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争之前,清朝在世界上的地位,依然是雄踞東方的一個超級大國。新興的歐美強國,在全球範圍内瘋狂擴張勢力範圍、搶占殖民地的過程中,起初一直對清朝心存忌憚,不知虛實。直到鴉片戰争之後,英國人壯着膽子第一次用堅船利炮打破了清朝國門,清朝的世界形象從此一落千丈,人人都知道清朝是個外強中幹的紙老虎,一戳就穿,西方列強由此掀起了一場瓜厘清朝的狂潮,讓清朝皇帝苦不堪言。

1894年的甲午戰争,更是讓清朝面臨的國際形勢極度惡化。彈丸之地的日本,曾經在西方列強的槍炮下瑟瑟發抖,居然也能打得貌似強大的清朝潰不成軍,進一步激發出西方列強的侵略野心。清朝從此淪為列強眼中一塊肥美的鮮肉,遭到任意欺淩宰割,割地賠款損失慘重,列強們則在這裡大發不義之财,憑借強大武力作為後盾,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撈得盆滿缽滿。
眼看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都在清朝挖到了“金礦”,意大利人不由得心癢難熬。意大利在當時的歐洲各國中,綜合國力位居下遊,經濟與軍事實力都不算強。這主要是因為意大利在1871年前後才初步完成統一,工業革命的程序也較為滞後,實力比起英法等國差一大截,加之國内經濟衰退,社會沖突尖銳,自顧不暇,是以耽誤了加入瓜厘清朝的時機。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意大利人當時的海外殖民地拓展主要方向,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但意大利人在埃塞俄比亞的侵略,遭到了當地人的激烈反抗。面對裝備低劣、仍然以刀矛弓箭為主的非洲民兵,手拿先進火器的意大利正規軍,卻難求一勝,戰事久拖不決,甚至在阿杜瓦戰役中遭遇1.6萬人全軍覆沒的慘敗。
這也不奇怪,意大利人向來以富于浪漫氣質和藝術細胞而聞名,唯獨對打仗很不在行,這一點從意大利軍隊在一戰二戰期間的糟糕表現可以看出來。意大利人在非洲拓展殖民地受挫,于是把矛頭對準了東方的清朝,也想在清朝分一杯羹。
1899年二月,意大利駐華公使馬蒂納正式向清朝遞交國書,以極其強硬的口吻要求租借浙江三門灣,作為其海軍基地。為了以壯聲勢,意大利還派出三艘軍艦,耀武揚威開到三門灣海域向清朝示威,不久後又把軍艦數量增加到六艘。
意大利人滿心想着像歐洲其他強國一樣,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清朝皇帝必定會乖乖馴服。誰知道一向軟弱的清朝,這次卻出乎意料的強硬,斷然拒絕了意大利人的要求。意大利人惱羞成怒,于當年3月向清朝遞交“最後通牒”,亮出底牌,聲稱清朝如果不同意其要求,就用大炮說話。
誰知清朝不按套路出牌,義正辭嚴地予以再次拒絕,同時下令給閩浙總督、浙江巡撫、兩江總督,讓他們厲兵秣馬,積極備戰,一旦意大利人開戰,即予以迎頭痛擊。面對清朝的強硬态度,意大利人碰了一鼻子灰,隻得狼狽不堪铩羽而歸。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其實說穿了也不奇怪。意大利當時已經處于内外交困之中,國内經濟衰退,民怨沸騰,在非洲的戰争失敗又讓其軍事實力大受損失,當時根本不具備再打一場跨國戰争的實力與底氣。
另一方面,當時參與瓜厘清朝的歐洲國家,彼此之間為了搶奪勢力範圍和利益,也是沖突重重。英法等國都圖謀繼續擴大在清朝的勢力範圍,都不願意讓意大利人加入進來,多一個競争對手。是以他們不僅對意大利隔岸觀火,甚至主動向清朝通風報信,使得清朝摸到了意大利的老底,認定意大利實力有限,不敢輕易動武,是以才會采取如此強硬的态度,也算是清朝外交史上難得的一次高光表現。
參考資料:《意大利與中國》《清季外交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