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發生在解放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的階段,

是黨中央和毛主席從全國戰場态勢的戰略高度進行思考,進而實施的一次變被動為主動的戰略進攻行動,在到達大别山時劉鄧部隊已經減員超過7萬人,但卻讓我軍在中原戰場獲得了巨大勝利。

這一行動對當今我軍作戰指揮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存人失地的壓力

抗日戰争勝利後,蔣介石集團表面上與中共進行和平談判,暗地裡卻在美國人的支援下在全國進行調兵遣将,準備發動内戰,消滅共産黨部隊,而我軍也早已看穿其險惡用心,嚴陣以待,随時準備痛擊國軍的進攻。

1946年6月,蔣介石派出158萬軍隊對解放區進行全面進攻。

戰争初期,國民黨自恃擁有430萬國軍的兵力和裝備優勢,揚言要在3到6個月内消滅共産黨部隊,解放戰争正式爆發。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我軍雖然僅擁有127萬部隊,而且裝備也不如國軍,但在黨中央和毛主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術指導下,到1947年6月,1年之内我軍就殲滅了國軍112萬人,而我軍部隊增長到了195萬人,沉重打擊了蔣介石對解放區的進攻計劃。

但同時我軍的勝利背後卻是失去了大片解放區。

陝北、山東解放區的丢失面積達到80%,中原解放區大部分淪陷,江蘇安徽地區的解放區也丢失殆盡,我軍在總體實力上相對于國軍還是處于劣勢,照此發展下去,各根據地解放軍的生存發展和鬥争都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在敵強我弱的作戰态勢下,

到1947年3月各解放區的我軍部隊通過各種靈活的戰術,在廣大人民群衆的配合下讓國民黨軍隊連吃敗仗,

國民黨部隊的半年消滅共産黨的計劃被粉碎,為此,其将全面進攻改成對山東和陝北的重點進攻。

在西北,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主力僅有2萬多人,但卻要面對胡宗南和“二馬”的30萬國軍的圍剿,戰士吃飯和馬匹的喂養有時候都成問題,在險惡的作戰環境中後勤補給和打仗都處于十分艱難的境地。

當時為避開胡宗南對黨中央所在的延安的圍剿,中央機關主動退出延安,不得不在黃土高原上與胡宗南進行遊擊戰,而胡宗南卻輕而易舉的攻占了陝甘甯邊區,并擄走大批的糧食等物資,目的就是要将我黨上司機關逼入絕境。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而在山東解放區,國民黨調集了45萬兵力,采取齊頭并進,穩紮穩打的進攻方針,我華東野戰軍一直試圖誘敵深入但未成功。

直到1947年5月份,國軍第一兵團下屬的張靈甫整編美械裝備74師自恃裝備優勢脫離友軍孤軍深入,被我華野迅速抓住。

經過3天激戰,我軍在孟良崮地區殲滅了這支号稱國軍五大主力精銳之一的整建制部隊,共殲滅3.8萬多人,使國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遭受重大挫折。

盡管我軍取得輝煌戰績,但整個山東敵強我弱的戰場态勢并未取得根本性的逆轉,國民黨還在積極進攻,不斷尋找我華野主力部隊,意圖聚而殲之。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面對國民黨在我解放區的肆意掠奪和進攻,毛主席認為我軍必須采取新的戰略和戰術,改變這一不利局面。

經過全面衡量和思考,毛主席認為我軍應實施戰略機動作戰,将戰争引入到國民黨的統治腹地,并在運動中伺機殲滅敵人,扭轉對我方不利的戰略态勢。

為此毛主席制定了挺進中原的戰略方針,而劉鄧大軍就擔當了挺進中原的主力。

毛主席之是以讓劉鄧所在晉冀魯豫解放軍承擔進軍中原的重任,是因為不論是東北還是西北、華東解放軍都不适合南渡黃河。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因為當時國民黨重點進攻戰略的左翼是進攻陝北,右翼進攻山東,而中間空虛,正是晉冀魯豫解放軍進行中間突破的絕佳機會。

蔣介石在1947年春追趕劉鄧大軍北渡黃河之後,就建立了所謂的黃河防線,以阻止劉鄧大軍再次南渡黃河。

當時蔣介石訓示國軍将黃河水引歸故道,說是黃河天險從風陵渡到濟南1000公裡,相當于40萬大軍。而劉伯承把老蔣的政策稱為“啞鈴”戰略,兩頭粗,中間細,中間是其弱點。

1947年5月16日,毛主席和黨中央決定成立以鄧小平為書記的中原局,劉伯承、李先念等8人為常委。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1947年6月3日,中央軍委指令劉鄧大軍積極做好突破國軍黃河防線的準備,力争當月底突破,挺進中原地區。

6月10日,劉、鄧在河南安陽附近召開各縱隊首長會議,傳達了晉冀魯豫局在5月份召開的冶陶會議精神,要求各縱隊做好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的各項準備工作。

挺進中原的第一道坎就是強渡黃河,為此劉鄧首長對渡河工作做了周密安排。

當時我黨在晉冀魯地區已完成土改,人民群衆支援我軍作戰的情緒旺盛,5萬多河工和我軍不分晝夜地挖河道、造新船,并在作業的同時使用各種方法加強隐蔽,以假亂真,讓敵人蒙在鼓裡。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除了挖河道,造船之外,我軍還在沿河的各縣建立了船工訓練營,通過政治訓練和技術訓練,打造出一大批精兵巧匠,為解放軍渡河積累了豐富的人力和物力資源。

同時我軍炮兵群已經在150公裡寬的突擊河段上,做好了對南岸敵人目标實施打擊的火力準備。

6月30日晚上,劉鄧大軍在5萬多協助渡河的民兵和河工的配合下,将120多艘大小不一的木船放置在黃河河岸,12萬餘我軍主力部隊安靜的隐蔽在黃河的8個渡河段上,等待渡河的信号發出。

而此時奉蔣介石指令駐守在河對岸的國軍55師和68師正在尋歡作樂,因為他們對流水湍急、河面寬闊的黃河信心十足。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強渡黃河,挺進中原

就在國軍士兵疏于防範之時,12時,渡河信号彈突然發出,我軍上百艘木船迅速朝河南岸進發,近13萬人馬火速在150公裡的河段上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開始渡河,而其中渡河最快的部隊僅用35分多鐘就已登上南岸。

就這樣,我軍12萬多人馬一夜之間就突破了蔣介石所謂的“黃河防線”。

消息傳到南京,正在與司徒雷登在酒宴上交談的蔣介石頃刻間面如死灰,一旁的司徒雷登不斷質問蔣某人:“你們不是說黃河天險相當于40萬大軍嗎?請解釋清楚這個6.30事件。”

圍繞我軍過河行動,魯西南戰役就開始了。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首先我軍殲滅了敵南岸防守指揮官劉汝明集團一部,劉汝明急忙将剩餘部隊退守到郓城和菏澤。

同時顧祝同急忙從豫北和豫皖蘇地區調來3個整編師外加1個旅,與位于嘉祥地區作為機動兵力的70師合并組成第2兵團增援。

面對國軍重兵來襲,劉鄧首長采取了攻其一點、吸其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

國軍的增援部隊行動過于遲緩,導緻其原本設想的與郓城被圍部隊内外合擊我軍的計劃破産,我軍首先迅速殲滅了守衛在郓城的敵整編第55師。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而國軍70師和豫北方向趕來增援的66師、32師之間由于通訊體制不同,導緻在作戰指揮上拖泥帶水,難以協同,無法形成統一有效的進攻方案,直到7月12日,各軍的将官們才在金鄉地區召開了作戰指揮會議,但此刻無異于刻舟求劍,我軍早已擺好陣勢,準備殲滅這夥來犯之敵。

到了7月19日,我軍通過穿插分割包圍的方式,将敵最後的力量整編66師圍在羊山集,然而該師戰鬥力較強,我軍在6縱16旅和炮兵部隊加入戰鬥後,經過9天的艱苦鏖戰終于将其全部殲滅。

魯西南戰役是劉鄧大軍挺進中原途中的第一場戰役

,此役,我軍傷亡1.3萬餘人,共殲敵4個整編師近6萬人,将國民黨盤踞在豫魯邊境地區的主力部隊消滅,在為劉鄧大軍挺進鄂豫皖邊區大别山地區掃除障礙的同時,也為友軍華東野戰軍進入中原打開了門戶。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魯西南戰役結束後,蔣介石不甘心劉鄧部隊突入國軍腹地,便調集在魯南的20萬大軍對我軍進行連夜追趕,企圖将我軍追殲于黃泛區和沙河之間。

與此同時,

毛主席和黨中央給劉鄧發來電報,電報說:“陝北情況甚為困難”,希望其盡快進入大别山地區。

當時劉鄧部隊剛經曆近1個月的魯西南戰役,人困馬乏,彈藥也消耗殆盡,如果立刻展開長途奔襲,必然存在極大的困難,難以解黨中央之圍。

但兩位首長認識到此次戰略進攻事關扭轉全國戰局,困難再大,也要克服。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為了進入大别山,直插國民黨統治中心,威脅其武漢和長江地區,劉鄧破釜沉舟,放棄後方,于8月6日複電中央:“我部決心提前于8月7日全軍開始戰略躍進。”

是以,劉鄧為直插大别山,采取輕裝上陣,将一切不必要的物件都抛棄在路上,包括大炮這樣的重武器裝備。

在快速穿過黃泛區和沙河之後,我軍于8月23日到達汝河河岸,汝河是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别山路途上極為重要的一個關卡,汝河水深浪急,加上雨季,河水暴漲,水流湍急,給我軍渡河行動增加了不少困難。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在敵情方面,汝河北岸有國軍58師、48師、7師共3個師的追擊部隊,南岸有85師和15師下轄1個旅共3萬人在堵截。

面對嚴酷的敵情和河情,劉伯承發出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必勝信念,鼓勵部隊在敵人重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完成直插大别山的壯舉。

我軍決定分三路過河。

先遣部隊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用30多副木闆,30車玉米稭稈、和100多根圓木,在當地的群衆幫助下,用檀條捆紮,做成浮橋,頂着敵人飛機的不間斷轟炸,終于在天黑時做好了一座浮橋。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南岸的大雷崗地區是汝河最狹窄的地方,浮橋迅速被運送到北岸,準備渡河,

然而大雷崗已經被敵南岸部隊占領,必須奪取該地區才能架橋渡河。

我軍先頭部隊依靠當地群衆捐助的一條小木船,加上一些捆紮好的的筏子,冒着敵人的機槍、大炮和飛機的聯合絞殺,經過激戰終于奪取了大雷崗這個堡壘。

敵軍見我部占領了大雷崗,便從南岸東、西、南三面洶湧而來,以人海戰術将大雷崗圍住,更危險的是,敵人北岸的追擊部隊已經與我斷後的部隊交上了火,我軍必須迅速沖破南岸敵人的包圍圈。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我軍先遣部隊邊過橋邊與敵人戰鬥,硬是在炮火連天的環境下為後續部隊在南岸陸上殺出了一條長5公裡,寬4公裡的前進通道。

南岸敵軍見我軍已經打開一個缺口,便瘋狂反撲,力圖封閉缺口,浮橋也不斷被炸斷,我軍戰士又不停的将其用筏子補齊。

與此同時,在南岸,我軍第16旅兩個團與敵軍進行反複激戰,終于壓制住南岸國軍的瘋狂圍攻。

8月25日下午4點,從拂曉一直戰鬥到此時,劉鄧大軍所屬中原局、指揮機關等指揮中樞人員已經全部安全渡河,強渡汝河成功。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過了汝河,前邊還有一條淮河,這是劉鄧大軍進入大别山之前的最後一道險關。

與強渡汝河時的情況相似,我軍左右兩路縱隊已先于劉鄧所在的中路縱隊6縱渡過淮河,而身後的追兵離我軍隻有15公裡左右的路程,情況十分危急。

而雨季的淮河河水正在上漲,我中路縱隊無船無橋,必須盡快渡過淮河。

在此危急時期,鄧小平再次展現出其大将風度,其立即就地召開渡河組織會議,讓劉伯承先率領一部分人先渡河,其與李達組織阻擊部隊斷後。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劉伯承拿着竹竿在河中進行測量,發現有些地方河水較淺,而且又意外發現部分河段有人牽馬渡河,于是立刻命人通知鄧、李,讓他們趕緊徒步過河。

8月27日拂曉時分,淮河水位開始逐漸回落,劉鄧中路縱隊立即開始過河。

讓人意外的是,我軍剛渡過淮河不久,淮河水位就開始上漲,而姗姗來遲的敵追擊部隊不幸被湍急的河水擋在對岸,敵人數次試圖徒步渡河,都被河水沖的人仰馬翻,隻能眼睜睜看着我軍遠去。

渡過淮河後,我軍又經曆4日行軍,終于在8月31日到達大别山山區。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到達大别山地區後,劉鄧大軍便展開根據地建設。

與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一同進行的還有我軍的兩支大軍,

一路是陳赓、謝富治率領的晉冀魯豫解放軍太嶽兵團

的2個縱隊外加1個軍,共8萬餘人,從山西南部,黃河北部一帶強渡黃河,進入豫西地區。

另一路是陳毅、粟裕所上司的華野西進兵團

18萬人,跨過隴海線,進入中原豫皖蘇地區。

太嶽兵團進入中原後,在豫陝交界區域建立根據地,進行機動作戰,經3個月戰鬥,殲敵4萬餘人,有力的配合了我西北野戰軍在陝北對胡宗南的作戰。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而陳、粟華野部隊則在豫皖蘇地區建立根據地,與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

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對國民黨統治中心的重鎮武漢和南京構成了極大威脅,迫使蔣介石急忙将用于進攻解放區兵力中的約90個旅急調進行回防,進而将戰争引入國統區腹地,大大減輕了我解放區的壓力。

三路大軍在中原地區互相配合,縱橫馳騁,打破了國民黨對大别山地區的圍剿,

打亂國民黨在全國對解放區的圍剿部署,将戰線從黃河推到江淮地區,完成了黨中央下達的戰略反攻任務,并為接下來的戰略決戰開始積蓄力量。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劉鄧大軍到達大别山地區部隊僅剩5萬餘人,算下來損失達到7萬,這是由于一路遭遇國軍的重兵圍堵和自然環境考驗不斷減員所緻,但犧牲雖大,卻在中原站穩了腳跟,使解放戰争的态勢原本對我軍不利的局面迅速産生了逆轉。

在三路大軍的密切配合下,我軍在中原僅用半年時間就建立了囊括人口2000多萬的廣大解放區和根據地,正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劉鄧大軍的巨大犧牲換來了中原決戰的勝利。

劉鄧大軍為首的40萬三路大軍在中原形成品字形攻勢,是毛主席從戰略作戰的高度做出的英明決策,

扭轉了我軍在戰略防禦階段的不利姿态,是我軍進入戰略進攻的點睛之筆,為戰略決戰積蓄了力量。

劉鄧大軍挺進大别山,部隊損失7萬人,卻換來中原決戰的巨大勝利

劉鄧大軍在千裡躍進大别山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戰鬥精神和戰鬥經驗更是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精華

,其對今後我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仍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