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陸遜打敗劉備是不是以少勝多?演義與曆史完全是兩回事

漢中之戰後,劉備志得意滿,大賞群臣。不過,劉備沒得意多久,荊州被東吳偷襲,關羽被殺。劉備的事業,直接受到了盟友最為沉重的打擊。一代枭雄劉備,怎麼可能咽得下這口氣,于是開始謀劃東征。在關羽被殺兩年後,劉備準備完畢,大舉東征。在公元221年的7月份,劉備帶領将軍吳班、馮習、張南、趙融、廖化、傅肜等,親率數萬大軍伐吳。昔日盟友兵戎相見,戰役異常激烈。

陸遜打敗劉備是不是以少勝多?演義與曆史完全是兩回事

這一場大戰,除了劉備派出黃權防備曹丕駐紮江北,其他時間都是劉備的大軍和東吳之間的決戰,曹丕基本選擇了坐山觀虎鬥。面對劉備的數萬大軍,孫權在向曹丕上表稱臣的同時,任命年級輕輕的陸遜為東吳大都督,率領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孫桓等明星陣容出站劉備。

陸遜打敗劉備是不是以少勝多?演義與曆史完全是兩回事

這場戰役的過程在曆史中記載比較詳細,先是劉備先鋒部隊打敗了吳将李異和劉阿,荊州武陵地區也在馬良的誘導下加入劉備的伐吳陣容。後來,劉備又進一步推進到夷陵地區。而陸遜率領的吳軍則節節敗退,一直退到了猇亭。不過,此後陸遜便依托地形,堅守不退。劉備部隊被堵在了幾百裡的山道之中,被迫連營幾十座。最後,陸遜火攻劉備,劉備部隊幾乎全軍覆沒。

陸遜打敗劉備是不是以少勝多?演義與曆史完全是兩回事

這場戰争,以東吳的大獲全勝而告終。《三國演義》也在其中對此濃墨重彩的渲染,寫出了劉備75萬大軍被陸遜5萬人擊敗,陸遜“火燒連營”的壯舉。然而,這個描寫非常的不靠譜,硬是将一場劉備略站劣勢的局面,寫成了東吳以少勝多的華麗壯舉,誤導世人。

陸遜打敗劉備是不是以少勝多?演義與曆史完全是兩回事

在曆史中,劉備和東吳的夷陵之戰,至少有3處記載,能清晰的表明,這一場大戰在兵力少僅僅是勢均力敵而已。首先是東吳的軍隊數量,《三國志·陸遜傳》中記載:“黃武元年,劉備率大衆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這很清晰的表明,東吳參與大戰的人數為5萬人。這倒是與《三國演義》中的數字差不多。

陸遜打敗劉備是不是以少勝多?演義與曆史完全是兩回事

另一個便是劉備軍隊的數量究竟有多少。在《三國志·先主傳》中僅僅提到了數萬,而沒有确切的數字。倒是在《三國志·文帝紀》注引《魏書》中有一個側面的記載:“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帝報曰:‘昔隗嚣之弊,禍發栒邑,子陽之禽,變起扞關,将軍其亢厲威武,勉蹈奇功,以稱吾意。’”

陸遜打敗劉備是不是以少勝多?演義與曆史完全是兩回事

作為被攻擊的一方,孫權此時為了避免兩面受敵,已經向曹丕稱臣。孫權上書的本意自然不是彙報軍情,而是有求救之意。是以,孫權不大可能會誇大劉備的兵力,相反,隻有可能誇大兵力。是以,這個記載中劉備軍力的數字應該是比較靠譜的。當然,這4萬人馬并不是劉備的所有兵力。

陸遜打敗劉備是不是以少勝多?演義與曆史完全是兩回事

《三國志·馬良傳》記載:“及東征吳,遣良入武陵招納五溪蠻夷,蠻夷渠帥皆受印号,鹹如意指。”也就是說,在劉備的部隊之外,還有一支五溪蠻夷的部隊。這一支部隊具體有多少人目前不得而知,但其是盤踞在武陵地區的少數民族部隊,其人數不可能太多。是以,劉備的蜀軍加上少數民族的武裝力量,其總人數估計也就5萬左右,這是與東吳兵力相當的。

陸遜打敗劉備是不是以少勝多?演義與曆史完全是兩回事

是以,從曆史的記載來看,在夷陵之戰,劉備的主力部隊不過4萬人而已。相比于東吳的5萬人馬,人數本來就不占優勢。之是以取得了前期的勝利,不過是依賴劉備的悍勇和蜀軍的高昂士氣。後來還被陸遜堵在狹窄的山道之中,即便加入了後來的蠻夷部隊,兵力根本也無法鋪開。由于局部兵力處于極大劣勢,陸遜得以戰勝劉備。火燒連營不過是助長攻勢,而非真正殺傷敵人。從曆史的記載來看,陸遜打敗劉備顯然算不上以少勝多。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