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創|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家庭的幸福感

這是現代家長教育的第2266篇文章

作者:傾羅

日本著名推理作家西澤保彥曾說:

所謂正常的人際關系,是要和别人交往時保持一定距離才能成立的。不管是多麼親密的關系,都必須尊重對方的“個性”,這是理所當然的“規矩”。

我們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有其他标簽,在自己的領地裡,守好自己的邊界,不允許别人侵犯,哪怕是以愛之名。

當我們參與别人的生活時,更要清楚他們的邊界,不過分幹預,人與人之間,才會擁有幸福感。

反之,“為了你好”丢掉距離,沒有了邊界感,就沒有幸福感。

原創|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家庭的幸福感

1

沒有邊界感的愛

幸福無從談起

電視劇《小舍得》中,蔣欣飾演的田雨岚為了攀比私欲,自以為是地要求兒子子悠努力學習。

為了專心學習,子悠不可以報感興趣的足球班,被老師侮辱後也不可以尋求公正,田雨岚甚至打着監督兒子學習的名義,做了全透明書房,讓兒子沒有一丁點隐私權。

本來優秀的子悠,在媽媽的高壓政策下,幾近崩潰,患上了憂郁症。痛苦不堪的子悠,終于控訴媽媽:媽媽并不愛我,她愛的是考滿分的我,她每次都說是為我好,但其實是為了自己。

看到兒子生病、被羞辱、抑郁,一向溫和的丈夫顔鵬,痛哭流涕,憤怒地指責妻子眼裡隻有成績,沒有兒子。

田雨岚不僅沒有醒悟,甚至怒斥丈夫,教壞兒子。

幸福的一家三口,因田雨岚的一意孤行,家裡要麼唇槍舌戰,要麼沉默冰冷。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娅有一個觀點: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隻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強勢如田雨岚,總想控制兒子。學習比天大,餘下的,隻管“聽話”。

但子悠會長大,會有自己的思想。一時的忍耐,是為取悅媽媽;一世的傷害,卻會永失所愛。

即使是成年人,長期陷于緊張壓抑的環境,都無法感覺幸福,更何況孩子!

懂得界限的媽媽,才能給孩子創造自由的氛圍;能夠自主的孩子,才會與父母擁有甜蜜的幸福。

原創|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家庭的幸福感

2

邊界感缺失

幸福無從建立

心理學家海靈格曾說過,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旦角色亂了,家庭就會隐藏危機。

同僚程慧的女兒小月升國小沒多久,她就被老師請“喝茶”。

原來,小月不會自己吃飯,在學校時,中午常常不吃飯。下午肚子餓了就吃零食,也不管上課還是下課。老師提醒好幾次,小月不僅沒有改,還反駁老師:“餓了就要吃東西啊,要不然我餓死了怎麼辦?”

程慧羞愧難當,不停跟老師道歉,承諾會好好教小月。

事實上,程慧和老公工作都比較忙,小月一直由奶奶帶,雖然在身邊,但總是顧不上。奶奶對小孫女極其溺愛,什麼事都不讓做,奶奶一手包辦。周末程慧在家,奶奶也不讓她鍛煉女兒的動手能力,甚至在程慧教育小月時,責怪程慧簡直是後媽,專門虐待小孩。這時候,孩子爸爸也總說“小月還小,不要勉強她”。

程慧一人勢單力薄,為了家庭和諧,隻能一忍再忍。

如今小月已經讀國小,不僅沒有基礎的自理能力,還不懂得尊重人。凡是讓她不高興的人和事,她總是簡單粗暴地回擊過去,常常讓對方十分難堪,甚至動手打人。

程慧決心教育小月,狠狠地批評了女兒,自然也引發了家庭大戰,一家人都吵得精疲力盡。

原創|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家庭的幸福感

“隔代寵”讓孩子不像孩子,父母不像父母。缺失了邊界感的愛,不僅折斷了孩子的翅膀,還壓抑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權利。

那麼,小孩子不懂邊界,大人就懂分寸嗎?

電視劇《都挺好》裡的蘇明成,完美诠釋了“巨嬰”現象:

娶什麼樣的老婆,媽媽幫他挑;

結婚沒有房子和車子,媽媽給他買;

工作賺得少卻花得多,媽媽偷偷地倒貼。

和朱麗的小家庭看似很幸福,實則暗流洶湧。當媽媽突然過世後,家庭危機立馬暴發。朱麗這時才知道,原來老公一直在啃老,沒有絲毫擔當。

心理學家武志紅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很多的中國家庭,正是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邊界感,導緻幸福感不強。

關系再親密,也要厘清楚,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缺失了邊界感,隻會讓家庭更混亂,又如何建立幸福感?

生活中,孩子沒有付出,就沒有成就感;父母無限放任,就無法發現問題。看似幸福的泡沫,輕輕一觸就破。

幸福,不是讓人感到緊張和壓迫,而是讓人放松和愉悅。隻有懂得邊界感的家庭,各歸各位,各司其職,才能真正建立幸福感。

原創|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家庭的幸福感

3

邊界感讓愛有溫度

邊界感如此重要,那我們要如何才能建立邊界感呢?

俗話說:遠而不疏是能力,近而不入是智慧。小孩子隻會随性而為,大人卻要掌握分寸。要讓愛變得有溫度,讓家庭變得更幸福,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小菲的女兒青青是幼稚園老師的團寵,同學家長也對她贊不絕口。

青青第一天入園,不僅自己沒哭,還安慰焦慮的同學,主動陪他們玩。家長們都向小菲請教是如何教育青青的,小菲說:“其實沒有特别的方法,就是告訴她,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凡事都讓她自己做選擇。比如,搭配衣服、按時吃飯、适當玩樂等,都是青青先選擇,然後我們再引導。”

孩子再小,也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作為父母,主動讓孩子做選擇,就能培養他們自立。

(二)鼓勵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知乎有個著名的“八大原諒”,其中一個就是“還是孩子”。仿佛隻要是孩子,就可以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應采兒曾分享兒子一件事。Jasper出門玩要帶玩具,就必須自己背着書包,把玩具裝在裡面,如果不想背,那就不要帶玩具出去。

旁聽者不了解,他還那麼小,怎麼背得動?應采兒十分堅定地說:自己的事就應該自己負責。

年齡小不是孩子推卸責任的借口,相反,正是孩子小,才要認真教育,讓他學會承擔責任,長大後才會有擔當。

(三)适時退出孩子的生活

微網誌曾有個熱搜,父母什麼時候退出孩子的生活最好?

轉發最高的答案是:

3歲,退出孩子吃飯;

5歲,退出孩子卧室;

7歲,退出孩子浴室;

9歲,退出孩子私人空間;

11歲,退出整理房間;

13歲,退出收拾家務;

15歲,退出個人選擇;

婚後,退出孩子家庭。

周國平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标志,它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着對于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父母的愛有邊界感,孩子也會懂得分寸,他們學會敏言讷行,活得獨立而尊嚴,才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原創|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家庭的幸福感

4

寫在最後

俄羅斯作家邦達列夫曾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邊界感。

中國式的家庭,過于強調親情,進而模糊邊界。人們崇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融合家庭模式,嘴上說着幸福,但現實中,誰家不是一地雞毛?

家庭幸福來源于,每個成員都在各自的位置,不逾距,不占有,我懂得你的底線,你尊重我的原則。

邊界感,是一個家庭最進階的尊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