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寶山為何得名?要從明朝永樂年間朱棣立碑說起

“明朝永樂十年(1412年)負責海運的平江伯陳瑄,在長江出口的南岸修築了一座土山,土山300多米見方,百米左右高,這座土山上設有烽火台,白天燃煙,夜間點火,雖距海30裡,但視野遼闊,目标顯著,作為航海标志為海運提供了安全保障。”1月7日,在《寶山風華——紀念寶山命名610周年文獻史料手迹展》上,寶山區作協副主席、策展人唐吉慧介紹着“寶山”的起源。

上海寶山為何得名?要從明朝永樂年間朱棣立碑說起

現場 本文圖檔均為澎湃記者 鄧玲玮 圖

明成祖朱棣深知“寶山”的重要,因為永樂二年(1404年)吳淞江疏浚後,吳淞口成為了由南向北海道運糧的起航地之一,于是1412年明成祖親自寫下碑文,并命人勒石成碑,即“禦制寶山碑”,寶山之名随之誕生。

1412年距今610年,日月幾經更疊,江河幾經變遷,“寶山”雖已沉入曆史,寶山依然悠久如同乾坤,在新時代更閃耀出新的光芒。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紀念寶山命名610年,寶山以“寶山風華”為題,聚焦這片熱土的過去與今朝,深入挖掘寶山的曆史文化記憶。

上海寶山為何得名?要從明朝永樂年間朱棣立碑說起

現場展品

“曾經曆過兩次淞滬抗戰,很多古迹和文獻被毀,我作為文化工作者,為我生長的地方做點貢獻。”唐吉慧告訴記者,他從2008年開始就想做個“有心人”,平時愛逛舊書攤,去拍賣行,經常看到跟寶山相關的隻字片語他就想買下來做研究,後來,他以自己搜集到的史料為藍本開始文學創作。他認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

此次展覽共展出展品六十件,展品大多為首次展出。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兩次國内革命戰争,從抗日戰争,再到解放戰争,無數的共産黨人和革命志士,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在寶山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抛頭顱、灑熱血,鑄就了寶山厚重的曆史。

上海寶山為何得名?要從明朝永樂年間朱棣立碑說起

展覽第一部分“紅色之光”,展示了1949年5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登解放軍攻占吳淞寶山新聞、1965年2月28日《解放日報》刊發“吳淞口民兵神槍手”報道、1970年代好八連在吳淞照片等文獻。

第二部分“人文之光”則介紹了在寶山曆史中湧現的多位政治、經濟、文學、書法界的優秀人士,展示了清朝末期著名詞人蔣敦複書法作品,中國近現代史著名的袁氏三兄弟袁希濤、袁希濂、袁希洛手迹,抗戰時期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與胡适、梅贻崎、馮友蘭攝于西南聯大的合影,以及吳淞鐵路、張廟一條街等文獻。

上海寶山為何得名?要從明朝永樂年間朱棣立碑說起

同時,寶山吳淞還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城區之一。是以,第三部分的“教育之光”呈現了一百年前吳淞炮台灣數平方公裡内,陸續建成的多所大學,例如複旦大學前身複旦公學、同濟大學前身“同濟醫工專門學校”、中國公學、上海海事大學和大連海事大學的前身吳淞商船專科學校、上海水産大學前身江蘇省立水産學校、政治大學等。多位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學界名師,與他們所培養的那些日後享譽學界的學生們,共同成為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力量。

事實上,自2020年以來,為了更深入地對寶山地方文獻進行搜集、收藏、保護與使用,除了繼續在高校圖書館、長三角地區公共圖書館等場所開展文獻史料手迹展巡展外,還将出版專題文集,并通過講座及研讨會的形式,追溯寶山記憶,傳承“寶山”精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