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授銜時他隻是軍長,主席卻說:别人可以不授上将,他必須是上将

授銜時他隻是軍長,主席卻說:别人可以不授上将,他必須是上将

軍銜制度最開始流行于西歐地區,那時候伴随着資産階級的上位,封建統治的被推翻,軍隊裡會按照軍人的職務、素養、資曆、貢獻、軍種等來授予軍銜,用來展示軍人的社會地位和軍事等級。

這其實也是掙脫封建枷鎖,讓人打破門第之見,而僅憑自己的能力獲得應有社會地位的一種展現。

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之前一直沒有實行過軍銜制度,因而一直等到了1955年,才确立了第一批授銜名單。而這批授銜名單單有這麼一位特殊的存在,他明明不是共産黨員,更沒有參加過紅軍,最開始會将他定為軍長其實就已經是一種對他的肯定了,可是毛主席得知後卻堅定的表示,這個人一定要被評為上将,甚至說,别人可以不是,但是他必須是。這個人,就是董其武。

授銜時他隻是軍長,主席卻說:别人可以不授上将,他必須是上将

董其武為什麼會受到主席的如此贊譽?這就要從他的生平說起。

抗日名将董其武

董其武出生于清朝末年,生于山西一個小山村裡的他,自小家中貧困,讀不起什麼書,也沒有什麼機會增長見識。

好在董其武運氣不錯,他有一個有文化的舅舅,在舅舅這裡,他跟着學了一點字,看了一些書。之後他又碰到了好心人的慷慨資助。好運氣加好學習的董其武,成功考入了閻錫山創辦的學團(即後來的斌業學校)。

授銜時他隻是軍長,主席卻說:别人可以不授上将,他必須是上将

在這個兵學團裡,董其武快速成長,之後也憑借着優異的表現進入了國民軍,得到了重用。

隻是董其武實在看不慣軍閥的橫行霸道以及散漫無紀,于是悄悄離開去了武漢。之後,加入國民革命軍的董其武參加過北伐戰争,本來在這次戰争裡創下了卓越戰功的他應該得到提拔,可惜因為他不是蔣介石的親信一派,于是慘被排擠。

董其武自然吃不下這口氣,憤而離開了蔣介石,直接北上到了天津。

授銜時他隻是軍長,主席卻說:别人可以不授上将,他必須是上将

也正是在這裡,董其武遇到了對他有知遇之恩,且影響頗深的貴人——傅作義。

不同于其他國民黨人的勾心鬥角,陰謀陽謀,傅作義是一位富有遠見、思想進步的人,他欣然接受了前來投奔的董其武,并委以重任。而董其武也不負所托,很快在一衆軍官中脫穎而出,這讓傅作義十分高興,直接将董其武當做心腹來培養。

而董其武也十分高興,一來他的能力得到了肯定,二來,傅作義與自己的很多目标也都出奇的一緻。尤其是在對日問題上。

授銜時他隻是軍長,主席卻說:别人可以不授上将,他必須是上将

面對淪陷的東北、飄零的山河,董其武恨不能即刻北上揮師殺敵,于是滿腔熱血的董其武多次向傅作義申請北上抗日。最後,傅作義同意了這一要求。

1931年的長城抗戰,董其武率領将士幾經鏖戰,成功将來勢洶洶的日軍抵抗在外,之後的日軍十次進犯,又十次被擊退,最終不得不灰溜溜的轉戰其他地區。這一次的勝利可謂極大地挫傷了日軍的嚣張氣焰。

之後,日軍轉戰綏遠一帶,這時候蔣介石還偏偏下令,要讓傅作義帶兵撤退。這樣的舉措讓董其武與傅作義都極為不滿,一心報國的他們不忍山河淪陷。于是對于這一指令,傅作義不但沒有執行,反而指令董其武全力出擊。

授銜時他隻是軍長,主席卻說:别人可以不授上将,他必須是上将

這無疑給了董其武很大的信心與支援。趁着日軍沒有防備的當口,董其武帶領人馬分路襲擊,在紅格爾圖一帶,直接殲滅了近兩千的敵軍;之後的百靈廟一戰,消滅了千餘名日軍的同時,還成功俘虜400餘人。

也就是這幾次大捷,董其武的名字廣為流傳,很多人都知道抗日戰場上有位叫做董其武的英雄,他敢拼敢殺,與日軍正面交鋒300餘次,從不向日寇低頭!

評定為上将當之無愧

抗日戰争後,中華大地上發生了什麼大家也都清楚。蔣介石這時候才發現了董其武的能力,于是給董其武許下了諸多承諾,想要将他拉攏到自己身邊。但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董其武與傅作義促膝長談了一整夜,看清了國内形勢的他們決意發動起義,和平解放北京。

授銜時他隻是軍長,主席卻說:别人可以不授上将,他必須是上将

于是,在傅作義的支援下,綏遠起義爆發了,這不僅為全國多地做了一個和平解放的表率,也極大地穩定了華北東北一帶的局勢,讓解放軍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去清掃國民黨的殘存勢力。

有了在綏遠地區的出色表現,新中國成立以後,董其武在綏遠擔任了軍委副主席、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要職。董其武也堅守崗位兢兢業業。

及至北韓戰争爆發,知道國家需要,董其武義無反顧揮師北上,在北韓,他可以率領人馬穿梭于敵軍的炮火之中,修建了南市等三個機場;也可以做好後勤,保障物資充分送達……出色的表現,使得北韓戰争結束後的他不但受到了中央的表彰,還成為了第69軍的軍長。

授銜時他隻是軍長,主席卻說:别人可以不授上将,他必須是上将

1955年大授銜前夕,獲悉了授銜名單的毛主席堅定地表示,董其武一定要評為上将。得知這一消息後的董其武立刻寫信婉拒,表示自己擔不起這個軍銜。

可是毛主席看了信後隻說,這是他當之無愧的榮耀。并曆數了董其武在抗日戰場以及起義中的貢獻。

而這,其實也是中央對起義投誠的軍隊的重視與肯定,目的就是告訴大家,對于這些投誠的人馬,黨中央的政治待遇是一視同仁的,有助于穩定軍心。

授銜時他隻是軍長,主席卻說:别人可以不授上将,他必須是上将

最終,董其武被确定為上将軍銜。

結語

毛主席對董其武的肯定讓他大受震撼,深受感動之餘,董其武次年就向黨中央送出了入黨申請。隻是因為種種原因,直到1980年,第四次送出了入黨申請的董其武,才在鄧小平的同意下加入了我黨。

授銜時他隻是軍長,主席卻說:别人可以不授上将,他必須是上将

雖然這份黨籍來得有些遲,但是董其武早已将自己當做了共産黨的一員,為國為民,費精竭慮,八十歲高齡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直到1989年3月,年已九旬的董其武老人在北京因病離世,留給後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傳奇一生。

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