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5年授銜時他是軍長級别,主動請求授中将,主席:必授上将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舉行的首次授銜儀式上,有一位将軍很是特别。因為此時,他隻是軍長級别,卻被拟定授予上将軍銜。當他本人知道這件事後,就極力推脫授予上将。他說自己的資曆淺,貢獻少,授予上将軍銜,真的是受之有愧,他向上級請求授予自己中将即可。可偉人卻發話:“他必須是上将。”那麼,他是誰?到底有何過人之處?為何偉人要如此力挺他呢?

董其武,出生于1899年,是一個地道地道的山西人。小時候,董其武的家境十分貧寒,主要依靠父母在地主家裡打長工為生,受盡了欺淩和壓榨。可憐天下父母心,再貧窮也要為孩子的未來着想,董其武的父母就是這樣。他們不想兒子将來沒有文化,跟他們一樣遭受有錢人的剝削和壓迫。是以在董其武6歲的時候,父母就送他去私塾讀書,希望用知識來改變兒子的命運。

1955年授銜時他是軍長級别,主動請求授中将,主席:必授上将

父母寄予的厚望,董其武也沒有辜負,他學習認真努力,成績優秀,後來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縣裡的學校繼續讀書。也正是在縣城求學期間,董其武接觸到了先進的思想,深受其影響,便決定将來要為國家做貢獻。

這時,剛好遇上了閻錫山創辦了“斌業學校”。于是,在1919年的時候,董其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這所學校。在這裡,董其武學習了如何使用武器,和指揮作戰方面的軍事本領。

畢業後,由于董其武與閻錫山的親信不和,便選擇了離開。後來,董其武加入過一些地方軍隊,但是,這些地方軍隊沒有什麼前途而言,董其武在裡面屬于被埋沒的人才,并且也與他的報效祖國的志向相差甚遠,是以沒有呆多久,董其武也選擇離開了。

1927年,董其武來到了武漢,并且在這裡加入了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加了北伐戰争。董其武參與打仗的初衷,就是抵禦外敵,保衛國家。他是一個立志報國的人,是以決不會打内戰。是以,北伐戰争結束後,他在這支部隊也沒有一席之地。

1955年授銜時他是軍長級别,主動請求授中将,主席:必授上将

後來,董其武投奔了傅作義,成為了傅作義的參謀。此後,董其武參加過許多的戰争。到1933年的時候,董其武就已經是一位上校團長了,他在長城抗戰中,好幾次都差一點丢了性命。可就算是這麼危險,他還是率全體官兵,擊退了日軍十幾次的進攻。

1936年,已經是第35軍旅長的董其武,參加了綏遠抗戰。他率領部隊将紅格爾圖日僞軍一舉殲滅,連主席都對他表示贊揚。戰後,董其武的隊伍還收到了主席親筆書寫的“為國禦侮”的錦旗。

在忻口戰役中,董其武親赴前線與日軍交戰,受傷後仍然不下前線。下屬幾番勸說他撤退到後方指揮。可董其武不放心,他想盡快去前線指揮。是以他隻是簡單的包紮了一下傷口後,忍着疼痛,一直堅持到戰鬥結束。

董其武将自己所學軍事

1955年授銜時他是軍長級别,主動請求授中将,主席:必授上将

知識,能夠切實地運用到實際的作戰當中。他敢打敢拼,指揮能力強,但從不驕傲自滿。他向八路軍學習不同的作戰方法,靈活機動的應付不同的敵人和戰鬥,是以他的職位不斷地得到提升。

董其武一直以來都是反對内戰的,他決不會拿着刀槍與自己的兄弟部隊交戰。是以抗戰勝利後,他接受了以和平方式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1949年,董其武發動了起義,綏遠得到和平解放。

建國後,董其武擔任第23兵團司令員,率領所部參加了1951年的北韓戰争。在戰場上,董其武總是親臨前線,始終奮戰在戰鬥的最前沿,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回國後,董其武被任命為第69軍軍長,不過級别屬于正兵團級别。在1955年授銜時,董其武被授予上将軍銜,但是他極力拒絕。他很謙虛,說自己的貢獻太少了,中将對于他來說,就已經很高了。但主席卻說“董其武是不可不授上将軍銜的人”。這是對董其武貢獻的最大肯定。

1955年授銜時他是軍長級别,主動請求授中将,主席:必授上将

董其武一生的愛國之心,從來都沒有變過。他為國家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求回報的貢獻了自己的一切。祖國和人民,為有這樣一位愛國将領而感到驕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