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睿宗李旦:大唐反内卷達人,3次讓出皇位,隻想保住全家性命

作者:正直蓋布裡埃爾9q2

卷入權力鬥争的旋渦,是權力遊戲中常見的命運。可是在動蕩的大唐王朝,竟然還有一位反内卷達人,隻想逃離是非紛争,遠離權力核心。他三次主動讓出皇位,似乎想要逃離皇權帶來的陰影,卻又命運多舛,難以擺脫宮廷紛争。這個人就是唐睿宗李旦,一生經曆坎坷,目睹親人離世,隻想保全自己和家人性命。那麼,李旦為何會三次讓出皇位?他又是如何自在權力旋渦中求生存的?隐藏在背後的故事又将如何展開?

唐睿宗李旦:大唐反内卷達人,3次讓出皇位,隻想保住全家性命

權力的代價:李旦初登大位

唐睿宗李旦:大唐反内卷達人,3次讓出皇位,隻想保住全家性命

身為李治和武則天最小的兒子,李旦原本與皇位淵源甚微。他的幾個嫡兄均有過太子之位,個個健朗活潑,前景無量。誰能想到,這些疾風飛舞的太子們,竟在武則天的陰謀中一一出局,最終輪到這個生性溫吞的老小子繼承大統。

一切要從武則天野心滋長說起。初為皇後時,她尚未顯露鋒芒,隻是暗中操縱李治加強自身權力。随着太子李弘的突然離世,她開始伺機打壓新太子李賢,編造流言诽謗,終使李賢丢失太子之位。接下來,她又設計廢黜第三任太子李顯,僅僅55天便将其囚于房州。

唐睿宗李旦:大唐反内卷達人,3次讓出皇位,隻想保住全家性命

就在朝野震驚之際,李旦這個老小子,竟意外地被冊封為皇帝。一時間,宮中上下嘩然,無不質疑這個跟權力擦肩而過的書生怎能駕馭大國重器。李旦心知肚明,盡管有皇帝之名,實則隻是武則天的傀儡皇嗣,供她暫時馭權。果不其然,在位僅兩年,武則天就公開廢黜了他,親自繼位稱帝。

面對這出人意料的變故,李旦未嘗有太多憤慨。畢竟在武則天的手腕和陰謀面前,他們這些皇親國戚不過是棋子,供她布局和重新安排。權力之路曲折多舛,李旦早已看淡,他隻希望能保住全家性命。是以,當武則天要他讓賢,他毫不猶豫,為了生存而服從母親的意願。就這樣,他首次被迫退位,成了武家的傀儡皇嗣,過起了行蹤受限的宮中生活。

唐睿宗李旦:大唐反内卷達人,3次讓出皇位,隻想保住全家性命

陰謀與猜忌:李旦東宮生活

李旦退位後,雖然避開了滾滾紅塵,卻并沒能獲得清閑自在的生活。武則天将他改姓為武,降為"皇嗣"之職,安置在東宮居住。盡管享有皇太子的禮遇,但李旦從此成了武家宗親觊觎的目标,在陰謀和猜忌中度過了八年東宮生活。

唐睿宗李旦:大唐反内卷達人,3次讓出皇位,隻想保住全家性命

最先對李旦垂涎的是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他暗中指使親信,散布流言诽謗,要求廢去李旦的皇嗣身份,自立為太子。武承嗣又借助重大祭祀之機,讓武則天授予自己"亞獻"的特殊禮遇,意圖樹立太子威望。一度風頭無兩,武承嗣就要登上繼承人寶座。

面對這起事端,武則天雖有動搖,但最終沒有改變對李旦的安排。不過,武承嗣的陰謀對李旦而言,隻是一個開端。更可怕的是,宮中竟然還有親信密謀加害李旦一家老小。某次,一名貴為禁軍統領的武則天侍女,企圖勾引李旦,惹來他的拒絕後,便極力陷害報複。幸虧有人及時告發,該侍女才未遂陰謀。然而,李旦付出了慘重代價——他的嫡妻和一名妃子被武則天懷疑,突然被召入紫禁城,從此杳無音信。

唐睿宗李旦:大唐反内卷達人,3次讓出皇位,隻想保住全家性命

接連遭遇宮中陰謀,李旦愈發提高警惕。正當他小心翼翼之際,更大的災難降臨。朝野中人開始散布謠言,聲稱李旦謀反,意圖奪取皇位。武則天向來防範心重,聽信讒言後,立即派遣大理卿來俊臣率衆入東宮,對李旦身邊人實施嚴刑逼供。來俊臣作風狠辣,手下竟然将一名東宮樂工活活刑訊緻死。這一幕慘狀,終于觸動了武則天,她不忍再看到更多冤案橫生,遂停止了來俊臣的審問。

就這樣,李旦在東宮渡過了八載的驚心動魄。宮中陰謀環繞,他一度身陷囹圄,命懸一線。盡管武家宗人對他窮兇極惡,但李旦終究躲過了殺身之禍。隻因武則天深知,若李旦有失,朝野将無恃無憑,她的皇位也将坐實不穩。這種顧慮讓武則天始終在關鍵時刻網開一面,保全了李旦和他所圍繞的李唐宗室遺老殘存。

李旦求生之道

在武家陰謀叢生的宮中,李旦通過自己的智謀,設法度過重重劫難。他首先遠離朝政,将精力投注于詩文書法,避免卷入權力中心的紛争。與此同時,他又精心結交了一批宮中貴人,擷取内宮動向,防患于未然。這些舉措雖似溫文爾雅,卻為李旦謀得一線生路。

唐睿宗李旦:大唐反内卷達人,3次讓出皇位,隻想保住全家性命

自幼聰穎好學的李旦,早年便對詩詞書法有獨到體會。退居東宮後,他将絕大多數功夫用在這些雅事上,以此消遣宮中清苦。良辰美景,他或臨池品茗,或把玩文房四寶,與一些雅士切磋詩文。偶有閑暇之餘,也會召些能工巧匠前來,讨論書法筆法。這種生活自在恬淡,卻使李旦遠離了朝綱權柄,進而避開了武家人的沖突。

然而,單憑躲避還不夠,李旦更需謀定而後動。他深知武家人虎視眈眈,防範心切,随時都可能陷他于不利境地。是以,他費盡心機,留神結交一批在宮中小有威望的貴人。其中包括禦史中丞楊亘、給事中崔铨等人。他們都曾在武則天朝為官,熟知機務,靠山向背。如此一來,李旦隻要拍馬屁讨好他們,就能及時獲知宮中風雲變幻。

唐睿宗李旦:大唐反内卷達人,3次讓出皇位,隻想保住全家性命

更為關鍵的是,李旦還聯手了武則天的長孫李隆基。此人聰明能幹,早年即被立為皇太子,備受武則天器重。兩人雖非親家,但彼此也頗有淵源。有了李隆基這個強力靠山,李旦才算在宮中立足,東躲西閃也多了底氣。事實上,這種聯手對李隆基而言,也着實受益良多。他能借李旦之手,摸清武家人的陰謀詭計,并對症下藥,以免日後遭受波及。

就這樣,李旦在武家宮廷虎視眈眈中求生存。遠離政治是他的保命之計,但擷取情報、結交貴人、拉攏太子等辦法,則為他孤身在宮中東躲西藏,掃清前行的障礙。這套防患未然的求生之道,貫穿了李旦宮中幾十載的生涯,可謂權謀之高手。

唐睿宗李旦:大唐反内卷達人,3次讓出皇位,隻想保住全家性命

權力的代價:兩度登基困境

武則天駕崩後,大唐王朝進入了一段動蕩時期。先是武三子李顯繼位,不久即遇刺身亡。這激起朝野震蕩,李旦再度被推上皇位,成為睿宗皇帝。但他剛剛重掌大權,便遇到了李隆基的挑戰。

唐睿宗李旦:大唐反内卷達人,3次讓出皇位,隻想保住全家性命

起初,武三子李顯即位後,為了穩固統治,着手掃清武家宗室餘孽。他将李旦從小行周邸軟禁于房陵苑,禁止出入。很快,朝野陰謀又起,李顯竟遭親信所害,身亡于卧内。這使整個大唐朝野陷于極度動蕩之中。

在一片混亂中,朝野大臣眼見主事者不存,隻得将李旦從慈壽宮請出,再度登基,是為睿宗皇帝。然而,重掌大權的李旦,很快就遇到了新的威脅——他的長孫李隆基從東宮殺出,挾持權力,實際掌控朝政大權。這讓本已疲憊不堪的李旦陷入兩難困境。要知道,當年李旦曾與李隆基聯手,共同對抗武家人的陰謀。如今,李隆基已是朝中實權掌控者,兩人卻成了宿敵。

唐睿宗李旦:大唐反内卷達人,3次讓出皇位,隻想保住全家性命

面對強勢的李隆基,睿宗李旦并非不知所措。他先是上書陳詞,借"黜陟在人"之說,企圖勸阻李隆基。但李隆基素來狡猾,對此置若罔聞。無奈之下,睿宗被迫采取強硬手段,罷免李隆基在朝中的權柄。然而,此舉适得其反,反而惹惱了李隆基。于是,李隆基直接下令禁锢睿宗在内宮,對他斷絕一切物資供給。

形勢一觸即發,局面十分緊張。幸而,睿宗的女兒太平公主發揮了關鍵作用。作為睿宗與李隆基之間的緩沖,太平公主極力疏導父子關系,避免走向激烈對抗。大約兩個月後,在太平公主的周旋下,李旦主動讓位于李隆基,由後者正式繼位,成為唐玄宗。

唐睿宗李旦:大唐反内卷達人,3次讓出皇位,隻想保住全家性命

這一路走來,可謂是李旦人生的又一次大起大落。剛剛他因朝局更疊,再登帝位,無奈又陷入與長孫李隆基的權力鬥争。幸而,他仍以保全全家性命為最高目标,在緩兵之計下,終于安全渡過這一危機。這标志着李旦人生中第二次主動讓位,權力之路再添一個曲折。

最後一搏:李旦的宮中終局

唐睿宗李旦:大唐反内卷達人,3次讓出皇位,隻想保住全家性命

盡管兩次主動退位,但李旦的宮廷生涯并未就此結束。在玄宗朝晚年,他被再次扶上龍位,成為大唐最後一任皇帝。隻不過,這一回的掌權經曆更加坎坷,最終遭到了悲慘的命運。

玄宗退位後,其子肅宗繼位。但肅宗新主昏庸無能,很快便被弟媪敗子武則天的重孫武伯休推翻。武伯休一朝登極,立刻将李旦從冷宮中拽出,冊封為帝,是為隆元帝。此時的李旦已年過八旬,實在是宮廷鬥争下一個可悲的犧牲品。

唐睿宗李旦:大唐反内卷達人,3次讓出皇位,隻想保住全家性命

作為傀儡皇帝,李旦并無實權。武伯休将其軟禁于紫宸宮中,架空一切職權。他還禁锢李旦的王子李顯在内廷,将其待為人質,以防李旦生亂子。如此嚴密把控之下,李旦唯有任人擺布,在宮中度過最後的晚年。

然而,李旦并未就此屈服,而是積極謀求一線生機。他暗中聯絡失勢王族,包括同病相憐的宗室宗正及元元兩司人等。憑借這股流亡貴族的力量,李旦于公元716年發動宮變,扳倒了武伯休的統治。這一役雖似獲勝,但代價極其慘重——武家人為報複,将李旦的王子李顯活活掘眼,再遭嚴刑拷打緻死。

就在李旦為王子身亡而黯然神傷時,他卻遭遇了更大的不幸。武周王朝餘孽韋萬端陰謀造反,不僅奪回了宮中掌控權,更是拘押了李旦一家老小。幾經輾轉,他們最終被囚禁于皇城門樓牆。在那裡,上至李旦,下至他的孩提子侄,個個受盡了嚴刑拷打。其慘狀令人不忍卒睹,多有目擊者流下了同情的眼淚。

就這樣,李旦之路走到了盡頭。在韋萬端的殘酷殺戮下,這位昔日皇帝與妃嫔、嫡親全遭屠殺,連祖墳都被摧殘一空。令人痛惜的是,李旦一生所求無非是保全家人性命,本無任何篡奪之心。然而,宮廷權力遊戲中,他卻陷入了一個個無法自拔的漩渦,最終遭受了人生最大的不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