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是傳奇才女,創辦中國第一所女子學堂,終生未嫁皈依佛門

作為民國四大才女(其餘三位是張愛玲、蕭紅、石評梅)之首的呂碧城,是那個年代裡極少數活出自我的人。

呂碧城(1883——1943),一名蘭清,字遁夫,号明因(後改作聖因),别署曉珠。她出生之時,父親呂鳳岐正在山西學政任上,因不滿腐敗的朝政,他辭去官職,帶着一家老小,回到徽州老家。在父親的教導下,呂碧城自幼飽讀古籍詞章。可惜好景不長,十二歲那年,父親突然離世,族人的冷眼相待,汪姓人家的堅決退婚,讓小小年紀的她體會到了什麼是風刀雪劍嚴相逼。

為了讓女兒獲得''較優之教育'',母親讓她的女兒去塘沽投奔做鹽運使的舅舅嚴鳳笙。見識了新風氣的她想上學堂,卻被舅父責罵,說女孩子家早點結婚生子才是正事兒。???年輕氣盛的她不想聽這一套,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跳上了去天津的火車。

此時的她,身無分文,連行李都沒有,幸好遇上了''佛照樓''的老闆娘,不僅幫她買好火車票,還安排她入住同升客棧。在朋友的介紹下,呂碧城認識了《大公報》的創辦人英斂之。他同情呂碧城的身世,欣賞她的才識和志向,決定讓她擔任報紙的見習編輯,這對身處困境的呂碧城無遺是雪中送炭。

她沒有辜負英斂之的期望,以錦繡文章,積極為女權事業鼓與呼,她的名聲一天比一天大。1904年4月的一天,門房舉着一張題有''秋閨瑾''的名片說:''來了一位梳頭的爺們。''呂碧城馬上讓來客進來相見,隻見來客身着長袍馬褂,長身玉立,頭上梳着女式發髻,風度絕非庸流之人。她就是鑒湖女俠秋瑾。

原來,秋瑾經常在報上讀到呂碧城的作品,巧合的是,她們不但都自号''碧城'',兩人在男女平權上的觀點還驚人一緻。是以秋瑾特意在留學日本之際,登門拜訪呂碧城。她們的會談非常投契,彼此引為知己。臨别前,秋瑾說,''碧城''這個名字是你獨有的,今後我不會再用了。

呂碧城一直認為,女子要解放,離不開教育。她和英斂之通過傅增湘、嚴修的關系獲得了袁世凱的應允,終于創辦了北洋女子公學,呂碧城出任校長。琅琅的讀書聲,響徹了整個津門,這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陳腐思想是個不小沖擊。而呂碧城從此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所女子師範學堂的校長。

正在她投入到教學中時,秋瑾遇害的消息傳來。想到當年的好姐妹天人兩隔,呂碧城悲從中來。呂碧城冒着巨大的危險,派人到紹興把收殓了秋瑾屍骨。從此,世間隻剩了一個碧城。

她是傳奇才女,創辦中國第一所女子學堂,終生未嫁皈依佛門

民國建立後,她在袁克文的推薦下進入總統府認咨議,有了參與政事的權力。參政之餘,呂碧城還與文人名士唱和詩詞。在目睹了政治的黑暗肮髒後,呂碧城辭去公職,伴母親蟄居上海。她與外商合辦貿易(也有人說是炒股),僅兩三年間,就成為富甲一方的商人。

呂碧城雖然已過30,卻一直待字閨中,她曾對朋友解釋自己不結婚的原因:''生平可稱許之男子不多,梁任公(梁啟超)早有妻室,汪季新(汪精衛)年歲較輕,汪榮保不錯,亦已有偶,張啬公(張謇)曾為諸貞壯作伐,貞壯詩才固佳,奈年屆不惑,須發盡白何!我之目的,不在資産及門第,而在于文學上之地位,是以難得相當伴侶,東不成,西不合,有失機緣。幸而手邊略有積蓄,不愁衣食,隻有以文學自娛耳!''

感情上的事也許是最說不清楚的。有一種說法,已有家室的英斂之在和呂碧城的相處中,逐漸生出愛慕之心。可後來,英斂之移情二姐呂美荪,這讓二人越走越遠最終決裂。還有人說,她曾經考慮過袁克文,無奈他是個典型的''公子哥兒,隻許在歡場中偎紅依翠耳。''

她是傳奇才女,創辦中國第一所女子學堂,終生未嫁皈依佛門

???母親和姐姐的相繼過世,自己坎坷的人生遭際,讓她感到世事無常,她開始寄情禅修,期待修一個來生。1926年,她開始了漂泊歐美的日子,旅途中,遊覽好萊塢明星的豪宅,徜徉于古羅馬的建築,在巴黎的街頭留下美麗的倩影。因為動力手術,選擇在瑞士修養,這裡的山光水色讓她疲憊的身軀和心靈得以暫歇。

1930年,她正式皈依佛教,法名曼智。

1933年,她回到上海。抗戰爆發後,她再次啟程赴歐洲,移居香港。随後,太平洋戰争爆發,香港淪陷,她隻能避入一座寺院。

1942年冬,呂碧城感到大限将至,就囑托圓淨居士,将她在美國的存款悉數用來弘揚佛法。

1943年1月4日,她寫下絕命詩:

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

匆匆談經說法後,我到人間隻此回。

二十天後,呂碧城病逝,按照生前遺囑,她的骨灰被投入海中。一段傳奇,就此落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