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

作者:笔记堂

人一天的注意力有限,用完就没了。

在不同事件之前切换,会非常消耗注意力。每切换一次,要5分钟左右才能进入新状态。

如果你总是多线程工作,会很快耗尽注意力,然后烦躁不安、效率降低,严重的会焦虑、失眠,这都是注意力过度消耗的结果。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

我想不管是谁,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M·斯科特·派克

什么叫猪队友?

窃以为,猪队友不是傻,不是蠢,而是: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关键是还不沟通。自己悄悄咪咪地就把既定的路线带沟里了,等到发现之后已经来不及了。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

闲适,是丰盈生命的空地。“莫道幽人无一事,闲中尽有静工夫”。一个人有丰盈的心灵,清雅的追求,生活才不会被庸碌无常填满,乃至于无趣碌碌所占据。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对闲适的追求,亦道源自于对生活执烈的热爱,陆羽icon煮茶、东坡抚琴、云林作画……他们心怀诗意静享烟火超越束缚,享有精神上的自在。在这份闲情的栖寄地之中,不受拘束,怡情于手中执爱之物,或亦是一方庭院、一舍雅室,也如几榻舍间长物之志。一 方 庭 院诗 意 自 在朱熹icon有谓:“出则有山水之兴,入则有卜筑之趣”。中国人雅致总是寄情于山水,这是骨子里烙下了的文化。古时,无数的文人士客,设园营馆,叠石营山造水,成全心中那份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向往;如今,我们亦用一方庭院延续对山水的向往,对自然的追溯来告慰忙碌身心。一方小院,藏满了心中的诗梦栖居。小角一隅,可栽松涛俊秀,方池之畔隐现清波锦鲤,叠石嶙峋假以重山峻俏。草木滴翠,四面围合,一方小院山水悠然自得。心存于此,烦忧消尽,留下尽情豁然的开朗,那以自己独处的美妙时光,融身于自然,在景我交融中获得心灵的调适;于此,摆上一张桌子,几许椅凳,些许时令果疏,邀上好友三两,品茶漫谈敞聊心扉,闲忆浮生。如此,亦如“亦醉亦眠君且去”的亲切、洒脱。雅 室 一 舍 留 白 自 如雅室一舍,不求繁华,不求奢器充栋,素墙面对,家具一件,窗影虚见,足矣,有案有设堂,让人安闲自得,心朗自然舒畅。室,因人而雅。唐人刘禹锡icon在《陋室铭》中给出了“雅室”的答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明窗几净,物之疏朗,目之所及,皆可为雅安。在当下,室,风雅如故,是构建传承闲适宜居理想的承载。犹如东方墨韵中无中见有的“留白”造意,亦如西方哲学里“少即是多”的思辨,一舍留白之室,是生生息息中的空地。它让我们在匆忙的生活中,身心有了安放。一 处 书 香 阁心 自 留 芳 处有几有案,器陈精妙,有卷有册,满目书香墨香盈盈, 这是爱书人向往的书房模样。“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书房满载的是精神的富足,遨游的是海洋阔广。书房,亦是个人修为升越之圣地,修复了世界与内心的乔接。中国人注重内心的修为,内心的丰盈满足发着精神上的愉悦, 这种愉悦不是纯感性的快乐, 而是一种身心升华的优雅感,在一种静谧的精神状态中感物、知物、悟物,将身心融合于天地万物之中的美妙。“窗几穷幽致,图文呈古香”,书香墨海韵舍间,君自乐其中。也是因为内心的丰盈,闲,有了治愈的力量。一 室 长 物身 心 自 得元代许有壬赋词一首,将自己对闲适的悟道,抒发得淋漓尽致:“小斋潇洒颇宜贫。清有竹,静无尘,俗子不敲门”。吾在一舍小室之中,洒脱得意,趣雅自如,有松、有木、有竹、有石为伴,格调自高华;有书情、画意、琴乐、品茗为依,心清静朗。在那些静好的日子里,焚一缕熏香,清花一枝,品不求止渴的茶,读悠闲的书。听窗外小鸟,嘤嘤啁啾;纳庭前微风,一徐徐花草芬芳沁心。心无所累,身无所役,最好的生活,亦不过如此了。有闲,亦能自在,它是回归人生初时的方式。回归日常的居家、社会、心之所望的工作和悠闲的生活方式;回归于作有所趣有闲有效而丰盈的生活方式,回归于一种闲暇,足以有看日出日落在水际浪边漫步的日常节奏。愿人生光阴能与岁月静处,与闲适静好倾谈心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