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一生有兩個緻命缺點,不但害了關羽張飛,而且也無法一統天下

宋朝詩人文天祥有一句詩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這句詩說得也确實是這個道理,不管你是平民百姓,還是帝王,将相,都難逃一死。不過在曆史上有些人卻死得非常不甘,就像三國時期蜀主劉備一樣。

劉備一生有兩個緻命缺點,不但害了關羽張飛,而且也無法一統天下

說起劉備,或許很多小夥伴都會對他印象頗深,早期的劉備經過多方周圍,結識英雄,終于發展起來占據荊州、在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之下,又順利占據益州。本來是大好的前景,不過最終在漢中之戰過後,鎮守荊州的大将關羽身死,蜀漢實力大損,地盤丢失。

而劉備在這個時候,他卻沒有穩住局面,而是做了一件比較不靠譜的事情,那就是東征孫權,為關羽複仇!但最終,劉備卻敗在了陸遜之手。不但複仇不成,反而丢掉了辛苦10年積聚下來的兵馬、錢糧。

自劉備大敗之後,往後的蜀漢也就是在走下坡路了。丢漢中、亡國一步一步在靠近。其實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劉禅,劉禅這個人表面憨傻,但實際上他卻有着非凡的治國之才,不然在諸葛亮死後将近30年,他一個人又怎麼可能穩住蜀漢局面?

劉備一生有兩個緻命缺點,不但害了關羽張飛,而且也無法一統天下

那麼誰才是蜀漢滅亡的真正禍首呢?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劉備。

劉備到底錯在哪裡?很簡單,自從劉備讓關羽鎮守荊州之後,就注定了劉備是無法一統天下的?為何這樣說呢?原因也很簡單,此乃是劉備的緻命錯誤。

當時,劉備已經在川蜀之地,并且與劉璋發生交戰,而且軍師龐統意外身死,劉備一向沒有兵略的劉備,他隻有請出諸葛亮,讓諸葛亮為他拟定戰略,不然劉備根本沒有辦法打赢劉璋。那麼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留下誰來駐守荊州?劉備思來想去,最後留下關羽把守荊州,而讓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人前來支援自己。

劉備一生有兩個緻命缺點,不但害了關羽張飛,而且也無法一統天下

在拿下成都之後,劉備依然讓關羽獨自鎮守荊州。可以說,在劉備心裡關羽的地位是要高于張飛、趙雲等将的。畢竟,張飛曾經丢過徐州,關羽雖然投奔過曹操,但是那也隻是被逼無奈。讓關羽鎮守荊州似乎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劉備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關羽的性格,在曆史上關羽的評價其實并不好,大多數史學家,包括三國時期的名士、官員對他的評價都是,“剛而自矜”,雖然善待士卒,但是卻驕于士大夫。

最關鍵的是關羽這個人,不會搞聯盟。關于這一點,關羽似乎還不如呂布,呂布當年走投無路之時,還不忘與劉備稱兄道弟,希望有一個安身之所。而關羽呢?當年跟随劉備打了敗仗之後,他情願戰死也不願意投降曹操。這能說明什麼?在關羽的眼裡,隻有他自己,根本看不起任何人。包括,曹操。

劉備一生有兩個緻命缺點,不但害了關羽張飛,而且也無法一統天下

試問像這樣一個不懂戰略,不懂大局的人,他又怎麼可能守得住荊州?所謂大勝靠謀,小利在勢!而關羽當年,“單刀赴會”不就正好展現出了他,毫無謙虛精神、剛而自矜的性格特點了嗎?當時魯肅還在世,對待盟友關羽尚且像對待仇人一樣,試問孫吳又豈會真正拿關羽、或者是劉備是盟友?

當年,諸葛亮所提《隆中對》,的戰略前提是,“東和孫氏,北拒曹操”,其大的戰略格調非常明顯,那就是主要對付曹操。而對于東邊的孫權,隻要搞好聯盟關系就行了。但是關羽呢?數次想以武力欺壓孫氏,當然了最終關羽也遭到了孫吳的襲擊,孫吳有此行為其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劉備一生有兩個緻命缺點,不但害了關羽張飛,而且也無法一統天下

一方面對于劉備來說,他不是不知道關羽的“剛而自矜”的性格特點。但是即便如此,劉備還是讓關羽硬扛,這無異于是為丢掉荊州埋下了伏筆!關于這一點,諸葛亮也是非常無語的,早在諸葛亮離開荊州時,就再三強調荊州的重要性,希望關羽可以東和孫權,如此便隻防禦曹魏就行。

但是後來關羽卻是數次與孫權交惡,而且當孫權替其子向關羽求婚時,關羽卻大罵了使者,而且連同孫權都罵了遍!《三國志》記載:“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關羽辱罵使者、還有孫權,這一點是完全不道義的,即使是不願意,也不能如此對待孫權還有使者,畢竟這個時候孫、劉仍然是聯盟關系。

劉備一生有兩個緻命缺點,不但害了關羽張飛,而且也無法一統天下

倘若你處在孫權的位置,你會怎麼想?肯定是要找機會收拾關羽,替自己找回面子,再者孫權的地位并不差,退一萬步講,就算關羽和孫權聯姻也不會丢關羽的面子。如此一來,反而促成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隻可惜關羽對待盟友不講方法、謀略,仍然是義氣用事,最終導緻荊州被孫權襲,連最後的三郡之地也被孫權拿走。

荊州丢掉之後,對于劉備來說,他隻能從路途遙遠的漢中出兵、經過秦嶺、等難走的山路,才可以揮兵長安,如此一來時間成本至少要翻倍。如果,荊州的南郡、武陵還在,那麼川軍的軍糧物資便可以從這裡直接運往漢中等地,而且荊州方面也可以出兵攻打襄陽等地,與川蜀并肩作戰。

當然,如果盟友關系還在,孫氏還可以直接從建業、等地攻取曹魏汝南、壽春等地。如此一來,大業便可期。

劉備一生有兩個緻命缺點,不但害了關羽張飛,而且也無法一統天下

很可惜,劉備卻是讓性格剛強、不會搞盟友關系的關羽去鎮守荊州。這相當于是自毀一臂,劉備這輩子想要一統天下,恐怕是不太可能了。

其實,從劉備讓關羽鎮守荊州,還有在關羽死後鼎力伐吳這兩件事情上來看,劉備這個人也有兩個緻命缺點。劉備的這兩個缺點相比他善于團結内部人士的這個優點相比起來,那是緻命的!

劉備有什麼缺點?很簡單,從劉備支援讓關羽鎮守荊州來看,他主要的依據是什麼?是什麼讓劉備以為關羽可以守住荊州?很簡單,劉備的處理依據就是“感情用事”,衆所周知,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他們之間的情分如父、如兄。

劉備一生有兩個緻命缺點,不但害了關羽張飛,而且也無法一統天下

而在荊州的把守問題上,劉備讓關羽鎮守,其實很大成分是利用了私人感情。畢竟關羽忠義無二,又是自己的結拜兄弟,在劉備看來他至少是靠譜的。或許他的性格有些剛猛,但是他是一個不二的人選。

其實可以看一下,劉備最開始讓張飛守徐州,而張飛丢徐州。後來又讓關羽守荊州,又丢荊州。這能說明什麼問題?劉備其實根本沒有看清楚自己的這兩個哥們兒,他們到底适合幹什麼樣的工作?換句話來說就是劉備根本沒有把關羽、張飛用到刀刃之上。這才導緻了這麼尴尬的結果,總體說起來,劉備他這個人過于感情用事。

反觀曹操、孫權,他們絕對不會像劉備這樣,“用人唯親”,其實是大忌。你看曹操的四方邊關大将,他們之中還有兩人是劉備的相識,一個是田豫,一個是牽招。而孫權,更是以才任之,絕對不會搞小竈,走關系。

劉備一生有兩個緻命缺點,不但害了關羽張飛,而且也無法一統天下

而劉備的另外一個缺點就更嚴重了,從劉備執意東征來看,劉備這個人是感情用事到了極點,同時他還分不清楚“主、次沖突”,什麼意思呢?

很簡單,當時川蜀從大臣,包括:諸葛亮、趙雲、秦宓等都建議這個時候不要伐吳。特别是有“儒将之風”的趙雲,也苦口婆心的勸說劉備,目前大敵仍然是曹魏,而并非是孫吳!如果征服了曹魏,那麼孫吳就不在話下!趙雲這員猛将,他一般不會發言,但是一旦趙雲說話,那就是劉備有較大的過錯了。

隻不過,劉備當時并沒有聽取趙雲、諸葛亮等人的勸告。執意為關羽報仇,而且基本是動用了舉國之力去讨伐孫吳。

劉備一生有兩個緻命缺點,不但害了關羽張飛,而且也無法一統天下

為關羽報仇實乃是小,然而舉國東征乃是劉備分不清主次沖突的具體表現。同時,劉備伐吳也直接違背了《隆中對》戰略。總體說來,劉備的做法隻會讓曹魏痛快。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未晚!”如果,劉備全心對付曹魏,那麼在事成之後,孫吳又豈會不臣服,到時候要怎麼處理孫吳,還不是他劉備說了算嗎?

劉備,感情用事,因私廢公,是極其不劃算的。

不過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劉備可以把勢力複雜的蜀漢管理得踏踏實實,這也足以證明劉備這個人是特别會團結内部人才的。這也是劉備可以打下一片天地的根本原因,隻不過劉備的格局眼光雖然在龐統的帶領之下有所見長,但最終還是無法更進一步突破!

劉備一生有兩個緻命缺點,不但害了關羽張飛,而且也無法一統天下

不聽衆臣建議,錯誤任用關羽、實乃是導緻川蜀第一個被滅亡的根本原因。而劉備對于蜀國的滅亡,他是要負主要原因的。換句話來說,荊州的丢失劉備至少也要占一半的責任。

劉備感情用事,分不清主、次沖突。是造成劉備無法統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如果當時劉備聽取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建議,首先解決和曹魏的主要沖突,我想三國曆史定将改寫!至少來說,川蜀的曆史絕對會有所改變。

劉備一生有兩個緻命缺點,不但害了關羽張飛,而且也無法一統天下

劉備執意伐吳,諸葛亮,趙雲雖然有所勸止,但是最終卻無法讓放棄伐吳。實乃是無語至極,特别是對于諸葛亮來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