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蜀漢滅亡的鍋,該由姜維來背嗎?

詠史下·姜維

無德那堪力不任,重關如掌寇戎深。

幽冥不系枭锺會,猶有區區一片心。

蜀漢滅亡的鍋,該由姜維來背嗎?

蜀漢是三國時期一個很有人氣的政權,因為它從立國的時候,就很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像劉備、諸葛亮、姜維這些人物,也都很有個人魅力。不過姜維這個人物的争議是非常大的。有人認為姜維一味地發動北伐是窮兵黩武的事情,極大消耗了蜀漢的國力;也有人認為,姜維輕易改動蜀漢在漢中布置的防禦體系,進而導緻鐘會輕易進入漢中,攻破陽安關口,威脅到四川平原,給鄧艾提供了偷渡江油的機會。是以說姜維是導緻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那麼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蜀漢滅亡的鍋,到底應不應該由姜維來背?

蜀漢滅亡的鍋,該由姜維來背嗎?

所謂姜維的窮兵黩武

一提到姜維,首先一個标簽就是窮兵黩武。蜀漢後期的國力已經比較衰弱,政治也出現了問題,在朝中基本上都是反戰派的聲音,主戰派的聲音屬實不多,也就姜維、陳祗、張嶷寥寥幾個。

在一片反戰派的呼聲中,姜維再繼續銳意北伐,實在是有些格格不入。于是姜維就成為窮兵黩武的那個:大家都要和平,你還想着北伐,你不是窮兵黩武是什麼?

蜀漢滅亡的鍋,該由姜維來背嗎?

然而北伐的必要性,不會因為大家都不認可而被否定。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作者存在争議,小編姑且認為是諸葛亮所作)、諸葛恪的《伐魏論》中都提到了北伐的必要性。蜀漢和東吳雖然看上去地盤很大,可以和曹魏相仿,但是當地的人口、經濟、自然環境都遠非曹魏可比。如果曹魏、蜀漢、東吳誰也不打誰,各自安心發展,曹魏國力的上升速度明顯要強于另外兩國。到時候曹魏會以強大的國力碾壓蜀漢和東吳。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蜀漢和東吳隻能主動北伐,來破壞曹魏的邊境地區的經濟生産和人口增長,達到以戰争求生存的目的。況且如果不主動北伐來追求勝利,就有悖于蜀漢的立國之本,蜀漢也會逐漸成為一個毫無鬥志的、甘于偏安的政權(事實上已經有這種傾向),最後被曹魏摧枯拉朽般消滅。

《後出師表》:“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伐魏論》:“今者賊民歲月繁滋,但以尚小,未可得用耳。若複十數年後,其衆必倍於今。”

蜀漢滅亡的鍋,該由姜維來背嗎?

另外我們來對比一下諸葛亮時期和姜維時期。諸葛亮時期是從建興元年(即公元223年)到建興十二年(即公元234年),十一年的時間有五次北伐,還有一次存疑的“陽溪之戰”;姜維時期是從延熙十六(即公元253年)到景耀六年(即公元263年),十年的時間有六次北伐。

頻率與諸葛亮其實相差不大,而且姜維北伐的規模也沒有諸葛亮的大,一般隻有幾萬人。如果說姜維是窮兵黩武的話,諸葛亮是否也符合這個标準呢?

蜀漢滅亡的鍋,該由姜維來背嗎?

姜維改動漢中防禦體系

姜維身上一個很大的争議,就是改動了從劉備甚至張魯時期構築的一個漢中的防禦體系。之前漢中的防禦體系,按照《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中的說法:“實兵諸圍以禦外敵”,

其實就是在漢中北部和中部建立層層圍守和城塢,敵人從關中走秦嶺進攻漢中,由于這些圍守發揮的作用,導緻敵人不能大部隊地進入漢中平原,隻能被堵截在秦嶺當中,無法發揮兵力上的優勢。

蜀漢滅亡的鍋,該由姜維來背嗎?

而姜維認為,這樣的防禦體系雖然能把敵人阻攔在漢中腹地以外,但是敵人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沒有辦法打一個殲滅戰,吃掉敵人的大部隊。

是以姜維改動了這個體系,将漢中北部的一些圍守中的兵力削減,并且實行堅壁清野的戰略。敵軍來漢中就讓他進來,雖然敵人能夠集結起來,但是面對漢中的一些城塢、圍守、險關毫無辦法,秦嶺的阻礙也會讓進入漢中的敵軍的後勤出現問題。等到敵軍一撤退,在各圍守、城塢的軍隊以及野外的一些遊擊部隊就對敵軍進行追殺,這樣就能夠大數量地殺傷敵人了。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不得”二字疑為衍字,《華陽國志》記載為“聽敵入平”)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引退之日,然後諸城并出,與遊軍并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

蜀漢滅亡的鍋,該由姜維來背嗎?

蜀漢滅亡該不該由姜維背鍋?

在蜀漢景耀六年、曹魏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司馬昭迫切地需要一場大勝來提高聲望,進一步提升爵位,對曹魏取而代之,于是對蜀漢發動了大規模地戰争。司馬昭的初步目标是拿下漢中,當時姜維的軍隊在漢中以西的沓中。

曹魏分出三路大軍,鄧艾領一路進攻沓中;諸葛緒另一路進攻漢中與沓中之間的陰平橋頭,切斷姜維歸路;鐘會領主力部隊進攻漢中。

蜀漢滅亡的鍋,該由姜維來背嗎?

由于漢中防禦薄弱,鐘會順利進入漢中,并且攻克陽安關口,繼續向四川平原深入;姜維甩開鄧艾和諸葛緒的圍攻堵截,成功抵達劍閣,在這裡與鐘會相持。這個時候鄧艾從左邊的江油進入四川平原,并且擊敗趕來的諸葛瞻,一路迫近成都。在鄧艾的軍事壓力下,劉禅投降,蜀漢就此滅亡。這就是“魏滅蜀之戰”的一個大概的過程。

小編在上面也說過了,因為姜維削減了漢中的兵力,是以各圍守并沒有發揮出阻礙鐘會的作用,讓鐘會的十萬大軍進入到漢中。這是否說明姜維改為蜀漢的滅亡背鍋呢?其實還是有值得商榷的餘地。

因為在陽安關口被攻克以前,姜維的戰略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鐘會的大軍雖然是來到了漢中,但是後勤部隊還是需要走秦嶺,鐘會這支軍隊的後勤還是存在問題。而漢城、樂城、黃金圍也沒有被鐘會攻破,裡面至少還有超過一萬人的蜀漢軍隊;另一方面姜維也甩開諸葛緒的堵截,在趕往漢中的路上。如果不是陽安關口被攻破,鐘會得到了大量囤積的糧草,鐘會能夠堅持多長時間還是未知數。

蜀漢滅亡的鍋,該由姜維來背嗎?

《華陽國志·後賢志》:“入漢川,圍戍多下,惟隐(黃金圍督)堅壁不動。會别将攻之,不能克。”

《三國志·魏書·鐘會傳》:“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攻破關城,得庫藏積谷。”

而陽安關口是如何被攻克的呢?一來是陽安關口出現了二五仔,故武興督蔣舒主動獻城投降,而非兵力不足被硬生生攻破的;二來劉禅沒有聽從姜維的意見。

鐘會在關中集結軍隊的時候,姜維就得到了消息,看出曹魏要對漢中動兵的意圖。他向劉禅建議,派出張翼、廖化支援陽安關口和陰平橋頭。可惜劉禅聽信黃皓的巫蠱的鬼話,把這件事擱置下來。如果劉禅能夠及時加強陽安關口的防備,鐘會很有可能會被困在漢中平原,進而進入姜維的計劃中。是以小編認為,姜維改動漢中防禦體系固然是一個冒險的計劃,但是在這個計劃的執行上出了問題,而且是非常愚蠢的問題,進而歸咎于計劃的提出者,這種想法也是殊為不妥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華陽國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