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功臣,最終結局如何

公元705年,唐中宗複位,武則天被迫當了太上皇。有一天李顯去見武則天,看到母親面容憔悴,趕緊問發生了什麼。武則天對他說:“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

意思是:“我将你從房陵接回來,就是打算将天下交給你,如今五賊卻因為貪功,把我驚動到這裡(上陽宮)來。”武則天口中的“五賊”,就是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功臣,他們分别是張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彥範還有袁恕己。

他們五位是神龍政變的主要功臣,武則天自然是痛恨他們的,不過多虧了他們,唐朝江山才回歸到李家手中,唐中宗就應該善待他們。那麼在神龍政變之後,五人都經曆了什麼,他們最後的結局如何?

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功臣,最終結局如何

(張柬之劇照)

政變成功後,這五個人都被封了王,其中張柬之為漢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敬晖為平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是以被稱為“五王”,是以神龍政變也稱為五王政變。

對于李唐宗室來說,五王是唐朝的大功臣,所有在後世的眼中,他們都是正面人物。唐朝的皇甫澈就曾說過:“至今稱五王,卓立邁萬古。”不過對武則天以及支援武氏勢力的人來說,五王就變成了五賊。

如此按理來說,唐中宗就應該好好對待這幾位功臣,可事實上,五王的結局并不好。當初敬晖和桓彥範等人聯手,将武則天寵信的張易之兄弟除掉了,在這之後,薛季昶對敬晖說:“張易之等人雖然已經殺了,但是還有像呂産、呂祿那樣的人物在,必須要斬草除根,才能天下太平。”薛季昶所說的就是武三思等武氏族人。

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功臣,最終結局如何

(韋後與武三思劇照)

敬晖也認為他說得對,于是向張柬之建議,找機會除掉武家子弟,結果遭到張柬之的反對。既然張柬之都不支援,那敬晖也不好說什麼了,薛季昶知道後,隻是無奈說了一句:“唉!今後我不知道會死在什麼地方。”

這時候唐中宗李顯已經複位,為什麼武三思等人還活躍在朝堂呢?這就不得不佩服武則天的手段了。當時李顯看到母親面容憔悴,武則天對他說了一番五賊的壞話後,李顯就立刻認慫了,之後就讓武三思等人參與到朝政中來。

“上悲泣不自勝,伏地拜謝死罪。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引自《資治通鑒》

唐中宗當初被貶為廬陵王的時候,日子過得很苦,隻有韋後和安樂公主陪伴自己。當時李顯就對韋後承諾,如果将來自己能夠複辟,一定會與她共享天下。如今真的複位了,是以李顯便兌現了當初的承諾。

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功臣,最終結局如何

(韋後劇照)

武三思能夠參與朝政之後,便和韋後一同勾結起來,漸漸把控了政權。武三思深受韋後信任,于是常常在她面前诋毀,甚至誣陷張柬之五人。在武三思和韋後相繼構陷五王之後,唐中宗也對五人有了疑心,于是神龍政變僅僅過了5個月,五人的職務便被削奪了。

唐中宗削除了他們的職務,将他們封為郡王,還賜予丹書鐵券,表面上是提拔,實則卻在削減他們的勢力。當了半年多的郡王,張柬之等人就陸續被外放到偏遠地區做刺史,可以說他們已經沒有實權了。

公元706年,光祿卿王同皎等人準備暗殺武三思,結果事情敗露,武三思趁機誣告張柬之等人。唐中宗聽信韋後的話,最後将五人的爵位削奪,并收回丹書鐵券。不僅如此,武三思還故意散播他和韋後私通的事,誣陷是張柬之等人陷害他,唐中宗作為皇帝,怎麼忍受得了有人說自己戴了綠帽子,于是将他們流放到蠻荒之地,囚禁終身。

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功臣,最終結局如何

武三思想斬草除根,便慫恿太子李重俊上奏,誅滅張柬之等人三族,不過唐中宗沒有答應。武三思害怕唐中宗是心軟了,有朝一日将五人放回來,是以找人在半路上截殺他們。

最終敬晖、桓彥範、袁恕己均在流放途中被抓住。敬晖被施以淩遲之刑,桓彥範被綁到竹槎施以極刑,等到皮肉都被刮掉後,才被亂棍打死,而袁恕己則是被逼喝下毒汁,毒發的時候疼痛難忍,但沒有危及生命,最後仍然被活活打死。

可見這三人都死得很慘,相對來說,張柬之和崔玄暐就好多了。張柬之原本年紀就大了,在流放途中吃了不少苦,是以一到流放地就病死了,崔玄暐則是在流放途中就死了。雖然結局還是挺悲的,但好歹躲過了武三思手下的毒害。

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功臣,最終結局如何

(唐中宗劇照)

這五人的命運可悲可歎,明明是唐朝的大功臣,卻被奸人所害。其次也怪他們沒有遇到英明的君主,唐中宗一生軟弱無能,雖然對韋後仁至義盡,卻任由這母子倆為非作歹。最後落得這樣的結局,也和五王自己的決定有關,當初薛季昶建議除掉武氏子弟,張柬之如果答應,說不定就能避免這場悲劇了。

隻可惜韋後與武三思等人費盡心思,才将五王這些功臣除掉,後來韋後還和安樂公主聯手,将唐中宗都毒死了,也沒能實作自己的女皇夢。最終武三思死在太子李重俊之手,韋後一黨被李隆基、太平公主聯手誅滅,就連之前依附韋後的上官婉兒,都沒能躲過李隆基的刀。

再後來,唐睿宗李旦退位,李隆基繼位之後,逼迫姑姑太平公主自盡,唐朝總算是恢複了平靜。直到唐玄宗李隆基晚年……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