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要誇一個人聰明的時候,一般就會将對方比喻成古時候的天才,比如說諸葛亮就是一個典型。如果你誇一個人“智比諸葛”的時候,對方一定會很高興,然後哈哈哈大笑,或許還會謙讓兩句:“我哪有諸葛亮聰明。”而當我們要罵一個人蠢的時候也很簡單,就把他比作劉禅,說他是“扶不起的阿鬥”,保證讓對方暴跳如雷。

無論是在史書中還是在演義中,劉禅的形象似乎都并不怎麼光彩,尤其是在《三國演義》中的劉禅,那更是堪稱無用至極,毫無主見。就是諸葛亮光輝形象下的陰影,仍由諸葛亮去擺布。
人們都說劉禅在長坂坡一戰中,被他父親劉備摔壞了腦袋,是以看起來憨憨傻傻的。幹啥啥不行,鬥蛐蛐他第一名。要是沒有諸葛亮,他劉禅墳頭草都不知道幾米高了。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後,整部書也是很快結束了。隻知道劉禅開門投降了,其他也沒有多提。
實際上在諸葛亮死後,劉禅還守了蜀國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比諸葛亮掌權蜀國的時間還要長。當然,如果一定要拿劉禅和諸葛亮比,這确實是比不了的。但并不能說劉禅就是一個廢材,他也是有自己的本事的。
劉禅的優點在哪裡呢?就是他懂得“進退之道”,别小看這四個字,劉禅在諸葛亮死後能堅守蜀中30餘年,正是因為他知道誰能治國、誰能打仗,能夠放手讓這些能臣去做事。
《三國志·杜微傳》中便記載了諸葛亮評價劉禅的話:“朝廷(劉禅)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愛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漢室,欲與君應天順民,輔此明主,以隆季興之功,著勳于竹帛也。”
當然這“進退之道”在另一方面就表現的沒那麼光彩了。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鄧艾從陰平進入蜀中,攻克綿竹。眼看蜀漢政權垂亡在即,劉禅還是選擇了投降,随即劉禅被移居到了魏國都城洛陽。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劉禅為了保命可謂是裝足了孫子,當時的魏國也早已經不是曹氏得到天下了,而且司馬氏掌權。
司馬昭為了測試劉禅的真心便在一次酒會上問,劉禅在洛陽後還想不想蜀國啊,劉禅嘴角的酒都沒擦幹淨便答到:“此間樂,不思蜀”,從此傳為了千古笑談。
劉禅知道司馬昭不可能因為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便對自己放下戒心,是以劉禅不久後又在洛陽所住的府邸前挂了一個牌匾,上面寫着三個大字:“中山寨”。
這件事後來被司馬昭知道後哈哈大笑,當即表示可以放劉禅一條生路了。而司馬昭的手下卻都大為不解。司馬昭說道:你們将他牌匾上的三個字倒過來讀就知道了。
原來“中山寨”這三個字倒過來讀的諧音就是“在山中”,這是劉禅在向司馬昭表明自己想要歸隐山中的想法。此後司馬昭也便将劉禅當空氣了,再沒有找過他的麻煩。而劉家後人在洛陽也有了立足之地。進一步不一定能擷取天下,但退一步卻能海闊天空。劉禅的選擇也不失為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