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來說,蜀漢集團劉備伐吳之前,還是有着很強大的實力的。漢中一役,劉備率領大軍正面擊潰了曹操,可見其雄厚實力。在此時的蜀漢集團中,也有着衆多一流武将。除了最著名的五虎上将,劉備麾下還有魏延、馬岱、鄧芝等優秀将領。那麼問題來了,在這麼多的武将之中,誰的軍事能力,又最為突出呢?

我們先來看看古人對此的态度。唐朝年間,顔真卿曾上書,列舉古今名将六十餘人,令其入列武成王苗,得享後人祭祀。而放眼三國時代,僅有七人上榜。他們分别是魏國張遼、鄧艾;蜀國關羽、張飛;吳國周瑜、呂蒙、陸遜。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之是以稱之為名将,并非個人武力值極高,而是他們軍事指揮能力,受到後人認可。
即便是名将輩出的蜀國,也隻有關羽、張飛二人。據《三國志?張飛傳》記載:“初,飛雄壯威猛,亞于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就連周瑜,也不得不在奏折中承認,歇業有“熊虎之姿”。除此之外,他們的軍事指揮能力,也是值得稱道。關羽水淹七軍活捉于禁,張飛巴西一役大破張郃,都是含金量十足的一場戰鬥。
可盡管如此,筆者認為單從軍事能力上來說,魏延也絲毫不遜色于此二人。隻可惜他與楊儀的内鬥,令自身蒙上了一絲陰影。魏延軍事能力的最大展現,便是他鎮守漢中的功績。當時的蜀漢集團,有兩個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地。其一是荊州,這裡是劉備圖取天下的最佳之地,由前将軍關羽獨自把守;其二便是漢中,乃是蜀國防守魏國進攻的天然屏障。但這守将卻并非是張飛,而是魏延。
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将以鎮漢川,衆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将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劉備一向是知人善任,而面對張飛和魏延兩個人選,他卻出人意料選擇了魏延。至于張飛,則是去了蜀中第二道防線——阆中。
倒不是說劉備不信任張飛,隻是在他看來,張飛是萬人敵,更加适合引軍沖鋒。而反觀魏延,他卻更有一些勇略和穩重。這個結論從哪裡得來了的呢?見于陳壽評語:“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考慮到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缺點,劉備自然會擔心張飛遭到小人蒙蔽。而漢中之地事關重大,劉備自然會選擇深受士兵們愛戴的魏延:“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
對此,魏延的回答則是:“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在魏延鎮守漢中的十多年裡,他也未能讓劉備失望,多次擊敗來犯敵軍。就連曹魏名将郭淮,也在魏延手中吃過大虧:“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将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将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那麼,魏延鎮守漢中之時,奉行的政策又是什麼呢?簡單來說,魏延是充分利用了蜀中險要這一有利地形來實作。在魏延鎮守漢中期間,他重點防禦漢中周邊的戰略要地,在秦嶺一帶,魏延下達的唯一指令便是,據守敵軍。也就是說,魏延鎮守漢中的核心思想,是借助地形優勢,對來犯敵軍實行消耗戰術。魏延此舉,确實将蜀中險要與他勇猛的戰鬥風格結合在了一起,進而確定漢中十年之内,都是固若金湯。
後來生性謹慎的王平出任漢中太守,他便是采取的魏延的消耗戰術,也同樣成功抵擋住了魏軍進攻。不過,在姜維鎮守漢中之時,他卻摒棄了這種做法。據《三國志?姜維傳》:“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禦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
後來姜維立功心切,便主張将敵軍引入漢中之地,打算聚而殲之。而“斂兵聚谷”便是姜維的核心主張。那麼姜維這樣做的結果又是什麼呢?“維率衆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客觀來說,如果姜維按照魏延主張來堅守漢中的話,蜀中或許不會這麼快就被鄧艾突進到了成都城下。
單憑魏延堅守漢中來看,其軍事能力的确可圈可點。更别說魏延在跟随劉備創業途中,還曾立下的無數戰功了。而放眼衆多蜀漢武将,也隻有歇業二人的實戰成績要略高于魏延。隻可惜魏延激進善戰的作戰風格引起了諸葛亮忌憚,最終枉死于小人楊儀之手。魏延一死,最蜀國失去了最後一位大将,這也加速了它最終滅亡的時間。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