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巴山秀才”并非袁廷蛟,你知道嗎?(二)

李宗羲,開縣人, 号雨亭, 生于1818年。1873年升任兩江總督,兼辦理通商事務大臣。當時日本預謀進犯,李宗羲加強江防建設,使得日本不敢輕舉妄動。後慈禧太後決議大興土木複修圓明園,李宗羲兩次上書勸阻未被采納,便托病在家休養。開縣與東鄉毗鄰。李宗羲接旨後,馬上安排次子潛入東鄉暗訪,獲得“東鄉血案”的真相。随後,李宗羲本人又帶随從一名以省親為名前往東鄉縣中河各場密查暗訪,曆時兩月,目睹多處民房成為廢墟,山野新冢壘壘,路少行人,很多田地荒蕪。掌握了确鑿證據,李宗羲認定“東鄉血案”确系冤案,于六月據實上奏。四川相關責任人為開脫罪責,竟編造僞證,指使李有恒之母易氏赴京為李有恒、孫定揚等鳴“冤”,反誣李宗羲“與袁逆有親誼”,“收受鄉民賄賂,并未親臨詳查”。

值此胡疑之際,朝廷收到另一位名臣張之洞的奏折。張之洞曾任四川學政,光緒二年(1876)夏到綏定府主持府考(秀才),東鄉縣大多數考生的答卷上寫的都不是考題内容,而是東鄉血案詳情,以此拒考,并為死難鄉民申冤。其後,張之洞綜合考生所陳情節,結合綏定民間議論,寫了本折子,奏稱“……此案之查辦由于濫殺,濫殺由于誣叛請剿,誣叛請剿由于聚衆鬧糧,聚衆鬧糧由于違例苛斂……”

最終,慈禧太後采納了李宗羲的調查和張之洞的奏疏。光緒四年(1878)10月10日,刑部審結全案。判定:袁廷蛟并非叛逆,衆寨民自非叛黨;孫定揚、李有恒斬立決;雷玉春等革職;涉案“局紳”發配邊省服苦役。這個時候,袁廷蛟及其子能柏還關在成都獄中。至于袁氏父子如何處置,清廷君臣上下心計相通。四川總督丁寶祯暗令手下在獄中将袁氏父子密殺,然後以“病死”上報。朝廷再鑄“永不加賦”的鐵碑立于東鄉縣衙前,以撫民心。

“巴山秀才”并非袁廷蛟,你知道嗎?(二)

(袁廷蛟祖墳)

袁廷蛟之妻艾氏在親鄰資助下去成都領屍,回鄉所過場鎮,群衆自發焚香燒紙悼祭,到達東鄉縣境後擡柩遍遊20餘場,鄉民跪拜哀挽。為此,同縣人吳德澐撰《東鄉哀》以祭之:籲嗟噫嘻哀哉!太守之政猛于虎,将軍之令毒于虺,不留餘地,釀成禍胎。曾記頻年催租吏,暮夜村中捉人去。駴聞縣官坐堂上,鉗網高張堂下懼。慘矣乎,民可哭,昊天不吊,沃土不熟。今歲無麥,明歲無谷,質妻鬻子,補瘡剜肉。正供奚能免,差役突來如,雲是吾皇征薄海,胡為鄰邑迥不符,街頭巷議走相告,大半縣官喜漁牟。民曰:訴之長官,長官不察;訴之有北,有北不納。歸來哭城城欲崩,如此怨海可嶺人!陰霾匝月竟不開,中有死氣泣鬼神,蠢茲編氓計太左,振臂一呼從者夥,謂食墨令之肉寝其皮,誰曰不然皆曰可。籲嗟噫嘻哀哉!縣官紛拏白太守,由來兔死狐當悲,太守憑城思脫兔,辭加民罪溝中推。羽書旁午大騷動,連營急于星火來。謝氏之子李将軍,殘仁從此判人禽。謝軍空化猿鶴去,天陰雨濕饑枭鳴。于時令下,掃境鋤根,毋教漏網,玉石俱焚,法重心駭,命賤威尊,敢當晝晦,荼毒生靈。須臾盡掃衆峰出,殺人如草不聞聲,父兄子弟變為鬼,肝腦塗地萬家毀。魂兮魂兮去匪遙,婦女傷心他人毀,求死不得怨奈何,誰教夫婿空贻悔。至今田廬等丘墟,碧磷白骨長累累。獨恨李将軍,城門失火池魚驚。布告連驿誇奏凱,群醜洗淨潢池清。餘曰:當今為官皆為暴,養寇勝養兵,文臣虐酷武臣喜,不畏泉台牒訴紛。我今散發狂歌欲斫地,聊酒一副熱淚當招魂。

“巴山秀才”并非袁廷蛟,你知道嗎?(二)

(川劇《巴山秀才》)

多年以後,素有“巴蜀怪才”之稱的當代著名劇作家魏明倫,用“東鄉血案”題材創作了川劇作品《巴山秀才》,先後搬上了戲台和銀幕。其情節是:晚清光緒二年,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時期,巴山連年幹旱,知縣孫雨田吞沒赈糧,饑民百姓求赈不得籌劃上告,欲請老秀才孟登科代寫狀子。王登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八股書,婉言謝絕饑民請求。孫雨田為了掩蓋A錢罪行,搶先赴省謊報巴山民變,四川總督恒寶不查虛實,下令剿辦。記名提督李有恒唯命是從,率兵血洗巴山。孟登科目睹慘案逐漸覺醒,從明哲保身變為仗義鳴冤。但孟登科書呆子氣十足,不識官場奧秘,與虎謀皮,險遭殺害。幸有巴山籍歌姬霓裳從中斡旋,救出書呆子。孟登科痛定思痛,直面淋漓鮮血,毅然抛棄功名,痛改迂腐習氣,巧妙利用在成都省試的機會,在考卷上書寫冤狀。主考官張之洞與川督恒寶積怨已久,趁勢借題發揮,回京直奏,震動朝廷,引起兩宮内讧,迫使慈派遣親王入川,查辦冤獄,平息民憤。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川劇《巴山秀才》雖然以“東鄉血案”為題材,但已然超脫曆史事件,升華為藝術作品了。其“巴山秀才”是指孟登科,而非袁廷蛟。“群衆演員”袁鐵匠為掩護孟登科逃脫,在《巴山秀才》第三場“屠城”中就已經挂了。

“巴山秀才”并非袁廷蛟,你知道嗎?(二)

(《巴山秀才》劇照)

縱觀“東鄉血案”的整個過程,老巴客認為,“巴山秀才”是劇中人物孟登科,也是參加綏定府考在試卷上書血案詳情的東鄉秀才,還是吳鎮、李宗羲、張之洞等仗義直言的正直官員,但唯獨不是袁廷蛟。“鬧糧英雄”袁廷蛟雖農民鐵匠出身,而不懼生死,仗義京控,為民伸冤,可歌可泣,值得東鄉人民永世紀念。至于“巴山秀才”塑像和碑文的蒙太奇手法,籠而統之,也頗為相得益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