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发生在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阶段,

是党中央和毛主席从全国战场态势的战略高度进行思考,进而实施的一次变被动为主动的战略进攻行动,在到达大别山时刘邓部队已经减员超过7万人,但却让我军在中原战场获得了巨大胜利。

这一行动对当今我军作战指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存人失地的压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团表面上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暗地里却在美国人的支持下在全国进行调兵遣将,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部队,而我军也早已看穿其险恶用心,严阵以待,随时准备痛击国军的进攻。

1946年6月,蒋介石派出158万军队对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

战争初期,国民党自恃拥有430万国军的兵力和装备优势,扬言要在3到6个月内消灭共产党部队,解放战争正式爆发。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我军虽然仅拥有127万部队,而且装备也不如国军,但在党中央和毛主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术指导下,到1947年6月,1年之内我军就歼灭了国军112万人,而我军部队增长到了195万人,沉重打击了蒋介石对解放区的进攻计划。

但同时我军的胜利背后却是失去了大片解放区。

陕北、山东解放区的丢失面积达到80%,中原解放区大部分沦陷,江苏安徽地区的解放区也丢失殆尽,我军在总体实力上相对于国军还是处于劣势,照此发展下去,各根据地解放军的生存发展和斗争都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在敌强我弱的作战态势下,

到1947年3月各解放区的我军部队通过各种灵活的战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下让国民党军队连吃败仗,

国民党部队的半年消灭共产党的计划被粉碎,为此,其将全面进攻改成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

在西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主力仅有2万多人,但却要面对胡宗南和“二马”的30万国军的围剿,战士吃饭和马匹的喂养有时候都成问题,在险恶的作战环境中后勤补给和打仗都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

当时为避开胡宗南对党中央所在的延安的围剿,中央机关主动退出延安,不得不在黄土高原上与胡宗南进行游击战,而胡宗南却轻而易举的攻占了陕甘宁边区,并掳走大批的粮食等物资,目的就是要将我党领导机关逼入绝境。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而在山东解放区,国民党调集了45万兵力,采取齐头并进,稳扎稳打的进攻方针,我华东野战军一直试图诱敌深入但未成功。

直到1947年5月份,国军第一兵团下属的张灵甫整编美械装备74师自恃装备优势脱离友军孤军深入,被我华野迅速抓住。

经过3天激战,我军在孟良崮地区歼灭了这支号称国军五大主力精锐之一的整建制部队,共歼灭3.8万多人,使国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遭受重大挫折。

尽管我军取得辉煌战绩,但整个山东敌强我弱的战场态势并未取得根本性的逆转,国民党还在积极进攻,不断寻找我华野主力部队,意图聚而歼之。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面对国民党在我解放区的肆意掠夺和进攻,毛主席认为我军必须采取新的战略和战术,改变这一不利局面。

经过全面衡量和思考,毛主席认为我军应实施战略机动作战,将战争引入到国民党的统治腹地,并在运动中伺机歼灭敌人,扭转对我方不利的战略态势。

为此毛主席制定了挺进中原的战略方针,而刘邓大军就担当了挺进中原的主力。

毛主席之所以让刘邓所在晋冀鲁豫解放军承担进军中原的重任,是因为不论是东北还是西北、华东解放军都不适合南渡黄河。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因为当时国民党重点进攻战略的左翼是进攻陕北,右翼进攻山东,而中间空虚,正是晋冀鲁豫解放军进行中间突破的绝佳机会。

蒋介石在1947年春追赶刘邓大军北渡黄河之后,就建立了所谓的黄河防线,以阻止刘邓大军再次南渡黄河。

当时蒋介石指示国军将黄河水引归故道,说是黄河天险从风陵渡到济南1000公里,相当于40万大军。而刘伯承把老蒋的策略称为“哑铃”战略,两头粗,中间细,中间是其弱点。

1947年5月16日,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成立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原局,刘伯承、李先念等8人为常委。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1947年6月3日,中央军委命令刘邓大军积极做好突破国军黄河防线的准备,力争当月底突破,挺进中原地区。

6月10日,刘、邓在河南安阳附近召开各纵队首长会议,传达了晋冀鲁豫局在5月份召开的冶陶会议精神,要求各纵队做好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的各项准备工作。

挺进中原的第一道坎就是强渡黄河,为此刘邓首长对渡河工作做了周密安排。

当时我党在晋冀鲁地区已完成土改,人民群众支援我军作战的情绪旺盛,5万多河工和我军不分昼夜地挖河道、造新船,并在作业的同时使用各种方法加强隐蔽,以假乱真,让敌人蒙在鼓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除了挖河道,造船之外,我军还在沿河的各县建立了船工训练营,通过政治训练和技术训练,打造出一大批精兵巧匠,为解放军渡河积累了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同时我军炮兵群已经在150公里宽的突击河段上,做好了对南岸敌人目标实施打击的火力准备。

6月30日晚上,刘邓大军在5万多协助渡河的民兵和河工的配合下,将120多艘大小不一的木船放置在黄河河岸,12万余我军主力部队安静的隐蔽在黄河的8个渡河段上,等待渡河的信号发出。

而此时奉蒋介石命令驻守在河对岸的国军55师和68师正在寻欢作乐,因为他们对流水湍急、河面宽阔的黄河信心十足。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强渡黄河,挺进中原

就在国军士兵疏于防范之时,12时,渡河信号弹突然发出,我军上百艘木船迅速朝河南岸进发,近13万人马火速在150公里的河段上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开始渡河,而其中渡河最快的部队仅用35分多钟就已登上南岸。

就这样,我军12万多人马一夜之间就突破了蒋介石所谓的“黄河防线”。

消息传到南京,正在与司徒雷登在酒宴上交谈的蒋介石顷刻间面如死灰,一旁的司徒雷登不断质问蒋某人:“你们不是说黄河天险相当于40万大军吗?请解释清楚这个6.30事件。”

围绕我军过河行动,鲁西南战役就开始了。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首先我军歼灭了敌南岸防守指挥官刘汝明集团一部,刘汝明急忙将剩余部队退守到郓城和菏泽。

同时顾祝同急忙从豫北和豫皖苏地区调来3个整编师外加1个旅,与位于嘉祥地区作为机动兵力的70师合并组成第2兵团增援。

面对国军重兵来袭,刘邓首长采取了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国军的增援部队行动过于迟缓,导致其原本设想的与郓城被围部队内外合击我军的计划破产,我军首先迅速歼灭了守卫在郓城的敌整编第55师。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而国军70师和豫北方向赶来增援的66师、32师之间由于通讯体制不同,导致在作战指挥上拖泥带水,难以协同,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进攻方案,直到7月12日,各军的将官们才在金乡地区召开了作战指挥会议,但此刻无异于刻舟求剑,我军早已摆好阵势,准备歼灭这伙来犯之敌。

到了7月19日,我军通过穿插分割包围的方式,将敌最后的力量整编66师围在羊山集,然而该师战斗力较强,我军在6纵16旅和炮兵部队加入战斗后,经过9天的艰苦鏖战终于将其全部歼灭。

鲁西南战役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途中的第一场战役

,此役,我军伤亡1.3万余人,共歼敌4个整编师近6万人,将国民党盘踞在豫鲁边境地区的主力部队消灭,在为刘邓大军挺进鄂豫皖边区大别山地区扫除障碍的同时,也为友军华东野战军进入中原打开了门户。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鲁西南战役结束后,蒋介石不甘心刘邓部队突入国军腹地,便调集在鲁南的20万大军对我军进行连夜追赶,企图将我军追歼于黄泛区和沙河之间。

与此同时,

毛主席和党中央给刘邓发来电报,电报说:“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希望其尽快进入大别山地区。

当时刘邓部队刚经历近1个月的鲁西南战役,人困马乏,弹药也消耗殆尽,如果立刻展开长途奔袭,必然存在极大的困难,难以解党中央之围。

但两位首长认识到此次战略进攻事关扭转全国战局,困难再大,也要克服。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为了进入大别山,直插国民党统治中心,威胁其武汉和长江地区,刘邓破釜沉舟,放弃后方,于8月6日复电中央:“我部决心提前于8月7日全军开始战略跃进。”

因此,刘邓为直插大别山,采取轻装上阵,将一切不必要的物件都抛弃在路上,包括大炮这样的重武器装备。

在快速穿过黄泛区和沙河之后,我军于8月23日到达汝河河岸,汝河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路途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关卡,汝河水深浪急,加上雨季,河水暴涨,水流湍急,给我军渡河行动增加了不少困难。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在敌情方面,汝河北岸有国军58师、48师、7师共3个师的追击部队,南岸有85师和15师下辖1个旅共3万人在堵截。

面对严酷的敌情和河情,刘伯承发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必胜信念,鼓励部队在敌人重围之中杀出一条血路,完成直插大别山的壮举。

我军决定分三路过河。

先遣部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用30多副木板,30车玉米秸秆、和100多根圆木,在当地的群众帮助下,用檀条捆扎,做成浮桥,顶着敌人飞机的不间断轰炸,终于在天黑时做好了一座浮桥。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南岸的大雷岗地区是汝河最狭窄的地方,浮桥迅速被运送到北岸,准备渡河,

然而大雷岗已经被敌南岸部队占领,必须夺取该地区才能架桥渡河。

我军先头部队依靠当地群众捐助的一条小木船,加上一些捆扎好的的筏子,冒着敌人的机枪、大炮和飞机的联合绞杀,经过激战终于夺取了大雷岗这个堡垒。

敌军见我部占领了大雷岗,便从南岸东、西、南三面汹涌而来,以人海战术将大雷岗围住,更危险的是,敌人北岸的追击部队已经与我断后的部队交上了火,我军必须迅速冲破南岸敌人的包围圈。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我军先遣部队边过桥边与敌人战斗,硬是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下为后续部队在南岸陆上杀出了一条长5公里,宽4公里的前进通道。

南岸敌军见我军已经打开一个缺口,便疯狂反扑,力图封闭缺口,浮桥也不断被炸断,我军战士又不停的将其用筏子补齐。

与此同时,在南岸,我军第16旅两个团与敌军进行反复激战,终于压制住南岸国军的疯狂围攻。

8月25日下午4点,从拂晓一直战斗到此时,刘邓大军所属中原局、指挥机关等指挥中枢人员已经全部安全渡河,强渡汝河成功。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过了汝河,前边还有一条淮河,这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之前的最后一道险关。

与强渡汝河时的情况相似,我军左右两路纵队已先于刘邓所在的中路纵队6纵渡过淮河,而身后的追兵离我军只有15公里左右的路程,情况十分危急。

而雨季的淮河河水正在上涨,我中路纵队无船无桥,必须尽快渡过淮河。

在此危急时期,邓小平再次展现出其大将风度,其立即就地召开渡河组织会议,让刘伯承先率领一部分人先渡河,其与李达组织阻击部队断后。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刘伯承拿着竹竿在河中进行测量,发现有些地方河水较浅,而且又意外发现部分河段有人牵马渡河,于是立刻命人通知邓、李,让他们赶紧徒步过河。

8月27日拂晓时分,淮河水位开始逐渐回落,刘邓中路纵队立即开始过河。

让人意外的是,我军刚渡过淮河不久,淮河水位就开始上涨,而姗姗来迟的敌追击部队不幸被湍急的河水挡在对岸,敌人数次试图徒步渡河,都被河水冲的人仰马翻,只能眼睁睁看着我军远去。

渡过淮河后,我军又经历4日行军,终于在8月31日到达大别山山区。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到达大别山地区后,刘邓大军便展开根据地建设。

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同进行的还有我军的两支大军,

一路是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

的2个纵队外加1个军,共8万余人,从山西南部,黄河北部一带强渡黄河,进入豫西地区。

另一路是陈毅、粟裕所领导的华野西进兵团

18万人,跨过陇海线,进入中原豫皖苏地区。

太岳兵团进入中原后,在豫陕交界区域建立根据地,进行机动作战,经3个月战斗,歼敌4万余人,有力的配合了我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对胡宗南的作战。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而陈、粟华野部队则在豫皖苏地区建立根据地,与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国民党统治中心的重镇武汉和南京构成了极大威胁,迫使蒋介石急忙将用于进攻解放区兵力中的约90个旅急调进行回防,从而将战争引入国统区腹地,大大减轻了我解放区的压力。

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互相配合,纵横驰骋,打破了国民党对大别山地区的围剿,

打乱国民党在全国对解放区的围剿部署,将战线从黄河推到江淮地区,完成了党中央下达的战略反攻任务,并为接下来的战略决战开始积蓄力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地区部队仅剩5万余人,算下来损失达到7万,这是由于一路遭遇国军的重兵围堵和自然环境考验不断减员所致,但牺牲虽大,却在中原站稳了脚跟,使解放战争的态势原本对我军不利的局面迅速产生了逆转。

在三路大军的密切配合下,我军在中原仅用半年时间就建立了囊括人口2000多万的广大解放区和根据地,正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刘邓大军的巨大牺牲换来了中原决战的胜利。

刘邓大军为首的40万三路大军在中原形成品字形攻势,是毛主席从战略作战的高度做出的英明决策,

扭转了我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不利姿态,是我军进入战略进攻的点睛之笔,为战略决战积蓄了力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部队损失7万人,却换来中原决战的巨大胜利

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精神和战斗经验更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华

,其对今后我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