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最後一位名臣,有他在,或許就不會有靖康之恥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

曆史上中原王朝有過數次被被北方遊牧民族攻破國都導緻滅亡的經曆,靖康之恥無疑是其中最悲慘的一次。靖康之變中,金人攻破開封城,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生靈塗炭。将皇宮及民間金銀器物搜刮殆盡,俘虜了徽欽二帝和皇室宗親、滿朝官員,最後又将城中女子,皇宮妃嫔公主女眷等十多萬人盡數押解北上,恣意淩辱。

靖康之恥後,北宋實際已然滅亡,殘存的宋室南渡建立了南宋政權,北方山河淪陷而南宋偏安一隅,顫顫巍巍生存在北方金人鐵騎的威脅之下。直到百餘年後,金朝衰落,南宋才與蒙古聯手滅金,報了靖康之仇。

其實,早在北宋末年,如果有一個人沒被貶,或許靖康之恥就不會發生。此人就是北宋最後一位名臣、南宋抗金名臣、民族英雄——李綱。

北宋最後一位名臣,有他在,或許就不會有靖康之恥

李綱其人,以科舉進士入仕途,卻精通軍事,曾鎮守邊境擊退西夏。早在政和年間,李剛就曾上書宋徽宗要防範金人。後來金兵大舉進犯,兵鋒一度逼近開封,李綱又建言傳位太子,号召舉國抗金。宋欽宗即位後,金兵已兵臨開封城下,李綱主持京城防禦,親自督戰,多次打退金兵進攻,取得了開封保衛戰的勝利。若無後來的靖康恥,這次勝利足以與明代于謙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相媲美了。

可惜,徽欽二帝耳根子軟,聽信朝中投降派的讒言,強令李綱出朝去地方任職,名為宣撫使,卻無兵權。後來甚至以“主戰費财”的罪名将他貶谪到夔州(重慶)。李綱被貶不久,金人再次出兵圍攻開封,宋欽宗這才再次起用李綱來主持開封戰事,可惜這一次,開封城很快就被攻破,徽欽二帝被俘,釀成了靖康之恥。

而李綱遠在被貶途中的長沙,接到任命時,北宋已亡。康王趙構南渡建立南宋,李綱被任命為右相,重整朝綱,組織抗金!為相期間,李綱積極整頓軍政,部署黃河淮河長江三重縱深防禦,并主張堅決抗金、伺機出兵、收複失地,深受軍民愛戴。

北宋最後一位名臣,有他在,或許就不會有靖康之恥

但他的主張卻遭到投降派的排斥,宋高宗最後也動搖了,結果李綱再次被貶,出兵抗金收複故土的大計也遭到破壞。再次被貶的李綱滿懷愛國之情、收複之志卻無可奈何,既悲且憤,寫下了七首詠史懷古的豪放詞,來表達自己愛國的熱情和渡江北伐的志向。下面這首《喜遷莺·晉師勝淝上》就是其中之一:

喜遷莺·晉師勝淝上

宋·李綱

長江千裡,限南北、雪浪雲濤無際。天險難逾,人謀克壯,索虜豈能吞噬。阿堅百萬南牧,倏忽長驅吾地。破強敵,在謝公處畫,從容頤指。

奇偉!淝水上,八千戈甲,結陣當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動,坐卻北軍風靡。夜聞數聲鳴鶴,盡道王師将至。延晉祚,庇烝民,周雅何曾專美。

北宋時,詞為豔科,直到蘇東坡首倡壯詞,才有了豪放一大流派。但北宋末年的詞壇很少有人效仿蘇東坡寫豪放詞。直到靖康之恥宋室南渡後,士人心懷國恨不吐不快,豪放詞才在詞壇盛行。而李綱的就以七首詠史懷古詞,發出了南宋豪放詞的先聲。這七首詞分别是《喜遷莺·晉師勝淝上》、《水龍吟·光武戰昆陽》、《念奴嬌·漢武巡朔方》、《雨霖鈴·明皇幸西蜀》、《喜遷莺·真宗幸澶淵》、《水龍吟·太宗臨渭上》、《念奴嬌·憲宗平淮西》。

北宋最後一位名臣,有他在,或許就不會有靖康之恥

這首《晉師勝淝上》吟詠的是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當時東晉也是經曆五胡亂華而南渡的偏安政權,而北方多個遊牧民族政權已被前秦苻堅所一統,苻堅攜百萬大軍南下,欲渡江滅東晉。東晉大敵壓境,邊境雖有天險,卻僅有八萬守軍。這時,朝中起用謝安為相,統籌戰事,謝安一力否定投降方針,堅決抵抗,排程謝石、謝玄、謝琰等諸将于淝水據險禦敵,自己則運籌帷幄,在京城安然下棋。淝水之戰,東晉八萬守軍大敗前秦百萬大軍,前秦國主苻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倉皇北逃,不久就病死,北方再次被各族分裂,東晉得以保全。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淝水之戰可謂曆史奇迹。且南宋禦東晉如此相似,因而李綱這首詞借詠史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和北伐之志。詞中上阕從長江天險的形勢寫起,引出“天險難逾,人謀克壯”的防禦觀點:不能僅僅依靠天險,人的謀略和抵抗的決心才是關鍵,隻有這樣才能不被“索虜吞噬”。

緊接着詞人便以淝水之戰為例證明“天險難逾,人謀克壯”,當年苻堅率百萬大軍,長驅直入,氣勢兇猛。但謝公卻“從容頤指”就“破強敵”,赢得淝水一戰的勝利。

北宋最後一位名臣,有他在,或許就不會有靖康之恥

謝安雖從容,但絕非沒有謀劃,他出山以來,一方面決定了朝中的對地方針——絕不妥協、堅決抵抗,另一方面排程有方,分别安排謝石、謝玄、謝琰、桓伊等将軍駐守要塞,并且從不幹預具體的軍事指揮,讓他們放手破敵,才有了一舉功成之勝。因而詞人在下阕不禁贊歎謝公的功績——“奇偉”!

下阕所描繪的便是淝水之戰的戰争場景:“八千戈甲”在謝石謝玄等人的指揮下,半渡而擊,大破秦軍,據傳苻堅登樓遠望看草木盡皆如兵,聽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殺的聲音,最後倉皇北逃。

結尾詞人贊揚淝水之戰勝利帶來的影響:“延晉祚,庇烝民,周雅何曾專美”!保住了東晉的江山和人民,免遭“索虜吞噬”!功業之偉大,就連詩經中“周雅”所歌頌的周宣王中興也不得專美于前了!

北宋最後一位名臣,有他在,或許就不會有靖康之恥

整首詞剛勁豪壯,風格沉雄,大有激昂慷慨之聲,将長江形勢描繪得滾滾滔滔,把戰争場景叙述得有條不紊。最重要的是表達出淝水之戰勝利的根源,就是“天險難逾,人謀克壯”,一句“索虜豈能吞噬”隐喻金人與南宋的形勢,表達強敵不足畏的信心和力主抗金的決心!

可惜的是南宋朝廷軟弱偏安,荒淫享樂,李綱多次上疏,陳抗金大計,都未被采納,後來抑郁而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