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是國家的一種标志性旗幟,是國家的象征,它通過一定的樣式色彩還圖案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特色和曆史文化傳統,最開始這種習俗起源于西方,并且随着近代傳到了中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的國旗是鮮豔的五星紅旗,而在之前,也有幾個政權曾經交替演變,在明朝後所設計的5面國旗,每一面都獨具一格,你認識幾個呢

首先是明朝時期的“日月旗”,這面旗幟出現在明朝對外的貿易活動裡面,出自《穆天子傳》:“日月之旗,七星之文”。因為當時的國籍慣例,葡萄牙人、荷蘭人都在商船穿透挂了一面國旗,有利于海上的差別,為此明朝商船船會也統一規定,在船上挂一面日月旗來代表這是明朝,不過這并沒有獲得官方承認,是以如今所看到的日月旗多少有點出入。
中國曆史上第一面國旗應當是清朝的黃龍旗,它選自中華民族的圖騰龍作為主體。在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清王朝的大門之後,清政府也明白了融入國際社會的重要性,是以設計出這面旗幟,是以在1862年10月17日,清廷就準許總理衙門的準奏,所有水師艦船都懸挂三角形的黃龍旗作為官船旗号。最初清朝的國旗依然是三角形的,後來還是不太友善,是以就改為了,縱高三尺、橫高四尺的長方形旗幟。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後準許了《北洋海軍章程》,規定大清國國旗為長方形黃龍旗,這時國旗在正式确定。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清朝的國旗比較複雜,而國旗的宗旨是比較簡潔明了,是以後來中國國旗更加的簡明,在武昌起義後,革命黨人曾經短暫的使用鐵血十八星軍旗作為國旗,圖案由紅底、黑九輪角和18顆小黃圓星組成。紅底和黑九輪寓意鐵血精神,表示決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而在電影《讓子彈飛》中出場的,就是這一種旗幟。
五色旗本來是清朝北洋海軍的将領旗,“提督用五色長方旗;諸将用三色長方旗;旗之上角,各飾以錨形。如以後别國旗織有同式者,由海軍衙門酌改式樣。”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北洋政府則将五色旗定位了國旗,面按順序為紅、黃、藍、白、黑的五色橫條,紅、黃、藍、白、黑五色分别表示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選用的五色為五個民族傳統上所喜愛的顔色,象征着這五族共和。
青天白日旗是辛亥革命制定的第一面旗幟,由興中會的會員陸皓東設計,後面又被繼承興中會的國民黨作為黨旗而沿用,旗面作藍色,以示青天;旗中置一射出叉光的白日圖案。1925年後國民政府随即将這面旗作為中華民國的國旗。
因為民國處于比較割據、軍閥混戰的年代,當時有一些小軍閥,也有自己自制的旗幟,以及在抗戰時期,在日本人支援下建立的汪精衛僞政權,也有自己旗,因為種種原因,就不多加介紹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搜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