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生育之恩和養育之恩,到底哪一個更重要,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後者。
生育的人給了生命,不管後來是自願還是被迫離開,隻要是生而未養,那兩人之間的恩情其實已經有了一個明确的終點。
而養育的人,含辛茹苦,十年如一日,辛苦拉扯大孩子。
很明顯,養育之恩确實要比生育之恩要大。
但是這個養育之恩如果僅僅停留在給一口飯吃,撫養過程中談不上溫柔體貼,基本隻剩下打罵。那這樣的養育之恩,還大過天嗎?還需要回報嗎?
一般來說,親生父母和子女之間,應該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基本上繼父母和繼子女才會有後續的一系列問題。
徐斌再次看到繼母,是在他和繼母徹底鬧僵之後的第6年,他着着繼母的背影,很難把她和當初與自己吵鬧的女人聯系在一起。
這幾年來,他或多或少也聽說過繼母的一些情況,有些人是打抱不平,有些人是存心看熱鬧。
是以徐斌知道繼母随着年齡增加,處境一年比一年要糟糕,說心裡話,他聽到這些的時候,心裡是高興的,他覺得繼母這樣的人,就該有這樣的晚年。
02.
但當他親眼看到繼母如今的落魄憔悴,心中卻産生了不忍。
他跟在繼母後面,看着她去菜場撿菜販子丢掉的蔬菜,以往的一幕幕劃過他的腦海。
親生母親的模樣和脾氣性格,徐斌是通過父親和外婆說起的。
三歲的時候,母親就因病去世了,他對親生母親一丁點印象都沒有。
父親一開始沒準備再婚,想要一個人既當爹又當媽,把徐斌拉扯大。
但後來實在是扛不住,一個人真的帶不好孩子,最終在父母的勸說下,徐斌父親再婚了。
當時徐斌6歲,他已經開始記事,他記得父親和他說以後家裡會多一個阿姨,讓徐斌要喊媽媽。
徐斌照做了,他羨慕小夥伴們都有媽媽,而他沒有。
是以他相信了父親的話,以為隻要自己聽話懂事,隻要喊媽媽,自己就會擁有母愛。
可惜,繼母不是什麼良善之人,她之是以嫁給喪偶還帶着一個兒子的徐斌父親,完全是貪圖徐斌的家境。
結婚後,徐斌父親在家時,繼母對徐斌很好,噓寒問暖,各種體貼。
但隻要父親一離開,徐斌就成了繼母情緒的垃圾桶。
徐斌父親要賺錢養家,在外面的時間多,是以徐斌的日子很不好過。
而且在同父異母的弟弟出生後,日子更難過了。
03.
徐斌想過和父親說實話,但繼母非常有心眼,自己的穿着和弟弟差不多,自己要是說繼母對自己不好,父親不一定會相信。
即使左鄰右舍知道,别人家的家事,也都不願意摻和。
而且徐斌也不想父親為難,畢竟結婚後,父親一直都挺高興的。
是以他就一直默默忍受,想着父親在家的時候,自己還是能過上幾天好日子的。
但這樣的好日子,也沒過上幾年,父親在徐斌10歲這一年生了重病。
花光了家裡的積蓄,帶着對家人的留戀離開了人世。
繼母強悍,父親留下來的房子保住了,沒有被叔叔嬸嬸找借口拿走,但徐斌在這個家,真的很痛苦。
繼母寵愛自己的孩子,對徐斌非打即罵,家裡僅有的一點資源,自然是緊着自己的親生骨肉了。
徐斌了解,但很委屈。
就這樣,他國中畢業後,就去打工了。
為了還能在家裡找到父親的影子,為了自己還有一個家。徐斌沒有和家裡斷了聯系,這也成了繼母一直從他身上各種要錢的籌碼。
就這樣,徐斌賺來的錢,基本都花在了繼母和弟弟身上。
即使這樣,他結婚的時候,繼母估計是覺得以後從這個繼子身上拿不到好處了。
是以不僅不像一個母親一樣操辦兒子的婚事,反而各種奚落,鬧得很難看,徐斌回想自己這麼多年來的點點滴滴,終于寒了心,徹底和這個家斷了關系。
他和妻子婚後先是在城裡租了房子,後來買了房子,有了孩子,他一次都沒有回過老家。
後來聽說繼母日子越來越難過,畢竟她手裡頭沒錢了,歲數上去了,身體也不好,除了花錢和需要照顧,她已經不能為家庭創造價值了。
是以繼母被兒子兒媳婦趕了出來,鎮子上的房子,花光了她所有的錢,可現在她連一張床的位置都沒有。
04.
有時候聽别人說,和親眼看到這一切,沖擊力是不一樣的。
徐斌雖然在聽說了繼母的處境後,心中有報複後的感覺。
但親眼見到繼母的處境,他于心不忍。
他想起父親去世後,繼母雖然對自己不好,但終究沒有帶着弟弟丢下自己,還是給了自己一口飯吃。
當初國中畢業沒有繼續念書,雖然和繼母不願意繼續花錢有關,但更多還是因為自己本身學習成績也不好。
而且事情已經過去這麼久了,繼母也老了,徐斌越想越難受。
回家和妻子商量,想要接繼母過來養老。
妻子雖然詫異,但也表示了解,收拾出了一間房間,幾天後和徐斌一起去接婆婆。
得知徐斌不是來嘲笑和奚落自己,而是把自己接過去養老。
徐斌繼母悲從中來,她想起自己以前的言行,很慚愧。
不過徐斌讓繼母不要想着過去了,一家人之間糟心事都翻篇,以後好好過日子。
萬事皆有因果,徐斌繼母之是以現在能有一個相對平穩的晚年,說起來還是因為當初沒有把事情做絕。
她可能出于私心,對繼子沒有這麼盡心,但說到底,還是養大了繼子。
而徐斌,善良孝順,他放下了“仇恨”,更願意記得一些溫暖,也不失是一件好事。
人生短暫,對待有養育之恩的人,能釋懷還是釋懷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