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奧密克戎新發現:更易感染年輕人!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中位發病年齡36歲,肺毒力在下降

奧密克戎新發現:更易感染年輕人!

在變異株奧密克戎席卷全球之際,首現地南非宣布:“取消宵禁”等防疫措施。

南非科學家于全球率先報告、發現奧密克戎。此後,該毒株廣泛傳播,緻英法美等國感染數不斷創新高,多國收緊公共衛生措施。

但如今,“所有名額都表明,南非在國家層面已經度過第4波疫情高峰。”近日,南非政府釋出聲明援引該國衛生部資料稱,除西開普省和東開普省外,其他省份的新增病例數和住院數都有所下降。同時,第4波疫情并未造成死亡人數顯著上升。

南非醫學研究理事會(SAMRC)艾滋病和結核病研究辦公室主任法裡德·阿蔔杜拉在社交媒體“推特”發帖稱,本輪疫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嚴重程度不及變異株德爾塔。“達到高峰隻用了4周,随後2周出現驟降。”

奧密克戎現身的第3個月,科學研究也頻見報端。一些來自不同醫療體系、不同國家、不同種族構成的研究,都發現奧密克戎感染出現年輕化、輕症化等臨床表現。

感染者更年輕了

2021年12月30日,JAMA率先釋出首個針對奧密克戎感染者的臨床表現、經同行審閱的回顧性研究。該文由南非私立醫療機構聯合體Netcare完成。

奧密克戎新發現:更易感染年輕人!

研究指出,2020年至今,南非經曆4波疫情大流行。包括:

第1波,2020年6月至8月,原始毒株是主要流行株;

第2波,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變異株貝塔後來居上,成為主要流行株;

第3波,2021年5月至9月,變異株德爾塔勝出,造成疫情大流行;

第4波,2021年11月15日後,随着變異株奧密克戎被檢出,感染數再次激增。

基于疫情進展,Netcare研究人員分别在每一波疫情中,抽取入院高峰時資料,并着重分析第3和第4波疫情中的住院患者情況。

結果顯示,在奧密克戎感染高峰段,感染者普遍更年輕,中位年齡僅36歲,并以女性居多。

由變異株德爾塔主導的第3波疫情,感染者的中位年齡達59歲,為4波疫情中“最年長”。

奧密克戎新發現:更易感染年輕人!

此前,SSRN釋出《柳葉刀》預印本研究,也提出奧密克戎可能對年輕人更危險。

該研究分析了18817名奧密克戎檢測陽性并入院者,發現1151人是20歲及以下人群,占比達17.68%。而在德爾塔傳播高峰期,同年齡段感染并住院者占比為3.8%(161/4,217)。

感染症狀輕了

除年齡特征,上述研究都在關注奧密克戎的毒力。

WHO此前曾發出警告,稱德爾塔和奧密克戎變異株疊加,會引起感染“海嘯”,造成各國醫療衛生系統不堪重負。

但南非衛生部資料顯示,奧密克戎成為當地主要流行株,緻入院人數急劇上升,但增長速度遠小于預期。相較于南非第1波疫情,奧密克戎感染入院的幾率要低約30%。

奧密克戎新發現:更易感染年輕人!

南非2020年3月6日至2021年12月中旬新冠肺炎資料表。

灰色為新冠确診住院數;黑色曲線為新增感染數;紅色曲線為在院死亡數。/SSRN

在JAMA一文中,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住院者的預後情況,發現多個資料都支援“毒力下降”。

首先,住院率和平均住院天數均顯著降低。在前3波疫情中,有68%-69%的感染者會被收治入院。到第4波疫情,入院率降至41.3%。同時,奧密克戎感染者的中位住院天數,從此前的7-8天,降至3天。

其次,吸氧和機械輔助通氣率下降。尤其是後者,從第3波疫情時的12.4%降至現在的1.6%。

再次,感染者并發症顯著減少,病死率驟降。德爾塔為主要流行株時,29.9%的患者需轉入重症監護,病死率為29.1%。奧密克戎大流行後,感染者的ICU率為18.5%,病死率為2.7%。

奧密克戎新發現:更易感染年輕人!

《柳葉刀》預印本研究也有類似論述。研究人員表示,在第4波疫情中,28.8%住院病例為重症。而在第2波和第3波疫情中,重症率分别為60.1%和66.9%。

2022年1月1日,美國德克薩斯州最大的醫療系統之一Houston Methodist在預印本平台medRxiv,也上傳一篇奧密克戎臨床表現的論文,結論與南非Netcare發表在JAMA上的結論幾乎一緻:觀察到感染者顯著年輕化,住院時間更短,需要呼吸支援的更少,重症也更少。

疫情結束的曙光初現?

奧密克戎出現之初,醫學、科學界的擔憂主要是由于該變異株攜帶大量突變、均位于刺突蛋白上。這使得病毒的感染力更強。南非曾有研究提出,奧密克戎的再感染率比其他毒株高3倍。

但萬幸的是,奧密克戎的毒力似乎在變弱。相關研究分析稱,這可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一,包括一些動物模型顯示,奧密克戎的肺毒力下降。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稱,它似乎更傾向于感染上呼吸道,尤其是易感鼻黏膜。而不再像早前的德爾塔等毒株那樣,容易感染肺部。

一項日美聯合的預印本研究顯示,感染奧密克戎的實驗鼠發生肺損傷的程度較輕。比利時的另一項研究也有類似結論。此外,中國香港利用手術過程中收集的新冠患者肺組織樣本進行研究,發現奧密克戎在這些樣本中的生長速度,要慢于其他毒株。

這或意味着奧密克戎感染的重症率下降。但由于病毒在上呼吸道複制更頻繁,也會使其更易傳播。

第二,彭博社援引研究稱,免疫系統的第二道防線——T細胞和B細胞,仍能識别、攻擊奧密克戎。

《病毒》2022年1月2日發文稱,中國香港科技大學與澳洲墨爾本大學攜手,分析1500多個新冠病毒蛋白基因片段,它們皆能被新冠康複者和疫苗接種者産生的T細胞識别。結果顯示,奧密克戎難以通過突變,逃脫T細胞免疫反應的攻擊。這說明,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産生的T細胞免疫反應,仍能保護人體免遭重症。

奧密克戎或是“新的流行”

WHO擔憂,南非研究未必具有“全球參考性”。

這和南非人口結構有關。“南非人口比較年輕,年齡中位數為27.6歲。英國則為40.5歲。是以,南非經曆的奧密克戎疫情,可能與人口老齡化國家不同。”BBC報道。

其次,南非的疫苗接種率相對較低,僅26%的人口完全接種,且60歲以上者的接種率最高,達58.4%;其次是40-59歲(54.3%)和20-39歲(31.7%)。《柳葉刀》預印本研究稱,在其研究期間,20歲以下僅5.8%接種過新冠疫苗。這都可能是該國年輕人更易感奧密克戎的原因。

而年輕人的慢性基礎病患病率低,即使染疫,病情程度和進展也會明顯優于老年人群。

《紐約時報》科普作家卡爾·齊默也同意奧密克戎的臨床表現更輕。但由于其傳播速度迅速,傳染力強,這會造成更多人感染。是以,即使重症率低,也可能給醫療系統帶來巨大壓力。

他還指出,奧密克戎的流行更像是一個“新的流行”。其潛伏期極短,感染後患者很快就會出現臨床表現。從公共衛生角度看,奧密克戎感染者若在出現症狀後能被迅速隔離,可以更有效緩解疫情。

然而,截至目前,英美等多國已更新防疫政策,縮短甚至取消部分隔離要求。在美國,已全劑量接種疫苗且未出現症狀的密接者,無需檢疫隔離,但連續10天進行日常活動時必須戴口罩。

《華爾街日報》也警告,正與奧密克戎作鬥争的歐美多國未必能重制南非經曆。除年齡構成、自然感染情況等,還要注意季節因素。“南非正值夏季,而新冠病毒往往在冬季更易傳播——這是歐美正在經曆的現狀。”

資料來源:

1.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South Africa During the COVID-19 Omicron Wave Compared With Previous Waves. JAMA. doi:10.1001/jama.2021.24868

2.SARS-CoV-2 T Cell Responses Elicited by COVID-19 Vaccines or Infection Are Expected to Remain Robust against Omicron. Viruses. doi.org/10.3390/v14010079

3.South Africa says Omicron wave may have peaked. BBC

4.Omicron threat has a silver lining? Cases soar but new data puts end in sight. mint

5.Omicron cases less severe than other waves, hospitalisation rate lower, shows study in Lancet. The Print

6.COVID-19 Omicron wave in South Africa characterized. Medical Press

7.Clinical Severity of COVID-19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s in Gauteng, South Africa During the Omicron-Dominant Fourth Wave. SSRN. doi.org/10.2139/ssrn.3996320

8.Early signals of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vaccine breakthrough, decreased hospitalization rates, and less sever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caused by the Omicron variant of SARS-CoV-2 in Houston, Texas. medRxiv. doi.org/10.1101/2021.12.30.21268560

來源:醫學界

文首圖檔來源:WHO

責編:戴戴 章麗

制版:薛嬌

版權申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