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原创|父母的边界感,决定家庭的幸福感

这是现代家长教育的第2266篇文章

作者:倾罗

日本著名推理作家西泽保彥曾说:

所谓正常的人际关系,是要和别人交往时保持一定距离才能成立的。不管是多么亲密的关系,都必须尊重对方的“个性”,这是理所当然的“规矩”。

我们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有其他标签,在自己的领地里,守好自己的边界,不允许别人侵犯,哪怕是以爱之名。

当我们参与别人的生活时,更要清楚他们的边界,不过分干预,人与人之间,才会拥有幸福感。

反之,“为了你好”丢掉距离,没有了边界感,就没有幸福感。

原创|父母的边界感,决定家庭的幸福感

1

没有边界感的爱

幸福无从谈起

电视剧《小舍得》中,蒋欣饰演的田雨岚为了攀比私欲,自以为是地要求儿子子悠努力学习。

为了专心学习,子悠不可以报感兴趣的足球班,被老师侮辱后也不可以寻求公正,田雨岚甚至打着监督儿子学习的名义,做了全透明书房,让儿子没有一丁点隐私权。

本来优秀的子悠,在妈妈的高压政策下,几近崩溃,患上了忧郁症。痛苦不堪的子悠,终于控诉妈妈:妈妈并不爱我,她爱的是考满分的我,她每次都说是为我好,但其实是为了自己。

看到儿子生病、被羞辱、抑郁,一向温和的丈夫颜鹏,痛哭流涕,愤怒地指责妻子眼里只有成绩,没有儿子。

田雨岚不仅没有醒悟,甚至怒斥丈夫,教坏儿子。

幸福的一家三口,因田雨岚的一意孤行,家里要么唇枪舌战,要么沉默冰冷。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娅有一个观点: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强势如田雨岚,总想控制儿子。学习比天大,余下的,只管“听话”。

但子悠会长大,会有自己的思想。一时的忍耐,是为取悦妈妈;一世的伤害,却会永失所爱。

即使是成年人,长期陷于紧张压抑的环境,都无法感知幸福,更何况孩子!

懂得界限的妈妈,才能给孩子创造自由的氛围;能够自主的孩子,才会与父母拥有甜蜜的幸福。

原创|父母的边界感,决定家庭的幸福感

2

边界感缺失

幸福无从建立

心理学家海灵格曾说过,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旦角色乱了,家庭就会隐藏危机。

同事程慧的女儿小月升小学没多久,她就被老师请“喝茶”。

原来,小月不会自己吃饭,在学校时,中午常常不吃饭。下午肚子饿了就吃零食,也不管上课还是下课。老师提醒好几次,小月不仅没有改,还反驳老师:“饿了就要吃东西啊,要不然我饿死了怎么办?”

程慧羞愧难当,不停跟老师道歉,承诺会好好教小月。

事实上,程慧和老公工作都比较忙,小月一直由奶奶带,虽然在身边,但总是顾不上。奶奶对小孙女极其溺爱,什么事都不让做,奶奶一手包办。周末程慧在家,奶奶也不让她锻炼女儿的动手能力,甚至在程慧教育小月时,责怪程慧简直是后妈,专门虐待小孩。这时候,孩子爸爸也总说“小月还小,不要勉强她”。

程慧一人势单力薄,为了家庭和谐,只能一忍再忍。

如今小月已经读小学,不仅没有基础的自理能力,还不懂得尊重人。凡是让她不高兴的人和事,她总是简单粗暴地回击过去,常常让对方十分难堪,甚至动手打人。

程慧决心教育小月,狠狠地批评了女儿,自然也引发了家庭大战,一家人都吵得精疲力尽。

原创|父母的边界感,决定家庭的幸福感

“隔代宠”让孩子不像孩子,父母不像父母。缺失了边界感的爱,不仅折断了孩子的翅膀,还压抑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权利。

那么,小孩子不懂边界,大人就懂分寸吗?

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明成,完美诠释了“巨婴”现象:

娶什么样的老婆,妈妈帮他挑;

结婚没有房子和车子,妈妈给他买;

工作赚得少却花得多,妈妈偷偷地倒贴。

和朱丽的小家庭看似很幸福,实则暗流汹涌。当妈妈突然过世后,家庭危机立马暴发。朱丽这时才知道,原来老公一直在啃老,没有丝毫担当。

心理学家武志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很多的中国家庭,正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边界感,导致幸福感不强。

关系再亲密,也要分清楚,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缺失了边界感,只会让家庭更混乱,又如何建立幸福感?

生活中,孩子没有付出,就没有成就感;父母无限放任,就无法发现问题。看似幸福的泡沫,轻轻一触就破。

幸福,不是让人感到紧张和压迫,而是让人放松和愉悦。只有懂得边界感的家庭,各归各位,各司其职,才能真正建立幸福感。

原创|父母的边界感,决定家庭的幸福感

3

边界感让爱有温度

边界感如此重要,那我们要如何才能建立边界感呢?

俗话说:远而不疏是能力,近而不入是智慧。小孩子只会随性而为,大人却要掌握分寸。要让爱变得有温度,让家庭变得更幸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小菲的女儿青青是幼儿园老师的团宠,同学家长也对她赞不绝口。

青青第一天入园,不仅自己没哭,还安慰焦虑的同学,主动陪他们玩。家长们都向小菲请教是如何教育青青的,小菲说:“其实没有特别的方法,就是告诉她,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凡事都让她自己做选择。比如,搭配衣服、按时吃饭、适当玩乐等,都是青青先选择,然后我们再引导。”

孩子再小,也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作为父母,主动让孩子做选择,就能培养他们自立。

(二)鼓励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知乎有个著名的“八大原谅”,其中一个就是“还是孩子”。仿佛只要是孩子,就可以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应采儿曾分享儿子一件事。Jasper出门玩要带玩具,就必须自己背着书包,把玩具装在里面,如果不想背,那就不要带玩具出去。

旁听者不理解,他还那么小,怎么背得动?应采儿十分坚定地说:自己的事就应该自己负责。

年龄小不是孩子推卸责任的借口,相反,正是孩子小,才要认真教育,让他学会承担责任,长大后才会有担当。

(三)适时退出孩子的生活

微博曾有个热搜,父母什么时候退出孩子的生活最好?

转发最高的答案是:

3岁,退出孩子吃饭;

5岁,退出孩子卧室;

7岁,退出孩子浴室;

9岁,退出孩子私人空间;

11岁,退出整理房间;

13岁,退出收拾家务;

15岁,退出个人选择;

婚后,退出孩子家庭。

周国平说,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尊重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

父母的爱有边界感,孩子也会懂得分寸,他们学会敏言讷行,活得独立而尊严,才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原创|父母的边界感,决定家庭的幸福感

4

写在最后

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曾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中国式的家庭,过于强调亲情,从而模糊边界。人们崇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融合家庭模式,嘴上说着幸福,但现实中,谁家不是一地鸡毛?

家庭幸福来源于,每个成员都在各自的位置,不逾距,不占有,我懂得你的底线,你尊重我的原则。

边界感,是一个家庭最高级的尊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