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迅在餐廳:"酒是半歸"是他和胡石争執的開始?

作者:齊魯壹點

在北京逗留期間,魯迅幾乎品嘗了北京著名的餐廳,著名的"八棟樓"、"八屋",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他的足迹。這種與北方菜的莫名其妙的關系,讓離開北京後,他一直在思考北方菜。

當時魯迅住在北京西城,吃飯近在咫尺,經常去西四樓魯溪同居,這也是北京著名的"八居所"之一,經營山東美食。其名菜有油炸肥腸、九轉胖腸、三不粘,甚至還有寬大的居家招牌菜——鍋魚。魯迅最喜歡這裡的炸蝦球,因為這道菜屬于紹興的味道,是南北融合時北餐廳推出的新菜。另外,魯迅喜歡這裡的烤面包,就是在鋤頭上刷一層油,烘烤。

現在北京城注重"吃在東邊",魯迅當時,東城也有很多吃的,但是因為他在西城工作,走得少了。日記記載,比較有名的博物館有東興大廈。魯迅和胡石在東邊吃了兩頓飯,都是在東興家。一個是胡石問魯迅,另一個是于大福問魯迅、胡石。魯迅1932年2月27日的日記中寫道:"下午胡施去部,遲到到東安市場行,到東興大廈應于大福喝,酒半還。"看來這次食物不是很開心,或許是對于葫蘆兩個人來說開始的一次争執。

魯迅這頓飯吃得不好,但于大福選的東興大廈的菜品還是很正宗的。1903年開業,原址在北京東安門大街,1944年關閉,1982年複工在東直門大街,是民國初期的北京"八棟樓"(東興大廈、泰豐大廈、志美大廈、紅星大廈、正陽大廈、新豐樓、安福大廈、春華大廈)之一。這些樓樓魯迅去過大部分的樓宇,雖然每棟樓都有重複的菜肴,但每棟樓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醬爆雞叮叮就是魯迅和胡石都很喜歡吃的菜,這道菜東興大廈做得最好。因為據說東興大廈是清宮,一個他姓梳子的太監開着,宮内有很多廚師,如醬爆雞、砂鍋熊掌、鳥巢魚翅都是東興樓從宮廷調菜的。

醬汁爆雞是家常菜,家可以做,但朝廷的做法要求雞肉要做得像豆腐一樣嫩,有色香。這道菜要做的好吃,有很多細膩的,比如用豬油炸,用黃醬代替甜意大利面醬,但是在這兩點上,現在很多餐館都很難做到。我一直強調,飲食文化應該是創新的,但基礎必須是首先儲存和傳承傳統,否則就是一團糟。

西城一家叫和記堂的餐廳,是魯迅的常客,基本上相當于他的工作食堂,魯迅的教育部就在馬路對面。這裡的東西又好又便宜。1918年第一月三日,魯迅在日記中提到:"小雪。二哥中午來到道部,邀請陳世禅、齊守山到和記黃埔飯。"其實和記黃埔以賣牛肉和羊肉而聞名,魯迅最喜歡在這裡吃大塊牛肉面的湯,可惜北京現在很少能吃到這種面條,我們不如魯迅那麼好吃。

陸迅中午還經常拉着陳靜、齊壽山到長安西街,一家叫龍海軒的小餐館吃飯。中午魯迅喜歡喝點酒,這道手菜是軟炸肝尖,是他最喜歡的酒菜。這道菜用豬肝的上半部分切成薄片,用鹽、酒、味精腌制,再挂雞蛋醬,再用78%熱花生炒,在醬面剛固化撈出時,将鍋中的油加熱至沸騰,再将肝尖放下來炒。這是在薯片嫩的肝尖内兩次油炸後完成的。

魯迅經常去博物館,有淮揚風味的南嘗齋、宇春樓、福建小天餐廳、河南後德福餐廳、廣東餐廳醉瓊林。1912年9月11日魯迅日記記載:"晚胡夢樂在南方喝了齋的味道,還掩蓋了兒子的慶祝,共有九個人在同一張桌子上......"這種南風的齋和當時的春華樓,喚醒泉居所都是著名的江蘇館。手菜是糖醋黃魚,蝦蹄。魯迅在1912年9月27日的日記中也提到:"晚點在小田裡勸告有天,董玉石、錢祕蕪、徐繼軒坐着,菜品全都好吃,不是很好吃,有所謂的紅壞人不漂亮。"

看來魯迅還不太适應韭菜,在日記中很少提到不喜歡吃"食物"。一個人的胃口和一個人的性格有關系,比如說,太固執的人總是喜歡吃他認識的幾個東西,吃别人說不吃。而心胸寬廣的人,相應的食物領域也更廣闊。從日記中對食物的差評來看,魯迅其實并不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經常生氣,開始寫文章罵人。

美樓也是魯迅最愛的"八棟樓"之一。日美大廈以前經營姑蘇菜,乾隆于1948年開業,1980年關閉,1980年重新開業。它的手工菜肴有炸雞片、邋遢的魚片、爆肚絲等。這說明廚師的技能非常高,因為滑冰、油炸、拉扯等制作技術都是非常考驗烹饪技巧的,沒有能力的人根本做不到。我收藏了1984年4月23日到美國大廈的宴會菜單。菜單印在招牌菜的一面,而另一面是空白的。根據不同需求訂餐時,會有人用刷子現場信填寫。菜單的上半部分印有"緻美容屋風味菜肴"的字樣,于1980年重新開放,由傅傑撰寫。我的收藏包括兩道宮廷菜肴,一道名為"龍遊鳳凰",用雞肉和鱿魚烹制而成。另一種叫"五柳魚",是用魚絲、豬絲、蘑菇絲和筍絲炒制而成的,是一道很難做成的菜品。

找記者、找報道、求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赤路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點情報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報道!我想舉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