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戰國時期,禮儀崩壞,階級秩序混亂;下級代替上級、分家篡奪主家、家臣消滅家主、農民驅逐武士的情況層出不窮,這些人有的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但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都背上了“下克上”的惡名。但是讓人很意外的是明智光秀,他發動“本能寺之變”,逼得織田信長切腹自殺,但對于他究竟是不是“下克上”的行為卻是一直争論不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在織田信長發展和擴張期間,明智光秀還是立下了很大功勞的;比如在征讨延曆寺的戰鬥中立下重大功勳,受賜坂本新城,成為擁有五萬石領地的大名。比如在一向宗發動暴動進攻越前國時,明智光秀跟随織田信長出征,斬殺了本願寺教衆二千餘人,因功受封日向守。最後因攻破丹波國而得到丹波二十九萬石的領地以及龜山城。
衆所周知,織田信長麾下有五個軍團長,分别是豐臣秀吉(當時還要羽柴秀吉)、柴田勝家、丹羽長秀、泷川一益以及明智光秀(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長是盟友關系);可以說,這五大軍團長是織田信長最信任、最倚重的五大戰将,為織田信長的擴張立下了赫赫功勳,同時他們也擁有很大的自主權。但是明智光秀後來卻是在織田信長最意氣奮發的時候,發動了“本能寺之變”。
至于明智光秀為何要叛變,發動“本能寺之變”,曆史上的猜測有很多,先後出現了保皇說、怨恨說、野心說、四國說、不安說、天皇說以及“黑幕說”等等,這諸多說法也不能說全錯,因為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都不是那麼簡單;但是在這諸多說法中,“幕府再興”這個說法應該是最值得相信的,為何呢?這就要從明智光秀早年的經曆開始說起了。
明智光秀的身世成謎,但他長大後出仕美濃國霸主齋藤道三卻是有記載的,在齋藤道三被兒子齋藤義龍所殺後,明智光秀并沒有臣服于齋藤義龍,因而遭到齋藤義龍的進攻。明智光秀的實力遠不如齋藤義龍,戰敗後逃往越前國,出仕朝倉義景;但似乎是對朝倉義景不滿意,是以他選擇離開,但在準備離開的時候,正好碰到出來四處求援的足利義昭。
足利義昭是足利義輝的弟弟,但卻被三好三人衆和松永秀久趕了出來;足利義昭此刻正前往越前朝倉義景處,他希望能夠借助朝倉義景的力量奪回征夷大将軍職位。但是,朝倉義景以實力不足的理由,拒絕了足利義昭的要求,無奈足利義昭隻好準備再去上杉家、武田家尋求幫助,就這樣,為伸張大義的明智光秀跟随了足利義昭。
但當時的上杉家和武田家都拒絕了足利義昭,就在足利義昭心灰意冷之際,明智光秀站了出來,他建議足利義昭去找新崛起的大名織田信長試一試,因為他看得出來,織田信長有野心有能力有魄力;足利義昭見明智光秀如此有信心,就答應了明智光秀,讓他去試一試。雖然織田信長有野心有魄力,但畢竟年輕,資曆淺,而且實力在一些大勢力面前也不算什麼,是以有點膽怯。
而這裡就不得不佩服明智光秀的口才和能力了,他竟然給織田信長勾勒了一幅戰略藍圖,說的織田信長是心潮澎湃,最終答應助足利義昭上京奪回征夷大将軍職位。由于明智光秀出色的才能,織田信長請求足利義昭讓明智光秀以足利家臣的身份仕于織田家,這在“忠臣不仕二主”的道德觀上看來,這種情況确實異常。
但是,在名份上看來,足利義昭是未來的征夷大将軍,那麼織田信長也就是義昭臣子。而且,足利義昭此刻急需信長的幫助,是以,足利義昭很爽快的答應了。足利義昭都答應了,明智光秀即使不願意,也沒辦法拒絕了,而且是他“忽悠”織田信長出兵的,他覺得自己也有義務去幫助織田信長;但是他打内心裡來說,他的主公還是足利義昭。
但是随着織田信長的實力逐漸增強,野心也是一天天的變大,後來竟然還把足利義昭給驅逐了;雖然其中很大原因是足利義昭自己造成的,但織田信長的行為仍然算是“大逆不道”,尤其是忠于幕府将軍的一群人,而明智光秀算是其中的典型。是以很多人認為,明智光秀之是以發動“本能寺之變”,就是為了殺死織田信長後接足利義昭回來繼續擔任将軍。
也正因為明智光秀從來都沒把自己當做織田信長的家臣,也沒有真正效忠過織田信長,他始終都把自己當做足利義昭的家臣,是以他的行為理論上來說是算不上“下克上”的;甚至可以說,因為織田信長把足利義昭給驅逐了,他帶兵殺了織田信長算是為主報仇。可惜的是,他失敗了,因為豐臣秀吉來得太快了,并且迅速将其擊敗,使得他根本沒有機會迎足利義昭回來;但他的這種行為,仍然可以算是“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