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經40萬人挖不動的武則天乾陵,為何國家考古隊也不敢發掘?

中國曆史上被盜的皇陵不知其數,無論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死後沒有一個能夠安生的。但唯有一人例外,就是武則天,她的乾陵一直到如今都完好如初,甚至國家考古隊都不敢輕易對乾陵進行發掘,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還得從唐太宗李世民說起。

作為一個聰明的皇帝,李世民深知沒有不被盜挖的墳墓,尤其是皇陵。是以,為了自己百年之後不被驚擾,他在為長孫皇後修建昭陵時,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就是把陵墓建在山體内部,以增加盜墓的難度。

曾經40萬人挖不動的武則天乾陵,為何國家考古隊也不敢發掘?

公元628年,唐高宗李治采納了舅父長孫無忌和太史令李淳風的建議,把自己陵墓的位置選在了陝西乾縣的梁山。但這一決定遭到國師袁天罡的強烈反對,他認為梁山的陵址像一位婦人躺卧在那裡,如果作為帝陵,李唐天下恐怕會為女人所控。

武則天本就有野心,得知袁天罡這個說法後,一意撺掇高宗定址梁山。高宗耳朵軟,最終標明梁山,并将陵址取名“乾陵”。

公元683年,李治去世武則天掌權,開始乾陵的修建工作。她征用民工和兵士20餘萬人, 夜以繼日地幹了一年多,在梁山山腰處為高宗李治修建一個玄宮,于公元684年8月将高宗遷葬于此。

曾經40萬人挖不動的武則天乾陵,為何國家考古隊也不敢發掘?

葬完高宗後,武則天在乾陵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大的工程建設。

梁山海拔1047米,為石灰岩構造,岩石堅硬,工程難度極大,加上武則天設計的工程量巨大,緻使乾陵曆經22年才基本完工。公元705年,武則天病故,唐中宗開啟乾陵将她下葬,乾陵是以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座葬有兩位皇帝的皇陵。

乾陵規模很大,幾乎是長安城的微縮版。史料記載,乾陵“周八十裡”,分為内城外城,内城有四門,分别是青龍門、朱雀門、 白虎門、玄武門。内城大緻為正方形構造,南北城牆長約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83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内建有獻殿、偏房、回廊、阙樓,甚至還有狄仁傑等60朝丞相的祠堂、下宮 等建築群,可謂無所不有。

曾經40萬人挖不動的武則天乾陵,為何國家考古隊也不敢發掘?

因為乾陵建于山體内部,與整座山合二為一,加上石灰岩質地堅硬,以及陵墓巧妙的反盜墓裝置,盜墓者很難找到墓道;即便僥幸找到了,也刨不動、挖不開,甚至大炮也難撼動一二。

乾陵這麼大規模,那随葬的寶物又有多少呢?

根據近年來的探測與考察,考古學家和文物工作者對乾陵寶藏保守估計的數字為至少500噸!

當随葬物品用“噸”來計算時,大概已經無法想象其數量的多少了。至于其内部的寶物,也不是我們所能想象的。

别的不說,僅就古籍來說,武則天的詩詞著作就有可能在乾陵内。

曾經40萬人挖不動的武則天乾陵,為何國家考古隊也不敢發掘?

武則天在詩詞方面頗有造詣,生前寫了不少詩歌,但除了《全唐詩》中收錄了三首外,收錄她詩歌的百卷《垂拱集》和十卷《金針集》都不知所蹤。是以,史學家認為,《垂拱集》《金針集》以及武則天本人的畫像,極有可能就在乾陵内。

此外,自古以來讓無數人垂涎的頂級國寶——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迹,也可能成了武則天的陪葬。

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鐵粉,他生前用流氓手段從辯才和尚那裡盜取了《蘭亭序》真迹,并下诏死後作為陪葬。但五代時期昭陵被盜,盜墓者發現昭陵内并無《蘭亭序》,是以推斷,《蘭亭序》極有可能被同樣酷愛書法的李治留了下來,李治死後為武則天所有,而被埋入乾陵。

曾經40萬人挖不動的武則天乾陵,為何國家考古隊也不敢發掘?

乾陵裡還有多少寶貝不得而知,但數量和價值肯定是無法估計的,以至于在乾陵建成一千多年以來,引發了無數次盜墓事件,其中有名有姓的盜墓者就有17人之多,而且是動靜大、規模大的。下面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對乾陵進行大規模盜挖的是唐末的黃巢,曆來缺錢者都會起盜墓的念頭,莫說這位農民起義的領袖了。《陝西通志》中記載,黃巢當年缺少軍資,遂派大将王潘率兵40萬盜掘乾陵。在把梁山挖出一條深約40米的大溝後仍未找到乾陵入口,因追剿的官兵快要到來,王潘無奈撤兵。這次盜挖在梁山西側留下一條大深溝,至今猶存,被稱為“黃巢溝”。

曾經40萬人挖不動的武則天乾陵,為何國家考古隊也不敢發掘?

民國初年,關中軍閥孫連仲以軍事演習為名,派部隊炸開了乾陵墓道封石,卻始終找不到入口。士兵們正在東挖西找時,突然刮起一陣狂風,瞬間天昏地暗,随後又下起雷雨,幾天不停歇。聯想到當地流傳的與乾陵有關的詭異事件,兵士們人心渙散,紛紛逃離。這一異象連孫連仲本人都半信半疑起來,盜墓一事隻好作罷。

乾陵如此難盜,足以說明當年武則天在反盜方面下足了工夫,使得賊人望而卻步。

曾經40萬人挖不動的武則天乾陵,為何國家考古隊也不敢發掘?

1958年冬,修築西蘭公路的民工在距離無字碑1000米處的梁山北側炸石頭時,無意間發現了乾陵墓道入口。半個世紀過去了,有關部門一直在申請發掘乾陵,均未獲國家準許,國家之是以對乾陵的發掘持保守的态度,是因為之前有過慘痛的教訓。

1956年,在發掘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時,因為準備不充分加上技術欠缺,原本完好如初的華麗錦緞,在人們眼皮底下變黑變硬,失去其文物價值。為防止重蹈覆轍,國家擱置了乾陵主墓的開掘,僅準許開掘其中五個陪葬墓。考古隊在五個陪葬墓中發現了大量文物,相信等我們的技術成熟以後,乾陵還會有讓人更驚喜的發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