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遼沈戰役,國軍五大主力的新一軍一個全師,戰場整建制向東野投降

1948年9月爆發的遼沈戰役震驚世界,解放軍這次的戰略大決戰為解放東北、華北地區乃至全中國奠定了勝利的基礎,關内的55萬精銳的國民黨軍被殲滅47萬餘人,其餘的則倉惶的逃離了這個巨大的漩渦般的戰場,要知道的是,這55萬國民黨軍幾乎都是由原中國遠征軍組成,其中包括國軍五大主力的新一軍和新六軍這樣的王牌之師,整體戰鬥力非常的強大,武器裝備也是優于其他國民黨統帥部設定的“剿總”部隊,幾乎都是純美械的武器裝備,就是這樣,還是避免不了最終覆滅的命運,而作為國軍一度極為自豪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新一軍,居然有一個全師在沈陽地區向解放軍東野整建制的投降,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遼沈戰役,國軍五大主力的新一軍一個全師,戰場整建制向東野投降

說到新一軍就不得不提到孫立人,這位在遠征滇緬戰場的國民黨戰将曾經打出過仁安羌大捷,救出被困的英軍7000餘人,之後更是率領新一軍将日寇從緬北叢林一路驅趕出去,打通了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抗日耐以生存的中印緬公路,為全面的抗戰勝利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在解放戰争時期的新一軍,仍然保留着滇緬戰場下來的美式訓練模式,更是額外追加了國内戰場特有的特色,比如說為軍官們專門準備了交際花等符合國民黨軍形象的配置,當然這隻是戲谑,其實是由原美軍訓練模式出來的新一軍在回歸國内戰場後,軍官們仍然希望保留這種訓練模式以保持和加強作戰部隊的戰鬥力,而這些軍官們團級以上則多是留學過美國,思想上的開放也導緻了這些額外配置的增加,在士兵之中甚至獨自設立了各種戰鬥電影來烘托戰場氣氛,以便随時保持着高昂的作戰士氣和釋放戰鬥帶來的壓力。

遼沈戰役,國軍五大主力的新一軍一個全師,戰場整建制向東野投降

即使這樣,在東北戰場上屢次與解放軍東野的交手中,王牌的新一軍還是難免的有着不小損失,而在1947年陳誠主政東北軍政後的大肆擴軍中,新一軍被拆分成兩個不同的作戰部隊,原軍主力的新編38師被調出組建了新7軍,駐紮在長春地區固守,新編30師、第50師則依舊保留在建制内,番号為暫編53師的部隊被調入該軍充補新編38師調出的員額空缺。至遼沈戰役期間,編屬在廖耀湘第9兵團序列的新一軍出動了2個師的兵力,與兵團主力部隊一起行動,即新編30師和第50師,在黑山地區與解放軍東野一番血戰後全軍覆沒,而該軍的暫編53師則未随兵團主力一起行動,而是留在沈陽地區防守大學營。

遼沈戰役,國軍五大主力的新一軍一個全師,戰場整建制向東野投降

錦州國軍範漢傑軍事集團被解放軍東野40萬主力部隊包圍,形勢岌岌可危,沈陽的廖耀湘第9兵團按命出動與錦西、葫蘆島的侯鏡如第17兵團形成東西夾擊之勢,開赴錦州地區企圖與東野決戰,而在通過黑山地區的廖耀湘第9兵團先是與阻擊的東野10縱爆發了激烈的戰鬥,強攻5天未取得任何進展而被結束錦州攻堅戰的東野5主力縱隊,以及從彰武地區追擊而來的東野5、6縱包圍,最終在混亂的戰場上全軍覆沒,雖然新一軍的新編30師和第50師在與東野數個主力縱隊的亂戰中,一度保持着較為完整的建制和戰鬥力,最終還是雙拳不敵四手而慘遭殲滅,隻剩下在沈陽地區防禦的暫編53師一個全師的兵力,但這支部隊在東野大舉進攻沈陽城時,一槍未放整建制的向解放軍投降了。

遼沈戰役,國軍五大主力的新一軍一個全師,戰場整建制向東野投降

解放戰争時期向解放軍投降的國民黨軍部隊并不鮮見,而作為新一軍最後一個師的暫編53師的投降過程十分的簡單,到什麼程度呢?到相關戰史中提到這支部隊時僅僅一行字的描述而已,而這個師實際上還擁有較強的戰鬥力,人員、建制、武器裝備十分的完整,在最後的13萬沈陽守軍中戰鬥力也是屬于上乘的,還駐紮在沈陽城的郊外,與東野攻城部隊尚有一段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就整體放下了武器,在很多最後面臨城破人亡的關鍵時刻,不乏有國民黨軍争取火線投誠或者起義,連臨陣投降的名義都不願意接受,甚至要為争得最後利益與解放軍和談代表大打出手,而要與解放軍商談各種條件的投降國民黨軍不同,新一軍暫編53師向東野投降時,并未争取是投降、投誠還是起義,就是在東野攻城部隊還未攻到陣地前時,就一聲不吭的整體放下了武器,更未與解放軍東野接受投降的部隊有着任何商談,着實令人大跌眼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