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是中國的“聖女貞德”,因慈禧而死,原因為何?

這個女子,想必大家都猜出了她的名字,沒錯,她就是珍妃。

珍妃之死,一直是清末的一樁謎案,但就當時情形來判斷,珍妃之死無論如何與慈禧脫不開關系的。有些人為珍妃之死感慨不已,甚至現在某些史學家把珍妃比作中國的“聖女貞德”,其實言過其實了,與其說是同情珍妃,實則是為光緒扼腕。

她是中國的“聖女貞德”,因慈禧而死,原因為何?

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還是一入宮門深似海?

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帝到了大婚的年齡,慈禧太後為了阻撓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入宮,就把自己的親侄女葉赫那拉氏定為了光緒帝的正妻,也就是後來的隆裕皇後,與此同時原戶部右侍郎長叙的兩個女兒也備選入宮,被封為“瑾嫔”和“珍嫔”。

她是中國的“聖女貞德”,因慈禧而死,原因為何?

且不說他人,就珍妃入宮後,深受光緒帝恩寵,更難能可貴的是,連一向挑剔的慈禧太後也對其有些好感。據曾伺候珍妃的宮人叙述“珍妃貌美而賢,初入宮時,極為慈禧所鐘愛”。有一段時間裡,就連慈禧太後賜給臣下的字亦是珍妃所寫,而珍妃也替皇後主持過祭祀典禮,又在1894年與姐姐晉升為“妃”,在後宮風頭一時無兩。

但是就在甲午中日戰争之後,慈禧對珍妃的态度便急轉而下,1898年戊戌變法之後,珍妃遭受廷杖不說,還被貶至鐘粹宮後的北三所,直接進入冷宮。如果說沒有八國聯軍打進北京,估計珍妃的命運就此定格,将會在冷宮度過餘生。誰知随着八國聯軍入京,慈禧太後“西狩”,臨行前派太監崔玉貴将珍妃推入甯壽宮外的井中,珍妃就此香消玉殒。

她是中國的“聖女貞德”,因慈禧而死,原因為何?

之前慈禧對珍妃還态度尚可,後來卻一反常态對其進行打壓呢,甚至不惜害其性命,這又是為何?

珍妃罹難的起點源于宮闱之争。後宮之中,勾心鬥角是必然,珍妃因受寵而引起隆裕皇後的嫉妒,更因嫉妒而生怨恨,于是“頻頻短之于慈禧”。皇帝寵幸妃子而冷落自己侄女隆裕皇後,這讓敏感的慈禧太後意識到這并非明君之舉,于是對光緒帝多有勸導。

她是中國的“聖女貞德”,因慈禧而死,原因為何?

珍妃在“有失體統”,有悖婦德。珍妃生長在沿海地區,對洋人物件甚感興趣,她愛好攝影,自己買了照相裝置,“喜着男子裝,與德宗時常互換裝束,以為遊戲,又時時攝取各種姿勢”。甚至還訓示一個姓戴的太監在東華門外開設了一個照相館。此事被慈禧太後得知後,斥責她“宮嫔不應所為”,強令其關閉照相館,還把戴姓太監打死以作警告。

珍妃奢靡浪費,讓慈禧大為不滿。據德齡《瀛台泣血記》和小德張的後人記載,珍妃曾讓光緒帝用庫存的珍寶為她制作奢華旗袍一件,曾讓慈禧太後撞到,斥責了皇帝與珍妃,沒收了旗袍不說,珍妃還被打了三十杆子。同時,她每月用度早就遠遠超出了普通嫔妃,皇後比起她的支出尚且不如,奢靡成性,讓慈禧非常不滿。

她是中國的“聖女貞德”,因慈禧而死,原因為何?

後宮幹政,犯了慈禧之大忌。據清人筆記《說元寶述聞》,珍妃“既失慈眷,宮中用途頗不足,内侍有以效法太後之策進者……珍妃恃帝寵偶一為之”。某一次更是收取了多達四萬兩白銀的賄賂,最終東窗事發。此事在胡思敬的《國聞備乘》中也有記錄,可以完全證明事情真僞。是以慈禧太後借此事給珍妃與瑾妃安了一個“習尚奢華,屢有乞請之事”的罪名将二人施以“褫衣廷杖”的刑罰,并在1894年的十月二十九,将二人降為“貴人”。

她是中國的“聖女貞德”,因慈禧而死,原因為何?

真正讓珍妃命喪黃泉的原因是卷入了“帝黨”與“後黨”之間的紛争。在甲午中日戰争之前,光緒帝與文廷式、翁同龢等大臣堅決主站,而慈禧太後與李鴻章等人是主和的,直到戊戌變法時,帝後兩黨之争進入了你死我活的境地,而珍妃作為一後宮嫔妃,本不應介入朝廷軍機大事,可她先訓示自己老師文廷式參奏李鴻章賣國,後又參與“圍園殺後”行動,這讓慈禧把珍妃下放至冷宮,最終在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時又殺害了她。

她是中國的“聖女貞德”,因慈禧而死,原因為何?

直到死之前,珍妃還對光緒帝抱有希望,她反複說着“皇帝一國之主,宜以社稷為重,太後可避難,皇帝不可不留京”,這些話最終成了她的催命符。

金井一葉堕,凄涼瑤殿旁。殘枝未零落,映日有輝光。溝水空留恨,霓堂與斷腸。何如澤畔草,猶得宿鴛鴦。

這首落葉詞是清人對珍妃的描述,可歎其紅顔薄命,終究逃不過政治鬥争的絞殺。

她是中國的“聖女貞德”,因慈禧而死,原因為何?

結語

慈禧太後為了權力,連皇帝都被最終毒死,更别說一個小小的嫔妃了,更何況珍妃無王佐之才,也無安邦之志,她之所為也為謀求利益而已,無辜喪命固然是慈禧所為,但又何嘗不是自己自取其果的呢?是以說“亂世莫入帝王家”,珍妃選擇這麼一個大時代進入帝王之家,早已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