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陽發現遠古文明大量遺址遺迹的曆史定位及其時代價值探析

南陽發現遠古文明大量遺址遺迹的曆史定位及其時代價值探析

位于方城縣獨樹鎮靈山的蛇圖騰本版圖檔由張長運、鄭毅攝

南陽發現遠古文明大量遺址遺迹的曆史定位及其時代價值探析

位于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山的遠古太極圖

南陽發現遠古文明大量遺址遺迹的曆史定位及其時代價值探析

位于南陽卧龍區龍王溝水庫風景區後莊村的遠古天文台(日晷)

南陽發現遠古文明大量遺址遺迹的曆史定位及其時代價值探析

方城縣獨樹鎮靈山大型祭地的祭壇局部

南陽發現遠古文明大量遺址遺迹的曆史定位及其時代價值探析

位于南召縣石門鄉小石廟山頭的遠古“王宮”

南陽發現遠古文明大量遺址遺迹的曆史定位及其時代價值探析

位于唐河縣祁儀鄉明嘎山的遠古石屋(王宮)本版圖檔由張長運、鄭毅攝

南陽發現遠古文明大量遺址遺迹的曆史定位及其時代價值探析

遠古岩石上磨刻的龜背文記事符号

南陽發現遠古文明大量遺址遺迹的曆史定位及其時代價值探析

遠古岩石上磨刻的圓形爻窩記事符号

南陽發現遠古文明大量遺址遺迹的曆史定位及其時代價值探析

黃山遺址出土的泥陶闆爻窩

南陽發現遠古文明大量遺址遺迹的曆史定位及其時代價值探析

曆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是對一個民族生産、生活方式的記錄。從人類曆史上看,中華文明是唯一的從未斷流的原生文明,具有強大的融合力、内化力、延續力和凝聚力。中華遠古文明的曆史程序必然會給我們留下追尋的痕迹。

天地化育,南陽是遠古人類生存的适宜地、中華文明的發端地;

50萬年前,南召猿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

遠古天文台(日晷)、遠古祭壇、岩石上的記事符号、遠古太極圖、遠古的“王宮”、動物巨石圖騰……大量遠古時期人類活動的遺址、遺迹被發現;

黃山考古,專家認定為文明起源的關鍵遺址。

“到南陽,看遠古文明”。遠古文明,是南陽建設河南省副中心城市最具特色的文化支撐。

□張建國 藍成雲

八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燦若星河,綿延閃耀,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氣。那麼,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發祥地在哪裡?始終是我國曆史學家、考古學家所要揭示和回答的問題。近幾年,中國先秦史學會古文明研究保護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南陽盆地的伏牛山、桐柏山的淺山丘陵之中,發現了大量遠古時期人類在岩石上磨刻的文化遺存遺址,并呈現出類型多、存量大、分布區域廣的特點,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部分文化學者、考古學者一定程度上的認可。南陽黃山遺址,專家認定是一處文明起源的關鍵遺址。地面岩石上磨刻的遠古文化遺存、地下出土的“文明起源關鍵遺址”向我們講述着一個事實:中華民族的“文明先聲”在南陽,源起在南陽,南陽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核心區。

遠古文明,是南陽獨特的文化現象與文化優勢,是城市的軟實力、南陽發展的原動力。當遠古文明與旅遊結合,實作文旅大融合大發展,軟實力将轉化為硬實力,成為南陽建設河南省副中心城市最有特色的文化支撐。

基于此,本文就目前發現的南陽遠古文明遺存的曆史定位及其時代價值,做一個簡要概述與梳理、探析,以期對南陽建設河南省副中心城市有所裨益。

南陽具備遠古人類生存的條件

人類的誕生、文明的發展,需要苛刻的條件。自然界中植物、動物的生長與外部因素、地理環境密不可分。人類的成長和動植物一樣,需要适宜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等條件。是以,追尋人類的文明源頭,應到具備适宜人類生存的地域環境中去尋找,這才是正确的方向。

而南陽,就是一處遠古人類生存的沃土。南陽地理坐标為東經110°58′~113°49′,北緯30°17′~33°48′,是中國地理坐标的南北與東西的交叉點;南陽是典型的盆地地貌,三面環山,北有秦嶺山脈的伏牛山、西有大巴山脈的武當山、東有大别山脈的桐柏山,地勢呈階梯狀,三大山脈相圍的中間,形成近3萬平方公裡、向南開口與江漢平原相接的馬蹄形盆地,丹江、淮河、白河、唐河、湍河、老鹳河等大小數十條河流網絡縱貫盆地;南陽處于亞熱帶向北溫帶的過渡帶,屬于典型的季風大陸半濕潤氣候,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4.4℃~15.7℃,年降雨量在300mm~1100mm,無霜期220天~24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047小時,具有亞熱帶特點,又有北溫帶特點,南北植物均可在此生長;南陽盆地内形成了平原與丘陵、丘陵與淺山區、淺山區與深山區相遞進的地形地貌,自古雄踞于黃河之南、長江之北,上承天時之潤澤,下秉山川之恩惠。境内青山蒼蒼,碧水泱泱,氣候溫和,物産豐富,四季分明。大量恐龍蛋和恐龍化石的發現,說明數億年以前,南陽就是适宜動物繁衍的樂園。

南陽是天地華育之地,各種動物大量生存,人也找到了最适宜的環境,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搖籃。1978年,在距南陽城北60km處的南召杏花山,發現了一枚古人類牙齒化石。經過古生物學家吳汝康等人鑒定,為早期人類的臼齒,其時間在50萬年以前,大緻與北京周口店猿人屬于同一時期;與南召縣山水相連的魯山縣仙人洞遺址,發現距今3.2萬年人類頭骨化石;南召小空山遺址發現距今1.5萬年的智人活動遺址。南陽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其中國家級文保機關20處,省級文保機關90處。如鄧州的八裡崗、太子崗遺址,淅川縣的下王崗、黃楝樹遺址,西峽縣的老墳崗遺址,方城縣張莊遺址、平高台遺址,桐柏縣的陡坡嘴遺址……如此密集的古人類遺址在南陽被發現,全國罕見,說明早在5000年以前,南陽已經形成了衆多的人類群落,是當時的人類活動中心。從南召猿人算起,50萬年以來延續不斷,族群向周邊不斷擴大,沒有出現斷層。

黃山遺址,專家認定為文明起源的關鍵遺址

認識曆史離不開考古學,近百年的考古發現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而适宜人類生存的南陽,地下隻要一考古就有重大發現,但現狀是發現遺址多、發掘少。1956年春天,原南陽縣在文物調查時,于南陽城北十餘裡的黃山,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1959年第一次挖掘出土了五件獨山玉制品,其中一件獨山玉鏟,鑒定距今6000年,震動考古界,被譽為“中華第一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2013年3月5日,國務院核定黃山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2018年,文物部門對黃山150萬平方米遺址進行了第二次挖掘,有了驚天大發現。

其一,用系統的觀點分析看,南陽黃山遺址的面積,應該是全國已發掘古遺址中最大的。1959年第一次挖掘不足1000平方米,2018年二次發掘時在山頭上經測量準備挖30萬平方米,現在通過在山腳下挖出了巨大城壕(或叫運河)及碼頭,初測面積在150萬平方米,如果把附近發現的最早的岩畫天文台“日晷”等辨別算在一起,總面積可達到上百平方公裡。

其二,一個文化層剖面竟疊壓了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崗文化層,距今6000年~7000年的仰韶文化層,距今5000多年的屈家嶺文化層,還有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層。一個遺址中幾千年的文化層疊壓,說明自新石器早期以來,各個階段人類活動在這裡綿延不斷。

其三,出土了十多座手持玉钺、陪葬有大量豬下颌骨的“王墓”。特别是編号M77墓,墓主人随葬兩件玉钺(獨山玉精品),胸前放玉璜、頭發插象梳……還有M18等“王墓”多座,5000多年了,骨架儲存完好,均随葬玉钺和弓箭。這應是屈家嶺文化時期,也是三皇五帝時期的“王墓”。

其四,黃山遺址是一個具有大型玉石器生産“基地”性質的大遺址,是史前中心聚落,也是史前玉文化中心。清理出與玉石器制作有關的仰韶文化早期墓葬3座、房址1座、中期房址4座,晚期大型“前坊後居木骨泥牆式”建築4座、工棚式建築2座、房址4座,灰坑18座,人工壕(運河)1條,疑似碼頭的港灣1處。屈家嶺文化時期的玉石器作坊址7座、房址9座、大型夯基1座、活動面多處……出土了4萬餘件石鑽、石刀、磨墩石質制玉工具、玉石器殘次品、玉料、石料、陶器、骨器等。尤其是出土了十多座手持玉钺、陪葬有大量豬下颌骨的酋長級或“大王”大墓。玉在遠古是奇缺的,找到一塊玉就是寶貝。“以玉為兵”的時代,隻有掌握最高王權的統治者,才具備制玉權力。

其五,黃山遺址出土了多片有爻窩符号的陶闆,呈長方形和四方形。其中長方形的一塊陶闆有六對圓形爻窩,正方形的一塊陶闆有三排九個圓形爻窩,與附近淺山丘陵岩石上發現的圓形爻窩符号完全一緻。這證明,南陽發現的大量岩石上的圓形(爻窩)符号為埋葬在黃山的“大王”運作、雕刻的。

其六,黃山遺址出土的玉钺,顯示這裡是專門為“天子”和諸侯部落王加工制作玉钺的中心,是玉钺的制作地。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山發現的盟誓台,應為“天子”為(部落)授玉钺之地,是以,南陽是5000年前大一統中國标志性物證——玉钺的發源地、制定地、制作地、授權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彭小軍在《長江中遊史前石钺的功能和社會意義》(《南方文物》2020年第五期)一文中考證南陽地域是全中國發現石钺玉钺最早的地區。

黃山考古證明,5000年前的南陽是“王”居住之地、活動之地,是中國最先進的科技工業——制玉之地。其部落的規格、布局、生産體系、功能都充分說明,南陽是新石器時期人類主要聚集地、活動地、中心地,也是“王”的建都地。

南陽發現大量遠古時期人類活動的遺址、遺迹

遠古時期,人類接觸最多的是石頭,勞動工具是石器,戰鬥的武器也是石器。石頭工具和武器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求。人們還把智慧、思想、文化刻印到石頭上,通過打制、磨刻出不同功能、不同造型的石頭,展現不同的勞動技能、傾注不同的價值觀念。如把石頭打制成祭祀的圖騰、崇拜的聖物、王的住室等。滄桑歲月物華流年,遠古人類活動的痕迹,就這樣在石頭上留下了遠古的烙印。

2010年2月,方城籍文化學者馬寶光首先在方城縣發現石頭上磨刻的爻窩岩畫,時任方城縣常務副縣長白振國,一位十分熱愛南陽文化的官員學者,帶隊考察并組織南陽文化愛好者在淺山丘陵中找尋。觸摸着前朝古今的雲淡風輕,穿越遠古巨石的秘境,撩開隐藏在巨石裡的文化寶藏面紗……經過十多年努力,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面容,在南陽這塊适合遠古人類生存發展的沃土上一一顯露出來。

(一)岩石上的遠古記事符号

文獻記載,遠古人類有三類記事方法:其一,實物記事,就是用結繩、結珠、編貝、訊木、堆土等方法記事。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雲:“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那個時代像結繩等記事的方法就是很先進的。其二,契刻記事。《易系辭》記:“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意思是說結繩這類實物記事,滿足不了需要,就用書寫契刻。如在木棒上刻上長短不同的紋路道道,代表一年中的年、曆、節、日等。或者記月亮,就畫個圓,與某人相見了畫個“×”等,這就是先人們契刻符号的方法。其三,畫圖。記某一件事就畫上圖案,如人養了羊,就畫一個人牽一隻吃草的羊等。記事的符号标記,具有突出的抽象性和象征性。

這三種原始的記事标記符号是文字出現的前身,但同文字還有本質的不同。因為文字是語言的符号,并能直接讀音。而記事的标記符号,表達的隻是概括的、約略的内容。看到标記符号,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解釋它的含義。曆史的發展過程中,标記符号和後來形成的文字有着傳承關系,早期的文字是從原始記事的符号蛻變出來的。

自2010年以來,陸續在南陽境内伏牛山、桐柏山的淺山丘陵地帶裸露的岩石上,發現大量圓形爻窩符号和龜背文符号。這些圓形爻窩組合和龜背文符号正是遠古記事的标記符号(見《河南日報》2020年6月4日第09版、10版)。目前,已發現上萬處之多,體量之大,區域分布之廣,舉世罕見。主要分布在南召縣的四棵樹鄉、石門鄉,南陽市鴨河工區,卧龍區的謝莊鎮、安臯鎮、潦河坡鎮,方城縣的清河鎮、古莊店鎮、楊樓鎮、小史店鎮、獨樹鎮等,唐河縣的祁儀鎮、馬振撫鎮、湖陽鎮等地,以及與南陽山水相連的泌陽縣、舞陽縣、葉縣等地的海拔150米至450米的淺山丘陵相連地帶。

蘇州文化學者藍玉獻對甲骨文之前的标記符号,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深入南陽淺山丘陵考察後認為,這些有序排列的圓形爻窩圖形是數相類的記事方法,稱為書。岩石上刻有龜背紋等其他符号為符相類的記事方法,稱為圖。學者藍玉獻對南召縣南河店馬溝村的符相類符号,對鴨河工區高嘴坡村一組圓形爻窩數相類符号進行破譯解讀,認為是遠古時期王統治天下治國理政的大政方針和方法步驟。這些爻窩符号是王動用全國之力,把治理天下的理論用符号磨刻在岩石之上,為教育訓練人、教育人所用。對唐河縣湖陽鎮紫玉山漫山遍野的岩石爻窩符号,藍玉獻解讀為農耕時期,勸人注重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各種注意事項,種好莊稼以供生活之需。

圓形爻窩的組合排列在南陽發現最多,說明這個地方是遠古時期經濟最發達、文化最先進的區域。這些符号标記開始時可能是刻畫在獸皮上、樹皮上或地上,但均不能永遠儲存,随着“技術的發展”古人又把它磨刻在岩石上。

這些圓形符号有大有小,有深有淺,均含有不同的意思。黃山遺址制玉作坊挖出上萬件制玉石器工具,同樣适用在岩石上磨刻爻窩。随着人類文明的發展,又逐漸将爻窩記事法改為契刻記事、圖畫記事,逐漸演化為文字。圓形爻窩符号和龜背文符号,應是甲骨文的前身,儲存至今成為遠古人類留給今人的“天書”。目前在南陽發現爻窩的地方已找到與甲骨文相似的文字百餘個,由此,我們可以研判,華夏文字發端于南陽。

(二)遠古天文台——日晷

天文曆法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太乙金鏡式經》中記載:“昔燧人氏仰觀鬥極而定方名,東、西、南、北也。”燧人氏被後人尊為三皇之一,他依靠觀察北鬥星定東、西、南、北方向,并且制定了原始曆法,标志着觀天定時走向人類的生活。人類從采集漁獵生活走向農耕,推動了天文學的産生和發展。因為農耕急需解決的是何時種植、何時收獲,人類因需要而探索,在觀天中找到了答案。太陽初升到落山定為一天,月亮由缺到圓定為一個月,北鬥星的鬥位轉化,一個周期定為一年。蒼茫天際鬥轉星移,探尋天體的運作規律,找到了春夏秋冬四季變換。人類根據太陽照射地面物體的影子變化,找到了一種計時的方法——日晷。掌握了制定時間、方位、季節的知識,促進了農耕文明的發展,人類得以生存繁衍。

南陽淺山丘陵地帶,目前發現30多處在岩石上磨刻成的圓盤狀遠古文化遺存,圓盤中間有凸起,凸起内有爻窩;圓盤上還刻有多少不等、排列有序或成組成對的爻窩,有的還刻有日月圖形、天文星象圖等(如北鬥七星、北鬥九星、昴星團……)。圓盤中間的凸起,有的三層,有的兩層,個别的一層,圓中套圓(見《河南日報》2021年3月9日第13版、14版)。2020年,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組織考古學界、天文學界等多學科的專家團隊,對卧龍區謝莊鎮田營村的“圓盤狀文化遺存”進行了深入考察、研究、測量,最後認定為具有定季節和時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論意義的天文星象圖。其年代雖尚難确定,但初步推測其形成年代很可能早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天文台,學術意義重大。

這是一處獨特的岩刻形式的天文台,具有新石器時代的文明特征。石刻圓盤狀具有日晷的功能,既可以定一年中的季節,又可以測一天中的時刻,同時也是宇宙天文圖;在其東南和東北方位有“旦”“月”兩個形似文字的刻畫符号,其意義非凡,應是冬至、夏至日出的方位。這種“岩畫天文台”,從天文學的角度推開一扇探索新石器時代文明的新視窗。

目前,發現圓盤狀遠古日晷30多處,主要分布如下:

南陽市卧龍區謝莊鎮田營村、安臯鎮太清觀村、潦河坡鎮後莊村和尚坡;鴨河工區皇路店鎮、孟山村下潘溝組、大新莊村小新莊、高嘴坡;南召縣石門鄉黑石寨村黑石寨、小店鄉關莊村;方城縣清河鎮楊莊村、霍口村、小谷莊村、楊莊村,古莊店鎮庫莊村老鸹石溝、韓崗村,獨樹鎮代崗村;唐河縣祁儀鎮闆倉村、馬振撫鎮關地村。與南陽山水相鄰的駐馬店市泌陽縣春水鄉蛤蟆村、羊冊鎮棠梨溝村均有發現。

發現這麼多的遠古天文台(日晷),充分說明一年四季的劃分,24節氣形成,每年12月份的界定,每天12個時辰的确立,均誕生在南陽遠古農耕時期。上古時期觀天授時,非一般人能為,掌握在天下最高權力王的手中。《論語·堯曰》記載“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意思是:“舜,天文曆法你一定要親自操作實踐,把測日影的表控制在手中,掌握中正治理天下。”典籍告訴我們,當時觀天授時由王掌握,并把觀天授時當成統治天下的一種有效辦法。以上發現和史書記述,說明中國天文曆法發端于南陽。

(三)遠古祭壇

考古發現,祭祀活動在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經存在。随着人類社會發展,祭祀活動愈加頻繁。《禮記·祭統》雲:“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左傳·成公十三年》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原始社會部落的祭祀活動是頭等大事。祭祀的對象是神靈,神靈又分自然界的神靈和祖先人格化的神靈。祭祀要建祭祀場地,祭祀自然界的神,如天、地、太陽、月亮、高山、河流等,是在野外建祭祀場地,稱為“壇”。祭祀人格化的神靈,如伏羲、神農、軒轅等,在屋内設祭祀場所,稱為“廟”。

遠古祭祀活動多,祭壇肯定很多,祭壇用石頭堆壘,就儲存下來了。目前在南陽發現遠古祭壇有20多處,主要分布在:

南陽市卧龍區安臯鎮的狼背豬娃山、謝莊鎮的磨山、潦河坡鎮趙老墳村的九岩山,南召縣南河店鎮竹園村的石人溝山、四棵樹鄉白草跺村海拔1045米的定南針山,鴨河工區的孟山,方城縣獨樹鎮的靈山、楊樓鎮的子房山、張溝村的燕子頂山,唐河縣馬振撫鎮關地村、湖陽鎮的楊寨村、紫玉山,祁儀鎮闆倉村海拔170米處的山包上分别建有祭天祭地的兩個祭壇。原歸南陽管轄的泌陽縣春水鄉蛤蟆村、羊冊鎮擂鼓台山等地均發現遠古祭壇遺址。

祭祀可以鞏固王道統治,調整内部的關系,緩和出現的社會沖突,限制一些人的行為,達到秩序管理的效能。祭祀還讓人緬懷祖先,激發人們的孝思,表達對祖先的崇拜和感恩。

遠古祭祀是有等級的,《左傳》記載:“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天神、地神是由天子主持祭祀的,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之人隻能祭祖先和竈神。據考證,南陽區域發現的祭壇有的祭天,有的祭地,是當時最高統治者的專一祭壇。尤其是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山發現炎帝黃帝會盟碑、盟誓台,其中一方形石钺内壁刻有“三皇”雕塑,應該是華夏民族祭祀祖先的最早的石刻雕塑,也是祭祀人格化神的最早的實物證據,是“廟”型建築的始端。

南陽發現多處遠古祭壇,說明南陽在遠古時代是天子或等級很高的“王”的活動地帶,也從一個角度證明中國的祭祀文化發端于南陽。

(四)遠古石雕——動物圖騰

蒙昧時期,人類為了抵抗自然災害和野獸的侵襲,抵禦外部入侵,需要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來賦予族群信心,也需要對不清楚的問題給出一個解釋,于是就創造了神。一個氏族需要統一的神,便形成了自己統一的圖騰。神是無形的,圖騰是有形的,是把精神幻想的東西,變為現實的存在,能直覺看得見的敬仰與崇拜,這個現實的存在,就是各部落的神——圖騰。

圖騰是原始社會中作為種族或氏族血統的标志或徽号,并當作祖先來崇拜的某種動物、植物或其他物體。圖騰在原始社會中起着團結族群,密切血緣關系,維系社會組織和差別于其他族群的作用,是族群的精神認同,也是族群凝聚力的力量來源。

原始時代小部落多,因而圖騰種類也多。伏牛山桐柏山的淺山丘陵中,發現了十多種巨石磨刻而成的動物形象的圖騰(見《河南日報》2021年8月12日第11版、12版)。雖然數千載風吹日曬,但因深藏山林、體形巨大、不能移動,被很好地儲存了下來。

這些巨石圖騰分布如下:

其一,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山,海拔230米處磨刻的一條石龍。石龍依附于磨刻的“钺”形巨石旁,昂首向上。

其二,方城縣獨樹鎮靈山,發現獨頭和多頭眼鏡王蛇巨石圖騰。

其三,南召縣石門鄉桑園村海拔230米處,有駿馬圖騰。馬圖騰在方城縣廣陽鎮山中、泌陽縣羊冊鎮羅莊村山中也有發現。

其四,南召縣石門鄉小石廟山海拔220米處的龜圖騰。龜圖騰在方城縣楊樓鎮張溝村、獨樹鎮靈山及泌陽縣羊冊鎮棠梨溝村、唐河縣祁儀鎮等地均有發現。

其五,泌陽縣羊冊鎮上安村、棠梨溝村方圓10千米的地方,發現六個羊圖騰,形象逼真,滄桑古老。在南陽市區還發現了漢白玉石雕羊,背部和腹部都磨刻有成片狀的圓形爻窩排列圖案,與南陽淺山丘陵發現的圓形爻窩相同,應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漢白玉羊圖騰崇拜石雕像。

其六,南召縣石門鄉黨莊村三孟山,海拔200米處,發現一鳥狀巨石圖騰。

其七,南召縣南河店鎮竹園村石人溝,海拔256米處的豬圖騰。方城縣楊集鎮母豬溝也發現有豬巨石圖騰。

其八,南召縣石門鄉黨莊村二孟山半腰海拔210米處的青蛙圖騰,昂首向上鳴叫,氣勢不俗。

其九,方城縣獨樹鎮代崗村靈山半山腰海拔440米處發現猴巨石圖騰。

其十,方城縣楊樓鎮趙店村子房山東坡海拔150米處的刺猬圖騰。

山中還發現有虎、駱駝、大象等被損巨石圖騰。這些動物圖騰上均有人工磨刻的各種排列組合的圓形爻窩,似乎是圖騰的說明書。

(五)生殖崇拜遺址遺存

生殖崇拜是遠古時期祭祀文化的一種表現,是遠古人類群居時代,對繁殖能力、生存能力的一種贊美和向往。原始時代人類的出生率、生存率很低,族群盼望擴大人口以增強戰鬥力,共同抵禦野獸及外族入侵等,是以,人的繁衍就成為第一願望,生殖崇拜應運而生。生殖崇拜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始時代的産物,是人類繁衍族群的迫切心理需求,不僅中國有,外國也有。考古發現在舊石器時代生殖崇拜就已産生,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達到高峰。

南陽是遠古時期人類主要生活地帶,因而生殖崇拜雕像比較多,目前發現二十多處(見《河南日報》2020年6月3日第10版),主要分布在:

南召縣四棵樹鄉神仙崖村海拔320米處的小山包上,闆山坪鎮南河村海拔280米處(當地人稱母山公山),石門鄉石柱寺山海拔230米處、小扒村海拔210米處、黑石寨村大石廟山海拔230米處;方城縣獨樹鎮代崗村靈山,古莊店鎮老鸹石溝、黃土溝村、山庫村,楊樓鎮子房山村、張莊村,柳河鎮馬溝村、關溝村、文莊村;唐河縣馬振撫鎮關地村,祁儀鎮闆倉村,原南陽地區泌陽縣羊冊鎮上安村等。

炎黃時期養蠶制衣,“穿上衣裳”被當成禮儀、制度,以此“教化天下”。這個時期稱為黃帝的“章服之美”“垂衣裳而天下治”時期。人們把隐秘部位的遮擋當成一種尊嚴,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邁上了一個新的高度,生殖崇拜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是以可以說南陽區域發現的男根女陰巨石雕像,應該在黃帝之前或者同期。

(六)巨石蠶神

蠶繭抽絲縫制衣服是文明的開端,是社會的一大進步。養蠶制絲早在中國的遠古時代就開始了,《皇圖要覽》載:“伏羲化蠶。”《孝經》注引《援神契》雲:“神農耕桑得利,究年受福。”這裡将蠶的最早發現歸為伏羲氏。但養蠶制絲則是黃帝元妃之功,《通鑒外紀》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cun-zu)之患,後世祀為先蠶。”1974年,南陽市淅川縣下王崗遺址出土一陶蠶,專家鑒定有6500年的曆史。2020年7月,南陽黃山遺址出土一隻獨山玉蠶,同時出土上百件紡輪(制絲用)。南召縣竹園、樓上、蓮花池、老墳坡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大量陶制紡輪、石制紡輪。2020年,在南召縣南部長滿柞樹的淺山丘陵上,發現多處巨石磨刻的蠶圖騰,蠶圖騰是遠古養蠶人敬祀的蠶神。《後漢書·禮儀志》載:“祠先蠶,禮以少牢。”少牢就是羊、豬這類的祭品。祭拜蠶神的禮俗沿襲至今,南召、方城一帶養蠶的村鎮,近代還建有“先蠶宮”或“蠶姑祠”。農曆三月蠶始,養蠶人多以酒肉香麥作供,并以活公雞血灑地除邪,全家列隊叩拜,祈禱養蠶豐收。

發現遠古巨石磨制的蠶神達二十多處,主要分布在南召縣、鴨河工區、卧龍區、方城縣、唐河縣、鎮平縣的淺山丘陵地帶。介紹兩處:

最為逼真的是南召縣南河店鎮竹園村石人溝山海拔250米處,發現古人敬祀的蠶神。6節石塊,人工磨刻成半圓形狀,拼接成8米長的石蠶,有頭有尾,每節比例适中,石蠶似蠕蠕而動,貪吃柞葉……現被移至南召縣雲陽鎮蠶博物館存放。石蠶旁還刻有北鬥九星圖案。

發現的最大一個蠶神,位于鴨河工區二孟山海拔210米的山腰之處,這座巨蠶圖騰總長27.2米,有多節獨石組成,最高處離坡面5.6米,最寬處7.3米。頭部由三節巨石組成,其長4.6米,寬3米,最高處距離坡面2.1米。蠶圖騰頭部下邊被人工掏空,使身體呈拱起狀,動感強烈。敬祀蠶神,展現的是當時執政者對蠶絲制衣的重視。

巨石蠶神,是蠶農期望豐收的心靈寄托,也是感恩的祭拜場。蠶神的發現,說明養蠶制絲最早發端于南陽。

(七)遠古太極圖

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是陰陽理論範式的符号辨別,涵蓋了陰陽并張揚着宇宙萬物的結構體例。太極圖形是用于表達太極思想及内涵的,太極理論又是中國最原始的哲學思想。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易條辟傳》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這裡是說,“陰陽”始于遠古,“八卦”為伏羲氏所創。遠古時期,對陰陽學說的研究由淺入深,逐漸地發展演變。太極圖形是把陰陽、男女、日月、天體等人展現象,生物現象,自然現象納入“陰陽”概念的圖形表現形式。

古代文獻中,太極圖有多種表示法,常見的有陰陽魚圖形、五層圖形、空心圖形、黑白半圓圖形等。名稱也有不同說法,如陰陽魚太極圖,先期稱為“先天圖”“河圖”“先天自然河圖”等;五層太極圖又稱“太極順逆圖”“太極順生圖”“丹道地生圖”等。

我們現在看得最多的是雙魚式太極圖,就是黑白(陰陽)互糾結合在一起的圖形。黑白互糾不分,表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巧妙地配以“先天八卦”,清楚地看出陰陽變化漫長的過程,反映着陰陽造化自然之妙,揭示了天地變化的規律,蘊含着深刻的哲理。一幅圖形,把深奧的道理抽象地概括起來,可謂“大道至簡”。

南陽盆地由淺山向丘陵過渡地帶、文化遺址遺存密集出現的地方,發現了多處岩石上磨刻的遠古太極圖(見《河南日報》2020年5月6日第06版、07版)。主要分布在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山、黑石寨村、小石廟山、下潘溝村,鴨河工區的孟山村、柳樹溝村,卧龍區安臯鎮的太清觀村,唐河縣祁儀鎮的闆倉村、湖陽鎮的紫玉山等處。現對兩處做主要介紹:

其一,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的石刻太極圖。

南召縣石門鄉的石柱山,海拔230米,山體呈圓柱形,奇岩怪石似人似獸,惟妙惟肖。山頂偏東南一塊高3.5米、底寬5.8米凸立的三角形岩石上磨刻一太極圖。太極圖呈圓形,半徑45厘米,中間一道“S”線,圖分陰陽。上部分一個魚眼爻窩,代表陽極,下部分一個魚眼爻窩,代表陰極。陽極外部有數條放射線,代表放射着光芒,陰極部分沒有放射線。

其二,南召縣石門鄉小石廟的石刻龍形太極圖。

南召縣石門鄉小石廟村海拔220米處,一塊較大的平面岩石上陰刻一幅太極圖。太極圖呈立體狀,橢圓形,東西直徑長5.7米,南北直徑長4.1米。太極圖的“S”線是條龍形線,龍身呈S彎,龍尾為魚尾狀,呈扇形分岔。龍形“S”線東西方向,龍頭朝東,龍尾朝西。龍頭左右相距1.3米處有兩個魚眼爻窩,龍尾左右相距1.2米處有兩個魚眼爻窩,這幅太極圖有四個魚眼。

這幅太極圖内涵極其豐富,其最大特色是以“龍”為“S”線,分隔陰陽。這裡的“S”線,不僅是陰陽分界線,更是陰陽轉化的能量、紐帶、法則和動力,以龍的上天入地之能量,隐喻陰陽之轉化。宇宙是個能量的世界,陰陽轉化需要強大動力,龍代表了能量和規則,如同電閃雷鳴一樣。“S”線不是靜态的一種等分線,而是一種巨大能量的代表符号。

多處遠古太極圖被發現,充分說明南陽是陰陽理論思想的發祥地,是當時文化發達之區域,是高智者的活動地。

(八)遠古時期的“王宮”

石屋又稱石室,是把巨石内部掏空,供人活動和居住。遠古時代的石屋,據考證是供給當時的“天子”或諸侯部落王使用的,就如封建社會皇帝所用的宮殿。我們把這種石屋、石室稱為遠古時期的“王宮”。這種巨石建築不多,目前南陽僅發現四處(見《河南日報》2020年5月7日第11版、12版)。

第一處石屋位于南召縣石門鄉小石廟山頭海拔220米處。一塊巨石底寬7.6米,厚度約有4.5米,被人工磨刻成一個上尖下寬的石屋,上邊呈三角形,尖頂,下面呈方形,屋門面南。石屋内高1.9米,内寬1.96米,内深2.3米,屋内面積4.5平方米。屋内靠後牆有兩層台階,台階似床、似凳、似座。石屋内地面上有很多圓形爻窩圖案。石屋尖頂和屋面相接處有一排九個長方形爻窩。石屋左前方10米處,一塊立石被雕刻成“钺”形圖案。“钺”是王的标志,就如今天機關門口挂的牌子一樣,是告訴人們這是“王”所居之屋。

這座石屋當地人說是藥王廟,是神農氏住的地方,實際是三皇五帝時代一個天下王辦公或居住之地,是遠古時期的“王宮”。

第二處石屋位于與小石廟山頭相鄰的大石廟山頭海拔230米處。山頂立一巨石,呈男根狀,于最厚處磨刻一石屋。石屋内深3.2米,寬2.65米,面積8.48平方米;石屋右後2米處一巨石上,磨刻兩幅高2米左右钺形圖案。20世紀80年代,當地人在石屋門前蓋一座送子娘娘廟,遮擋了石屋的外部輪廓。

第三處石屋位于方城縣獨樹鎮靈山山腰海拔248米處。一巨石高5米,寬8米,巨石内磨刻一石室。石室面南,門寬1.2米;内深4.8米,寬2.4米,高2米,室内淨面積11.52平方米。屋内牆壁上刻有日、月圖形。石屋頂部比較平展,磨刻有雙排8連圓形爻窩,單雙排6連圓形爻窩等,還有圓盤圖形等。

第四處石屋位于唐河縣祁儀鎮寨橋村明嘎山海拔220米處。一巨石高6.9米,寬10.3米,磨刻出一石屋,内高2.6米,深5.4米,寬4.7米,面積25.38平方米。這座石屋,是我們發現的面積最大的一座,石屋頂部是平展的石面,磨刻有成排的圓形爻窩。

這些遠古石屋,位置朝向、周邊環境、方位高低,磨制過程都十分講究。南召縣石門鄉小石廟、大石廟石屋應為天下王使用,其他石屋應為部落王所用。

這些石屋曆經數千年沒有遭受大的損壞,為研究那個時代王統治天下及部落王的生存環境、居住環境、禮儀文化等提供了活教材。

專家的認定

南陽岡巒奇詭,人文遺址星羅棋布,這個最适應人類繁衍生存的地方,地下的發掘、地上的發現,足以說明這裡是最早形成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考察黃山遺址後題寫“文明在宛”;著名考古學家、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科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考察了南陽部分遠古遺迹後題寫“中華瑰寶,千年一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先秦史學會原會長宋振豪,考察南陽遠古遺址後題寫“南陽·中國文明核心區”“中國南陽人文先聲”“六通四辟毓文緻遠”“南陽原史文明之光”……他們之是以揮筆為南陽曆史定位,正是因為南陽這些豐厚的遠古文化遺址、遺存……

地上遺址、地下王墓充分證明,南陽區域是新石器時期炎帝、黃帝主要活動地,那個時代的都城就建在南陽。是以,遠古文明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在南陽均留下遺迹。山水黯彰,與時亨通,遠古先民為我們留下了這筆遺存完整、數量豐厚的文化遺産,是南陽的寵榮,也是南陽人的福氣。在樹立文化自信、推動文旅大融合大發展的新時代,我們既要豐贍更要善行,既要厚蘊更要持重,珍惜珍重,傳承赓續,保護好,研究好,利用好。“到南陽,看遠古文明”,讓它成為南陽文旅最具魅力的一極、南陽影響力和城市張力的名片,成為南陽文化、中國文化的硬實力,成為南陽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的主要項目,為南陽建設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發揮最具特色的文化支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