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政府究竟有多腐敗?你看曾國藩的每年拿多少資産,不亡國才怪!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賣炭翁》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滿清作為我們國家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站在封建社會制度終點的它們,以政府機構極其腐敗、民族沖突激烈以及全面落後于世界而聞名。晚清政府有多貪?作為已經被歐美列強打開國門,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候,财政稅收卻能位列中國古代整個封建社會之冠,連富宋都無法與之相比,更别說高出康乾盛世多少倍。

晚清政府究竟有多腐敗?你看曾國藩的每年拿多少資産,不亡國才怪!

國家落後錢從哪來?搜刮百姓而來。如果說這筆錢是用于抵禦外敵,是用于增強國力,這至少讓人還能有點心理安慰,但實際上呢?慈禧為了修園子連北洋水師的軍費都能占用,老百姓的血汗錢全都流入了貴族的錢包。

正是因為滿清朝廷貪腐橫行,以至于到了王朝末期政府機構裡幾乎無人不貪,哪怕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鴻章,像也因為這個"貪"字毀譽參半,"宰相合肥天下瘦"還真沒說錯。

晚清政府究竟有多腐敗?你看曾國藩的每年拿多少資産,不亡國才怪!

李鴻章既然沒逃過,那麼另外一位晚清名臣曾國藩呢?他賺得多嗎?首先相比起李鴻章,在貪财方面曾國藩肯定是要好上許多的;不過從收入來看,那肯定也值得說道說道。

首先曾國藩是滿清的兩江總督,按照晚清官員俸祿的規定,他每年可以領到的工資是180兩銀子,這筆錢不算多,和我們現在的普通公務員收入其實差不多。

不過清政府為了避免貪腐發生,專門設定了一筆養廉金,通過給予一些進階官員豐厚的資金,讓他們不會因為生活拮據而索要賄賂和A錢公款。這養廉金乃是乾隆時代設立的,每年會給予官員高達16000兩白銀。當然這養廉金沒什麼用,人的貪婪是無限的,很多官員收了養廉金以後,回頭私底下還是該怎麼斂财就怎麼斂财。

晚清政府究竟有多腐敗?你看曾國藩的每年拿多少資産,不亡國才怪!

曾國藩這兩江總督主管今天的安徽、江西、江蘇一帶,不用說,江南地區的有多富庶大家都懂,每年會給國家貢獻一筆巨大的财政收入。而曾國藩作為地方最高長官,就算他不主動要,但依舊每年可以收到一筆不菲的"規費",或稱"孝敬"。

根據《清史稿》的相關記載,他每年到手的"規費"高達十八萬兩白銀,是工資加養廉銀合計的十倍以上。也許在滿清時代,收"規費"可能是清政府官員們的普遍行為,中央也對這一現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這種行為要是放到明太祖的時代,全家腦袋掉光都不夠。

晚清政府究竟有多腐敗?你看曾國藩的每年拿多少資産,不亡國才怪!

《曾國藩家書》大家都知道吧?其中蘊含了不少良言金句,一代權臣對自己後代們的諄諄教導,裡面包含了許多為官之道、為人之道,很值得一讀。但有一點,曾國藩在自己的家書中屢屢提到"為官清廉"、"生活拮據"等字眼。如果收到這麼多規費的曾國藩都算是生活拮據,那整個滿清其他人有多貪腐真是讓人想都不敢想。

那麼把曾國藩的收入換算成如今的人民币能有多少呢?《清史稿》中有記載大米的價格,我們可以通過大米的價格來推算當時的物價和白銀的價值(因為米是必需品,基本上價格變動都是符合當下最直覺條件的,當局政府也不會讓米價離譜)。

晚清政府究竟有多腐敗?你看曾國藩的每年拿多少資産,不亡國才怪!

以鹹豐時期的米價來換算,一石大米需要花費4兩白銀,曾國藩一年相當于有49045石大米。1石約為75公斤大米,那麼曾國藩一年可以有368萬公斤大米,按1公斤大米5元來計算,那麼曾國藩一年收入約為1840萬人民币。

大多數晚清的官員已經本着"能多享受一天是一天的"的念頭,他們為了能夠過上優渥的生活,會進一步利用手中的權力去挖國家的牆角,去搜刮手底下的百姓。為了能夠升官,送錢"孝敬"自己的上司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晚清政府究竟有多腐敗?你看曾國藩的每年拿多少資産,不亡國才怪!

升官就要花錢,那麼升官之後就會變本加厲地搜刮民脂民膏,補充此前送出去的賄賂,絕大部分的滿清官員都陷入了這樣的惡性循環,不亡國才奇怪。滿清的腐朽讓國家滋生出了數之不盡的蛀蟲,而蛀蟲們的貪腐又進一步讓國家陷入危難。這就是為什麼滿清嘗試了無數種改革方式,卻依舊隻能走向滅亡的原因。

不過話說回來,文中雖然以曾國藩每年拿的錢舉例來證明晚清政府的奢靡腐朽,但論起能力,曾國藩本人是真的值得誇贊的。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必須得承認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曆史的程序,并且這種推動是站在積極作用的那方面,同時曾國藩的為人處世之道也很值得大家去學習了解,他的很多觀點以及言論在我們如今看來依舊能夠獲益良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