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徽出土的三國墓葬,内容竟颠覆曆史,學者:難怪孫權敢殺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在關羽北伐之勢勢如破竹,威震華夏數月之後,孫權決定出兵,進攻關羽。在關羽攻打樊城酣戰之際,孫權遣将占據了荊州重鎮江陵。關羽攜殘軍敗将,敗走麥城,最終被孫權将領潘璋和朱然擒殺。

孫權已據江陵,盡虜關羽士衆妻子,關羽軍遂散。孫權遣将逆擊關羽,斬關羽于臨沮。

孫權殺關羽最具争議的地方,在于孫權竟然擊殺了關羽這樣一位有如此身份和如此影響力的諸侯級大将。就身份言,關羽和劉備情同手足,在蜀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影響力言,關羽鎮守的荊州,是建安末年天下最複雜的樞紐地區,是唯一橫跨三國疆域的州。關羽的身份和影響力,使他不但在蜀漢政權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更是天下紛争中的關鍵人物。這樣一位大将,既然已為孫權所擒,将其囚禁即可,孫權卻又非要将關羽置于死地。孫權的抉擇,的确值得推敲。

安徽出土的三國墓葬,内容竟颠覆曆史,學者:難怪孫權敢殺關羽

不但後世對此争議頗大,即便當年的史料,也多模棱兩可之詞。例如,《蜀記》中載:

孫權遣将擊關羽,獲關羽及子平。孫權欲活關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

《吳書》則說:

孫權遣将逆斷關羽走路,關羽至即斬。

兩書對關羽是否即刻被殺,存有争議,這争議反映出的,正是孫權對殺關羽一事的舉棋不定。

安徽出土的三國墓葬,内容竟颠覆曆史,學者:難怪孫權敢殺關羽

上世紀末,考古學者在安徽馬鞍山附近,發現了一座三國墓葬,而墓主人,竟是當年奉孫權之命擒拿關羽的朱然。考古學者在研究朱然墓時,得出了足以颠覆曆史的結論。而這一颠覆的關鍵,就在于朱然的身份。

安徽出土的三國墓葬,内容竟颠覆曆史,學者:難怪孫權敢殺關羽

朱然墓博物館

根據考古學者研究,朱然墓的墓室,大體與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墓室相同,但仍然有一些比較細微的差别。例如,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墓室中,“前室”基本都設有“耳室”,朱然墓的前室卻沒有耳室;又如,朱然墓的墓頂采用了新式的“四隅券進式穹隆狀”,這一形式與當時普遍的墓頂形式頗為不同。朱然墓室這些差別于當時大多數墓室的特征,以及其它許多獨特的特點,全部指向一個結論,學者楊泓認為:朱然墓引領了孫吳時期一種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新的墓制形式。而朱然墓之是以有這樣的引領能力,自然與朱然此人的身份緊密相關。

安徽出土的三國墓葬,内容竟颠覆曆史,學者:難怪孫權敢殺關羽

據《三國志》記載,朱然本姓施,後來過繼朱治為子。從孫權統領江東到朱然去世的數十年間,朱然戰功顯赫,英明彪炳,是與孫權手下的都督呂蒙、陸遜平起平坐的人物。然而,即便朱然在孫吳擁有這樣的地位,也遠遠不是他能殺動關羽的理由,朱然敢和潘璋一起殺關羽的根本原因,還在他是朱治養子這一點上。

朱然字義封,本姓施氏。初朱治未有子,朱然年十三,乃啟策乞以為嗣。策命丹楊郡以羊酒召朱然,朱然到吳,策優以禮賀。

孫權提領的江東有四大豪族:顧氏、陸氏、張氏、朱氏。朱治,就是孫吳豪族朱氏的代表人物之一。史料中明确記載,孫權能穩坐江東,主要就是依仗四大豪族。

先帝(孫權)外仗顧、陸、朱、張。

而朱然又是朱治養子,則朱然自然也成為江東豪族朱氏的重要一員,受到江東豪族勢力庇護。這些豪族的能量有多大,從西晉滅吳後的舉措就能看出。西晉滅吳後,并沒敢觸動當地豪族的利益分毫,這些豪族的勢力依然如故。僅此一點就能明證,當時的豪族在政權内部是最主要的支柱力量。

安徽出土的三國墓葬,内容竟颠覆曆史,學者:難怪孫權敢殺關羽

這就是為何孫權敢于下令擊殺關羽,而朱然敢和潘璋奉命的原因。對朱然來說,無論他殺不殺關羽,自己都不會惹上殺身之禍。他不殺關羽,自不必說,即便他殺掉關羽,激怒蜀漢,甚至蜀漢蕩平了孫權的江山,也不敢把朱然怎麼地,更不敢把朱家怎麼地,還是該怎樣,就怎樣。對孫權來說,他連荊州都敢取,又怎會不敢殺關羽?雖然關羽影響力極大,但從孫權堅定決心襲取荊州看,孫權是鐵了心要和劉備翻臉的,孫權自然心知肚明,如果他襲取荊州,必然免不了和劉備一戰,既然孫權都不怕和劉備舉國而戰,殺個關羽,又怎會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