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5年授衔时他是军长级别,主动请求授中将,主席:必授上将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举行的首次授衔仪式上,有一位将军很是特别。因为此时,他只是军长级别,却被拟定授予上将军衔。当他本人知道这件事后,就极力推脱授予上将。他说自己的资历浅,贡献少,授予上将军衔,真的是受之有愧,他向上级请求授予自己中将即可。可伟人却发话:“他必须是上将。”那么,他是谁?到底有何过人之处?为何伟人要如此力挺他呢?

董其武,出生于1899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小时候,董其武的家境十分贫寒,主要依靠父母在地主家里打长工为生,受尽了欺凌和压榨。可怜天下父母心,再贫穷也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董其武的父母就是这样。他们不想儿子将来没有文化,跟他们一样遭受有钱人的剥削和压迫。所以在董其武6岁的时候,父母就送他去私塾读书,希望用知识来改变儿子的命运。

1955年授衔时他是军长级别,主动请求授中将,主席:必授上将

父母寄予的厚望,董其武也没有辜负,他学习认真努力,成绩优秀,后来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里的学校继续读书。也正是在县城求学期间,董其武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深受其影响,便决定将来要为国家做贡献。

这时,刚好遇上了阎锡山创办了“斌业学校”。于是,在1919年的时候,董其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这所学校。在这里,董其武学习了如何使用武器,和指挥作战方面的军事本领。

毕业后,由于董其武与阎锡山的亲信不和,便选择了离开。后来,董其武加入过一些地方军队,但是,这些地方军队没有什么前途而言,董其武在里面属于被埋没的人才,并且也与他的报效祖国的志向相差甚远,所以没有呆多久,董其武也选择离开了。

1927年,董其武来到了武汉,并且在这里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加了北伐战争。董其武参与打仗的初衷,就是抵御外敌,保卫国家。他是一个立志报国的人,所以决不会打内战。因此,北伐战争结束后,他在这支部队也没有一席之地。

1955年授衔时他是军长级别,主动请求授中将,主席:必授上将

后来,董其武投奔了傅作义,成为了傅作义的参谋。此后,董其武参加过许多的战争。到1933年的时候,董其武就已经是一位上校团长了,他在长城抗战中,好几次都差一点丢了性命。可就算是这么危险,他还是率全体官兵,击退了日军十几次的进攻。

1936年,已经是第35军旅长的董其武,参加了绥远抗战。他率领部队将红格尔图日伪军一举歼灭,连主席都对他表示赞扬。战后,董其武的队伍还收到了主席亲笔书写的“为国御侮”的锦旗。

在忻口战役中,董其武亲赴前线与日军交战,受伤后仍然不下前线。下属几番劝说他撤退到后方指挥。可董其武不放心,他想尽快去前线指挥。所以他只是简单的包扎了一下伤口后,忍着疼痛,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

董其武将自己所学军事

1955年授衔时他是军长级别,主动请求授中将,主席:必授上将

知识,能够切实地运用到实际的作战当中。他敢打敢拼,指挥能力强,但从不骄傲自满。他向八路军学习不同的作战方法,灵活机动的应付不同的敌人和战斗,因此他的职位不断地得到提升。

董其武一直以来都是反对内战的,他决不会拿着刀枪与自己的兄弟部队交战。所以抗战胜利后,他接受了以和平方式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1949年,董其武发动了起义,绥远得到和平解放。

建国后,董其武担任第23兵团司令员,率领所部参加了1951年的朝鲜战争。在战场上,董其武总是亲临前线,始终奋战在战斗的最前沿,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国后,董其武被任命为第69军军长,不过级别属于正兵团级别。在1955年授衔时,董其武被授予上将军衔,但是他极力拒绝。他很谦虚,说自己的贡献太少了,中将对于他来说,就已经很高了。但主席却说“董其武是不可不授上将军衔的人”。这是对董其武贡献的最大肯定。

1955年授衔时他是军长级别,主动请求授中将,主席:必授上将

董其武一生的爱国之心,从来都没有变过。他为国家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求回报的贡献了自己的一切。祖国和人民,为有这样一位爱国将领而感到骄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