已将火器制造提上日程上至工部、内府,下至地方各布政司及各地駐軍,都下轄有兵器制造機關工匠服役及生活條例政策被着意改善以吸引專業人才。而衆多兵器中尤以火铳最為優先,為保證其所需的火藥,朝廷下設内官監和兵仗局管控的火藥制造局,地方上也開設火藥作坊。火器上镌刻武器名稱、編号、鑄造時間及機構、監造者及制作者姓名等資訊,一旦将來出了問題,就可根據銘文進追責,反之如果它們在戰鬥中發揮出重要效力,也會對制造者論功行賞。

按理說,朱元璋早年食不果腹,教育程度不高,為何在軍事手工業的建設上能有如此遠見卓識?

朱元璋為何特别重視軍火生産?

元末群雄并起,尤以陳友諒、朱能元璋、張士誠這三股力量最為強大。盡管起兵的旗号都是反抗暴元,但南方諸雄之間的争霸戰卻更為激烈。元人徐勉之的《保越錄》就記載了朱元璋與張士誠的一場火器大戰:1359年朱元璋部将胡大海率部進攻屬于張士誠勢力的紹興城。2月8日,胡大海兵臨紹興城下,守将呂珍見胡部尚未穩住陣腳,立即命守城将士以火铳、火炮攻擊其前鋒部隊。胡大海部頂着炮火攻城,死傷無數。戰至3月20日守軍一支部隊自城中出擊,胡部正欲迎戰,忽遭對方火铳射擊,竟緻陣腳大亂,隻能悻悻而退。其後,胡部士兵多次進攻都被守軍用火铳打退,尤其以春波橋一帶戰鬥最為慘烈。據載,攻入此地的胡部竟被守軍全殲。胡大海終于意識到火器的重要。在5月14日發動總攻時,他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命士兵以抛石機等打頭陣,繼而集中火铳、火箭、石炮等火器向城内發射。守軍在胡部狂轟濫炸下傷亡慘重。胡大海趁機發動猛攻,一舉攻占了紹興城。從此之後,集中優勢火器擊敵成為朱元璋的常用戰術。幾場鏖戰,他屢屢依靠火铳、火炮拿下勝局,待功成身就,自然要繼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

此外,火器之是以能在明朝發還有個客觀原因—缺馬。以洪武十三年(1390年)為例,明史記載,當時全國官兵共1204923人,而能夠作戰的馬卻隻有45080匹。明軍與北元蒙古騎兵交鋒,難免會出現步兵對抗騎兵的窘境。火器是當時面對騎兵沖擊的唯一有效武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