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天的注意力有限,用完就沒了。
在不同僚件之前切換,會非常消耗注意力。每切換一次,要5分鐘左右才能進入新狀态。
如果你總是多線程工作,會很快耗盡注意力,然後煩躁不安、效率降低,嚴重的會焦慮、失眠,這都是注意力過度消耗的結果。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 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失去平衡,遠比放棄更為痛苦。
我想不管是誰,經過人生旅途的急轉彎,都必須放棄某些快樂,放棄屬于自己的一部分。
——M·斯科特·派克
什麼叫豬隊友?
竊以為,豬隊友不是傻,不是蠢,而是:自作主張,自以為是,關鍵是還不溝通。自己悄悄咪咪地就把既定的路線帶溝裡了,等到發現之後已經來不及了。

閑适,是豐盈生命的空地。“莫道幽人無一事,閑中盡有靜工夫”。一個人有豐盈的心靈,清雅的追求,生活才不會被庸碌無常填滿,乃至于無趣碌碌所占據。中國曆代文人雅士對閑适的追求,亦道源自于對生活執烈的熱愛,陸羽icon煮茶、東坡撫琴、雲林作畫……他們心懷詩意靜享煙火超越束縛,享有精神上的自在。在這份閑情的栖寄地之中,不受拘束,怡情于手中執愛之物,或亦是一方庭院、一舍雅室,也如幾榻舍間長物之志。一 方 庭 院詩 意 自 在朱熹icon有謂:“出則有山水之興,入則有蔔築之趣”。中國人雅緻總是寄情于山水,這是骨子裡烙下了的文化。古時,無數的文人士客,設園營館,疊石營山造水,成全心中那份對自然山水的渴望向往;如今,我們亦用一方庭院延續對山水的向往,對自然的追溯來告慰忙碌身心。一方小院,藏滿了心中的詩夢栖居。小角一隅,可栽松濤俊秀,方池之畔隐現清波錦鯉,疊石嶙峋假以重山峻俏。草木滴翠,四面圍合,一方小院山水悠然自得。心存于此,煩憂消盡,留下盡情豁然的開朗,那以自己獨處的美妙時光,融身于自然,在景我交融中獲得心靈的調适;于此,擺上一張桌子,幾許椅凳,些許時令果疏,邀上好友三兩,品茶漫談敞聊心扉,閑憶浮生。如此,亦如“亦醉亦眠君且去”的親切、灑脫。雅 室 一 舍 留 白 自 如雅室一舍,不求繁華,不求奢器充棟,素牆面對,家具一件,窗影虛見,足矣,有案有設堂,讓人安閑自得,心朗自然舒暢。室,因人而雅。唐人劉禹錫icon在《陋室銘》中給出了“雅室”的答案:“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明窗幾淨,物之疏朗,目之所及,皆可為雅安。在當下,室,風雅如故,是建構傳承閑适宜居理想的承載。猶如東方墨韻中無中見有的“留白”造意,亦如西方哲學裡“少即是多”的思辨,一舍留白之室,是生生息息中的空地。它讓我們在匆忙的生活中,身心有了安放。一 處 書 香 閣心 自 留 芳 處有幾有案,器陳精妙,有卷有冊,滿目書香墨香盈盈, 這是愛書人向往的書房模樣。“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書房滿載的是精神的富足,遨遊的是海洋闊廣。書房,亦是個人修為升越之聖地,修複了世界與内心的喬接。中國人注重内心的修為,内心的豐盈滿足發着精神上的愉悅, 這種愉悅不是純感性的快樂, 而是一種身心升華的優雅感,在一種靜谧的精神狀态中感物、知物、悟物,将身心融合于天地萬物之中的美妙。“窗幾窮幽緻,圖文呈古香”,書香墨海韻舍間,君自樂其中。也是因為内心的豐盈,閑,有了治愈的力量。一 室 長 物身 心 自 得元代許有壬賦詞一首,将自己對閑适的悟道,抒發得淋漓盡緻:“小齋潇灑頗宜貧。清有竹,靜無塵,俗子不敲門”。吾在一舍小室之中,灑脫得意,趣雅自如,有松、有木、有竹、有石為伴,格調自高華;有書情、畫意、琴樂、品茗為依,心清靜朗。在那些靜好的日子裡,焚一縷熏香,清花一枝,品不求止渴的茶,讀悠閑的書。聽窗外小鳥,嘤嘤啁啾;納庭前微風,一徐徐花草芬芳沁心。心無所累,身無所役,最好的生活,亦不過如此了。有閑,亦能自在,它是回歸人生初時的方式。回歸日常的居家、社會、心之所望的工作和悠閑的生活方式;回歸于作有所趣有閑有效而豐盈的生活方式,回歸于一種閑暇,足以有看日出日落在水際浪邊漫步的日常節奏。願人生光陰能與歲月靜處,與閑适靜好傾談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