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圖/主辦方供圖
1月5日,以“千年灣區,長風開路”為主題的長篇小說《打春》研讨會在廣東省文學藝術中心“嶺南文學空間”召開。
此次研讨會由廣東省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廣州市白雲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共同主辦,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廣州市白雲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張曉虎等出席研讨會并發表講話。
據介紹,《打春》作者張淳為白雲區基層青年作家,此次創作選取了北宋前期作為曆史橫截面,以嶺南大地為故事出發點,用長篇小說的形式講述平凡人的奮鬥史。

該書展現了千年之前廣州地區寶舶雲集的海上貿易盛況,也融入了北宋經濟史中的幾個典型素材,例如世界上最早的紙币、世界上最早的市舶條例(《海關法》)、宋錢在海外的影響等,還再現了古人的“有價證券交易所”和潮汕千年外銷瓷的獨特業态。
“打春”是北宋習俗,指鞭打土塑春牛的一個儀式,寓意勉力于春耕,共盼收獲。
小說以經濟史為角度,以“嶺南風”為特色,穿插了很多南國風物和文化元素。
除前文所述的潮州宋瓷,更有韶州岑水場、嶺南荔枝、北宋廣州的“花市基地”、廣州宋城古地理、民俗飲食、方言歌謠等,充滿嶺南風情。
此外,将寫史融入“人民視角”是該書的另一個特點,讓分布在農、工、商各行各業的普通小人物做主角,引領故事的發展,通過普通人的視角,展現社會繁華和百姓喜樂。
在蔣述卓看來,該書可以說是青年灣區一個尋根之作,也是一個開啟之作,“她所寫到的廣州港,包括潮州,很早就是世界貿易的中心點,如果再往前推可以推到漢代的徐聞,反映了粵港澳大灣區有着非常深厚的商業基礎和文化基礎。”
活動現場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文史館館員董上德表示,小說作者選擇的題材是北宋的“海上絲綢之路”題材,既有現實意義,也是有曆史依據的。
“據曆史學家的研究,唐、宋以來,中國商品市場的開發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各地,宋趙汝适《諸蕃志》記載了宋代海外通商貿易的路線,有諸多的海外商貿點,自南洋進入印度洋,可以說,從7世紀到14世紀初,中國的海外貿易空前發達。”董上德說。
作家章以武認為作者在創作這部長篇的過程過有大量的積累,包括思想、曆史知識以及生活情感方面的積累,但是人物形象還不夠立體豐滿,“一部小說好看,往往其中的人物性格非常突出,細節非常飽滿,人物的命運非常值得人們同情,這方面作者還有待提高。”(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