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世民的匹夫之勇,自負勇武卻四次遇險,險些被俘被殺

提起李世民,大家都知道毛偉人寫過的一首詞“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可見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曆史上最有作為的君主。

他的文治盛世,武功赫赫,是後世效仿的明君的典範。

毛偉人曾評價李世民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可是“善戰者死,善泳者溺”,在李世民的軍事生涯中,他自負勇武,輕敵冒進,甚至以自己為誘餌誘敵出戰,逞匹夫之勇,曾多次陷入險境之中,甚至險些被俘被殺。

李世民的匹夫之勇,自負勇武卻四次遇險,險些被俘被殺

第一次遇險:險些被俘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統率唐軍出潼關攻打盤踞在洛陽一帶的王世充。

唐軍駐紮在谷州,王世充率精兵三萬在慈澗紮陣,兩軍對峙。

李世民率領一隊輕騎兵引誘王世充出戰。

王世充立即派出大批軍隊将李世民包圍,李世民的輕騎兵十分驚恐。

李世民指令他們先行歸營,獨自一人殿後。王世充麾下勇将單雄信率數百騎兵争先恐後的進攻,李世民幾乎被活捉。

但李世民自持騎射高超,一邊後退一邊張弓搭箭,忽左忽右的射殺敵軍,敵人無一不應弦而倒。王世充出戰受挫,領兵傳回洛陽。

《舊唐書·卷二·本紀第二》:七月,總率諸軍攻王世充于洛邑,師次谷州。世充率精兵三萬陣于慈澗,太宗以輕騎挑之。時衆寡不敵,陷于重圍,左右鹹懼。太宗命左右先歸,獨留後殿。世充骁将單雄信數百騎夾道來逼,交搶競進,太宗幾為所敗。太宗左右射之,無不應弦而倒,獲其大将燕颀。世充乃拔慈澗之鎮歸于東都。

從此戰上看,李世民是勝利了。

但如果我們分析一下,李世民十分大意,竟然親自率領少數人前往敵營前做誘餌挑戰,結果敵軍大批部隊出戰,将李世民等人包圍。雖然他最後成功突圍,但險象環生,差點被俘。

李世民的匹夫之勇,自負勇武卻四次遇險,險些被俘被殺

兵法上說:兵貴勇,将貴謀。

李世民作為征讨王世充的最高統帥,應該穩坐中軍帳,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如果有戰事,首先要派出手下的将領前去執行。怎麼能夠親自以身犯險,親自前往敵營前挑戰呢?

他手下的将領在幹什麼?

為什麼不派他們去挑戰,而自己率領伏兵去伏擊敵人呢?

這樣做實在太冒險了,試想如果李世民被單雄信俘虜了,那中國曆史可就要改寫了,呵呵。

第二次遇險:尉遲敬德護駕

不久之後,李世民再次遇險。

當時許多劉武周的舊部叛逃到王世充那邊,唐軍将同為劉武周舊将的尉遲敬德關押起來,要殺掉他。

但李世民卻不相信尉遲敬德會背叛,将他釋放,并賜給他金銀,尉遲敬德感恩戴德,發誓誓死追随李世民。

在打仗的間隙,李世民居然手癢癢,竟然要去打獵。

在赦免尉遲敬德的當天,他帶來幾個侍衛到榆窠打獵,其中就有尉遲敬德,竟然碰上王世充帶領幾萬步兵騎兵。

上次沒有捉住李世民,單雄信不信邪,再次帶領大批騎兵直奔李世民。尉遲敬德見狀,立即手持長槊催馬上前,大吼一聲,一槍把單雄信挑下馬來,其他騎兵見尉遲敬德如此勇猛,吓得紛紛後退。

李世民趁機迅速逃走。回營之後,李世民率領大批騎兵攻打王世充,王世充率部逃走。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是日,因從獵于榆窠,遇王世充領步騎數萬來戰。世充骁将單雄信領騎直趨太宗,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賊徒稍卻,敬德翼太宗以出賊圍。更率騎兵與世充交戰,數合,其衆大潰,擒僞将陳智略,獲排槊兵六千人。

李世民的匹夫之勇,自負勇武卻四次遇險,險些被俘被殺

在打仗的期間,不是老老實實待在兵營,竟然去打獵。

打獵就打獵吧,還去敵人可能出沒的地方打獵,這是膽子太肥了啊。

另外,既然打獵,就應該多帶領一些人,或者先派人去偵查一番,看看這裡有沒有敵軍再去。

結果李世民都沒做,直接就領着幾個人就去打獵了,結果再次遇險。

李世民太輕敵了,這次如果不是尉遲敬德救駕,李世民很可能就挂了。

李世民的匹夫之勇,自負勇武卻四次遇險,險些被俘被殺

事後,李世民後怕的對尉遲敬德說道:“行善得福已驗證了,因果回報何等迅速啊。”特地賜給他金銀一箱。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太宗謂敬德曰:“比衆人證公必叛,天誘我意,獨保明之,福善有征,何相報之速也!”特賜金銀一箧,此後恩眄日隆。

第三次遇險:

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窦建德深感唇亡齒寒,是以親自領兵來救援。

李世民一邊派人圍攻洛陽,一邊親自率領精銳迎戰。

李世民是個喜歡冒險的主兒,上次被王世充精銳圍攻差點被俘,他居然不放在心上,這次攻打窦建德,竟然有親自出馬去誘敵。

結果窦建德派出數千騎兵圍攻李世民,李世民邊打邊退,最後伏兵反殺窦建德軍。

李世民的匹夫之勇,自負勇武卻四次遇險,險些被俘被殺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及窦建德營于闆渚,太宗将挑戰,先伏李勣、程知節、秦叔寶等兵。太宗持弓矢,敬德執槊,造建德壘下大呼緻師。賊衆大驚擾,出兵數千騎,太宗逡巡漸卻,前後射殺數人,敬德所殺亦十數人,遂引賊以入伏内。

《隋唐嘉話》中記載:太宗之禦窦建德,謂尉遲公曰:“寡人持弓箭,公把長槍相副,雖百萬衆亦無奈我何。”乃與敬德馳至敵營,叩其軍門大呼曰:“我大唐秦王,能鬥者來,與汝決。”賊追騎甚衆,而不敢逼。

《資治通鑒》:世民謂尉遲敬德曰:“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随,雖百萬衆若我何!”。又曰:“賊見我而還,上策也”。去建德營三裡所,建德遊兵遇之,以為斥候也。世民大呼曰:“我秦王也”。

引弓射之,斃其一将。建德軍中大驚,出五六千騎逐之;從者鹹失色,世民曰:“汝弟前行,吾自與敬德為殿”。

于是按辔徐行,追騎将至,則引弓射之,辄斃一人。追者懼而止,止而複來,如是再三,每來必有斃者,世民前後射殺數人,敬德殺十許人,追者不敢複逼。

世民逡巡稍卻以誘之,入于伏内,世勣等奮擊,大破之,斬首三百馀級,獲其骁将殷秋、石瓚以歸。

李世民的匹夫之勇,自負勇武卻四次遇險,險些被俘被殺

雖然又是一次勝利,但李世民以最高統帥身份作為誘餌去引誘敵人出戰,風險也太大了。萬一有個閃失,可就一命嗚呼了,刀槍可不認你的身份是不是尊卑。

李世民是騎射高手,他曾說:“

朕自創義以來,手所誅剪将及千人

”,頗為自負。但殊不知其中有多麼兇險!

第四次遇險,險些被勒死。

這次是玄武門之變,這次最危險,李世民險些被勒死。

玄武門之變當日,李建成、李元吉巨發覺勢頭不對,立即掉轉馬頭逃走。

李世民彎弓搭箭射死李建成,尉遲恭帶領騎兵七十人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馬來。

可就在此時李世民的馬受驚,馱着李世民跑到樹林裡,李世民被樹枝挂倒摔下馬,半天爬不起來。李元吉見了跑過去奪過李世民的弓,想要用弓弦勒死它。

尉遲恭騎着馬及時趕過來大聲喝住了他,李元吉慌忙逃走,結果被尉遲敬德射死。

李世民的匹夫之勇,自負勇武卻四次遇險,險些被俘被殺

《舊唐書·尉遲敬德傳》太宗所乘馬又逸于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于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元吉遽至,奪弓将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

李世民的匹夫之勇,自負勇武卻四次遇險,險些被俘被殺

這次出了意外,主要是李世民的馬受驚導緻的。

但見到李世民的馬受驚闖入樹林,他身邊的騎兵衛士為什麼不在第一時間緊跟而去及時保護,反而被李元吉抓住了機會,險些勒死李世民。

試想,如果李元吉身上帶着佩刀或者匕首呢?一下子就會結果了李世民,那樣的話唐朝甚至中國的曆史就會改寫了……

這次實在是兇險之極!

李世民的匹夫之勇,自負勇武卻四次遇險,險些被俘被殺

李世民四次遇險,三次是自找的,一次是意外。

他作為全軍統帥,竟然屢次以身犯險,把自己置身于險境之中,雖然憑借自己的勇武和部下的奮戰轉危為安,但他的這種做法實在是太驚現了。

試想,兩軍大戰之時,一方主帥被俘或被殺,那對這支軍隊的士氣該有多大影響?甚至直接影響了戰局的勝負!

身為統帥,以身犯險,實屬不智之極!

但曆經四次大難都不死,看來李世民在曆史的遊戲中又主角光環護體,真的是真命天子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