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蜀汉灭亡的锅,该由姜维来背吗?

咏史下·姜维

无德那堪力不任,重关如掌寇戎深。

幽冥不系枭锺会,犹有区区一片心。

蜀汉灭亡的锅,该由姜维来背吗?

蜀汉是三国时期一个很有人气的政权,因为它从立国的时候,就很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像刘备、诸葛亮、姜维这些人物,也都很有个人魅力。不过姜维这个人物的争议是非常大的。有人认为姜维一味地发动北伐是穷兵黩武的事情,极大消耗了蜀汉的国力;也有人认为,姜维轻易改动蜀汉在汉中布置的防御体系,从而导致钟会轻易进入汉中,攻破阳安关口,威胁到四川平原,给邓艾提供了偷渡江油的机会。所以说姜维是导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那么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蜀汉灭亡的锅,到底应不应该由姜维来背?

蜀汉灭亡的锅,该由姜维来背吗?

所谓姜维的穷兵黩武

一提到姜维,首先一个标签就是穷兵黩武。蜀汉后期的国力已经比较衰弱,政治也出现了问题,在朝中基本上都是反战派的声音,主战派的声音属实不多,也就姜维、陈祗、张嶷寥寥几个。

在一片反战派的呼声中,姜维再继续锐意北伐,实在是有些格格不入。于是姜维就成为穷兵黩武的那个:大家都要和平,你还想着北伐,你不是穷兵黩武是什么?

蜀汉灭亡的锅,该由姜维来背吗?

然而北伐的必要性,不会因为大家都不认可而被否定。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作者存在争议,小编姑且认为是诸葛亮所作)、诸葛恪的《伐魏论》中都提到了北伐的必要性。蜀汉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地盘很大,可以和曹魏相仿,但是当地的人口、经济、自然环境都远非曹魏可比。如果曹魏、蜀汉、东吴谁也不打谁,各自安心发展,曹魏国力的上升速度明显要强于另外两国。到时候曹魏会以强大的国力碾压蜀汉和东吴。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蜀汉和东吴只能主动北伐,来破坏曹魏的边境地区的经济生产和人口增长,达到以战争求生存的目的。况且如果不主动北伐来追求胜利,就有悖于蜀汉的立国之本,蜀汉也会逐渐成为一个毫无斗志的、甘于偏安的政权(事实上已经有这种倾向),最后被曹魏摧枯拉朽般消灭。

《后出师表》:“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伐魏论》:“今者贼民岁月繁滋,但以尚小,未可得用耳。若复十数年后,其众必倍於今。”

蜀汉灭亡的锅,该由姜维来背吗?

另外我们来对比一下诸葛亮时期和姜维时期。诸葛亮时期是从建兴元年(即公元223年)到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十一年的时间有五次北伐,还有一次存疑的“阳溪之战”;姜维时期是从延熙十六(即公元253年)到景耀六年(即公元263年),十年的时间有六次北伐。

频率与诸葛亮其实相差不大,而且姜维北伐的规模也没有诸葛亮的大,一般只有几万人。如果说姜维是穷兵黩武的话,诸葛亮是否也符合这个标准呢?

蜀汉灭亡的锅,该由姜维来背吗?

姜维改动汉中防御体系

姜维身上一个很大的争议,就是改动了从刘备甚至张鲁时期构筑的一个汉中的防御体系。之前汉中的防御体系,按照《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中的说法:“实兵诸围以御外敌”,

其实就是在汉中北部和中部建立层层围守和城坞,敌人从关中走秦岭进攻汉中,由于这些围守发挥的作用,导致敌人不能大部队地进入汉中平原,只能被堵截在秦岭当中,无法发挥兵力上的优势。

蜀汉灭亡的锅,该由姜维来背吗?

而姜维认为,这样的防御体系虽然能把敌人阻拦在汉中腹地以外,但是敌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没有办法打一个歼灭战,吃掉敌人的大部队。

所以姜维改动了这个体系,将汉中北部的一些围守中的兵力削减,并且实行坚壁清野的战略。敌军来汉中就让他进来,虽然敌人能够集结起来,但是面对汉中的一些城坞、围守、险关毫无办法,秦岭的阻碍也会让进入汉中的敌军的后勤出现问题。等到敌军一撤退,在各围守、城坞的军队以及野外的一些游击部队就对敌军进行追杀,这样就能够大数量地杀伤敌人了。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不得”二字疑为衍字,《华阳国志》记载为“听敌入平”)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蜀汉灭亡的锅,该由姜维来背吗?

蜀汉灭亡该不该由姜维背锅?

在蜀汉景耀六年、曹魏景元四年(即公元263年),司马昭迫切地需要一场大胜来提高声望,进一步提升爵位,对曹魏取而代之,于是对蜀汉发动了大规模地战争。司马昭的初步目标是拿下汉中,当时姜维的军队在汉中以西的沓中。

曹魏分出三路大军,邓艾领一路进攻沓中;诸葛绪另一路进攻汉中与沓中之间的阴平桥头,切断姜维归路;钟会领主力部队进攻汉中。

蜀汉灭亡的锅,该由姜维来背吗?

由于汉中防御薄弱,钟会顺利进入汉中,并且攻克阳安关口,继续向四川平原深入;姜维甩开邓艾和诸葛绪的围攻堵截,成功抵达剑阁,在这里与钟会相持。这个时候邓艾从左边的江油进入四川平原,并且击败赶来的诸葛瞻,一路迫近成都。在邓艾的军事压力下,刘禅投降,蜀汉就此灭亡。这就是“魏灭蜀之战”的一个大概的过程。

小编在上面也说过了,因为姜维削减了汉中的兵力,所以各围守并没有发挥出阻碍钟会的作用,让钟会的十万大军进入到汉中。这是否说明姜维改为蜀汉的灭亡背锅呢?其实还是有值得商榷的余地。

因为在阳安关口被攻克以前,姜维的战略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钟会的大军虽然是来到了汉中,但是后勤部队还是需要走秦岭,钟会这支军队的后勤还是存在问题。而汉城、乐城、黄金围也没有被钟会攻破,里面至少还有超过一万人的蜀汉军队;另一方面姜维也甩开诸葛绪的堵截,在赶往汉中的路上。如果不是阳安关口被攻破,钟会得到了大量囤积的粮草,钟会能够坚持多长时间还是未知数。

蜀汉灭亡的锅,该由姜维来背吗?

《华阳国志·后贤志》:“入汉川,围戍多下,惟隐(黄金围督)坚壁不动。会别将攻之,不能克。”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

而阳安关口是如何被攻克的呢?一来是阳安关口出现了二五仔,故武兴督蒋舒主动献城投降,而非兵力不足被硬生生攻破的;二来刘禅没有听从姜维的意见。

钟会在关中集结军队的时候,姜维就得到了消息,看出曹魏要对汉中动兵的意图。他向刘禅建议,派出张翼、廖化支援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可惜刘禅听信黄皓的巫蛊的鬼话,把这件事搁置下来。如果刘禅能够及时加强阳安关口的防备,钟会很有可能会被困在汉中平原,从而进入姜维的计划中。所以小编认为,姜维改动汉中防御体系固然是一个冒险的计划,但是在这个计划的执行上出了问题,而且是非常愚蠢的问题,从而归咎于计划的提出者,这种想法也是殊为不妥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华阳国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