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朝代,共曆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皇帝“中途”讓位者不少。如高祖讓位于太宗,武則天讓位于中宗,睿宗讓位于玄宗,玄宗讓位于肅宗,順宗讓位于憲宗等。其中唐睿宗的讓位經曆頗有特點,在唐代皇帝中非常少見。他身在朝堂近三十年,一生曆經“一廢兩立三讓”,可謂是曆史上最糾結的皇帝。

唐睿宗李旦自出生以來,親身經曆了長兄李弘上元二年(675)猝死于合璧宮,二哥李賢永淳二年(682)被廢流放巴州,死于貶所,三哥李顯嗣聖元年(684)被拉下皇位貶黜至均州,後遷至房州。
當時的李旦心中應該有數,三位皇兄的悲慘命運都是前車之鑒:同為武則天嫡出,皆被立為皇太子,即将或已經即皇帝位參與朝政,且他們都曾對武則天的權勢造成威脅。在李旦看來,皇兄們的遭遇都是母後為掌朝堂大權而為之,是以他便對權勢、地位産生了畏懼心理。李旦在他們的悲慘遭遇中得到血的教訓:要想保全性命,就不要參與朝政,不做太子,更不即皇帝位,進而不對母後掌權造成威脅,并逐漸遠離政治,保持“素心”,在被動中明哲保身。
天授元年(690)李旦辭讓皇位,求賜武姓以求保全,身為皇嗣的他向往自由、平靜的生活,但命運并不能如他所願。武則天統治時期,李旦的兩位妃子被秘密殺害,李旦及兒女皆被幽閉于内宮,他陷入極度的悲痛之中,在偌大的後宮、朝堂中他孤獨、無助,厭倦充斥着他的内心。武周末年,在皇位繼承權的問題上朝臣議論紛紛,究竟歸還李家還是立武家的子孫,就連武則天都難以抉擇,李顯、李旦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在武承嗣苦苦營求的同時,李旦卻一直處于被動或任人擺布、随意宰割的境地。在多數朝臣極力勸谏下,武則天立李家子孫繼承皇位,武承嗣也是以郁郁而終,這時李旦又請求讓位于兄長李顯。
廬陵王李顯于神龍元年(705)發動神龍政變,一向沉默、追求無為的李旦也“參與”了這場宮廷政變,這是他對李家朝堂的責任,但也應是被逼無奈。此後“論功行賞”,李旦加号安國相王。對于此次封賞的真與假,李旦心知肚明,故李旦都一一推辭,身在後宮、朝堂,他或畏懼,或厭倦,抑或習慣明哲保身,種種可能皆表明李旦實際上是頗有政治頭腦、心思缜密的人,這也是唐睿宗不為人知的一面。
唐睿宗夾在兩位頗有政治建樹的統治者之間,因而顯得平庸。在母後武則天統治下,他被立為太子并取代哥哥中宗即皇帝位,但猶如傀儡,權歸母後,其後降為皇嗣,武則天稱帝,在廢立之間,學會明哲保身;當其子李隆基及妹妹太平公主聯合鏟除韋後及安樂公主一黨後,他再次被擁立為大唐天子。當政期間,“每宰相奏事,上辄問:‘當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然後可之。”凡朝廷大事均詢問太子及公主,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最終他選擇了退居上皇,太子隆基即皇帝位。李旦做了六年的傀儡皇帝,七年的皇嗣,那種處處受人壓制、無權可用的經曆,早已令他失去了對權力的渴望,掌握實權時,也不知如何運用。從政近三十年間,他經曆了即位、廢立,又退居上皇,其政治生涯可謂曲折多變。
唐睿宗對權位似乎并不看重,但他似乎又總是在放權中參政。他極力想逃離朝堂,擺脫政治,卻從一出生,便被貼上“皇子”的标簽。他面對父皇、母後、兄弟的封賞、貶斥,大臣的表請,他終究不能棄之不顧,都在“固辭”中接受。一方面是糾結心理的再現,另一方面也是他政治生活的反映。事實證明,唐睿宗雖多次辭讓以逃避朝政,但其實并未完全脫離朝堂。
唐代宮廷變數不斷,政治鬥争、悲劇時有發生,武周代唐、神龍政變以及唐隆政變的發生,高宗之王皇後、蕭淑妃,高宗之子李忠、李弘、素節、李賢的相繼死亡,李旦之妃劉氏、窦氏的遇害,加之武則天在位期間實行的酷吏政治,諸如此類的事件都跟自己的親人密切相關,稍有不慎,則天人相隔,殘酷的政治現實令李旦内心産生了恐懼,對于朝堂政治畏而遠之。不論是武則天、唐中宗時期的加封,還是唐隆政變後被擁立為天子,在政治任命上他一直都在極力辭讓。
當初李世民由太子即位時也有過類似的“辭讓”,但分析可知此二人的态度與心境完全不同。李世民是故意辭讓,以此來顯示其禮讓和謙遜,換句話說,他是想立刻登基,但又要做戲,否則就不會在武德九年(626)六月發動玄武門之變,當月即被立為太子,八月即皇帝位,其速度之快表明他對皇位是觊觎已久的。而李旦“固辭”則是真心的,是多年的宮廷生活塑造的性格使然。在後宮,他深知宮廷内部的險惡,自出生以來,他見證了宮廷内的爾虞我詐。為了權勢,父子、兄弟相殘,他親曆哥哥弘、賢之死,顯的廢立,妃嫔的無辜被殺,更是親曆了自己在皇位上的廢立,而這一切似乎都是自己的母親武則天貪戀權勢造成的,與其說是從小耳濡目染,不如說這種畏懼是與生俱來的。
關于李旦本人,曆史資料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性格懦弱、沒主見,心理不強大,政治手段不強硬,俨然一個與坐朝堂者不相符的形象。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李唐皇室子孫大都被武則天迫害過,又經曆多次朝堂動亂,但李旦卻獨善其身,并從政近三十年,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資治通鑒》對此解釋道:“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武、韋之世,竟免于難”。顯而易見,李旦在慘烈的唐王室宮廷鬥争中能夠存活下來,與其“寬厚恭謹”“安恬好讓”的性格、心理有着密切的聯系,李旦久居後宮,臨近朝堂,親曆眼見,悟出“與世無争”“明哲保身”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