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经40万人挖不动的武则天乾陵,为何国家考古队也不敢发掘?

中国历史上被盗的皇陵不知其数,无论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死后没有一个能够安生的。但唯有一人例外,就是武则天,她的乾陵一直到如今都完好如初,甚至国家考古队都不敢轻易对乾陵进行发掘,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还得从唐太宗李世民说起。

作为一个聪明的皇帝,李世民深知没有不被盗挖的坟墓,尤其是皇陵。因此,为了自己百年之后不被惊扰,他在为长孙皇后修建昭陵时,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就是把陵墓建在山体内部,以增加盗墓的难度。

曾经40万人挖不动的武则天乾陵,为何国家考古队也不敢发掘?

公元628年,唐高宗李治采纳了舅父长孙无忌和太史令李淳风的建议,把自己陵墓的位置选在了陕西乾县的梁山。但这一决定遭到国师袁天罡的强烈反对,他认为梁山的陵址像一位妇人躺卧在那里,如果作为帝陵,李唐天下恐怕会为女人所控。

武则天本就有野心,得知袁天罡这个说法后,一意撺掇高宗定址梁山。高宗耳朵软,最终选定梁山,并将陵址取名“乾陵”。

公元683年,李治去世武则天掌权,开始乾陵的修建工作。她征用民工和兵士20余万人, 夜以继日地干了一年多,在梁山山腰处为高宗李治修建一个玄宫,于公元684年8月将高宗迁葬于此。

曾经40万人挖不动的武则天乾陵,为何国家考古队也不敢发掘?

葬完高宗后,武则天在乾陵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大的工程建设。

梁山海拔1047米,为石灰岩构造,岩石坚硬,工程难度极大,加上武则天设计的工程量巨大,致使乾陵历经22年才基本完工。公元705年,武则天病故,唐中宗开启乾陵将她下葬,乾陵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葬有两位皇帝的皇陵。

乾陵规模很大,几乎是长安城的微缩版。史料记载,乾陵“周八十里”,分为内城外城,内城有四门,分别是青龙门、朱雀门、 白虎门、玄武门。内城大致为正方形构造,南北城墙长约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83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建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甚至还有狄仁杰等60朝丞相的祠堂、下宫 等建筑群,可谓无所不有。

曾经40万人挖不动的武则天乾陵,为何国家考古队也不敢发掘?

因为乾陵建于山体内部,与整座山合二为一,加上石灰岩质地坚硬,以及陵墓巧妙的反盗墓装置,盗墓者很难找到墓道;即便侥幸找到了,也刨不动、挖不开,甚至大炮也难撼动一二。

乾陵这么大规模,那随葬的宝物又有多少呢?

根据近年来的探测与考察,考古学家和文物工作者对乾陵宝藏保守估计的数字为至少500吨!

当随葬物品用“吨”来计算时,大概已经无法想象其数量的多少了。至于其内部的宝物,也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

别的不说,仅就古籍来说,武则天的诗词著作就有可能在乾陵内。

曾经40万人挖不动的武则天乾陵,为何国家考古队也不敢发掘?

武则天在诗词方面颇有造诣,生前写了不少诗歌,但除了《全唐诗》中收录了三首外,收录她诗歌的百卷《垂拱集》和十卷《金针集》都不知所踪。因此,史学家认为,《垂拱集》《金针集》以及武则天本人的画像,极有可能就在乾陵内。

此外,自古以来让无数人垂涎的顶级国宝——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也可能成了武则天的陪葬。

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铁粉,他生前用流氓手段从辩才和尚那里盗取了《兰亭序》真迹,并下诏死后作为陪葬。但五代时期昭陵被盗,盗墓者发现昭陵内并无《兰亭序》,因此推断,《兰亭序》极有可能被同样酷爱书法的李治留了下来,李治死后为武则天所有,而被埋入乾陵。

曾经40万人挖不动的武则天乾陵,为何国家考古队也不敢发掘?

乾陵里还有多少宝贝不得而知,但数量和价值肯定是无法估计的,以至于在乾陵建成一千多年以来,引发了无数次盗墓事件,其中有名有姓的盗墓者就有17人之多,而且是动静大、规模大的。下面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对乾陵进行大规模盗挖的是唐末的黄巢,历来缺钱者都会起盗墓的念头,莫说这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了。《陕西通志》中记载,黄巢当年缺少军资,遂派大将王潘率兵40万盗掘乾陵。在把梁山挖出一条深约40米的大沟后仍未找到乾陵入口,因追剿的官兵快要到来,王潘无奈撤兵。这次盗挖在梁山西侧留下一条大深沟,至今犹存,被称为“黄巢沟”。

曾经40万人挖不动的武则天乾陵,为何国家考古队也不敢发掘?

民国初年,关中军阀孙连仲以军事演习为名,派部队炸开了乾陵墓道封石,却始终找不到入口。士兵们正在东挖西找时,突然刮起一阵狂风,瞬间天昏地暗,随后又下起雷雨,几天不停歇。联想到当地流传的与乾陵有关的诡异事件,兵士们人心涣散,纷纷逃离。这一异象连孙连仲本人都半信半疑起来,盗墓一事只好作罢。

乾陵如此难盗,足以说明当年武则天在反盗方面下足了工夫,使得贼人望而却步。

曾经40万人挖不动的武则天乾陵,为何国家考古队也不敢发掘?

1958年冬,修筑西兰公路的民工在距离无字碑1000米处的梁山北侧炸石头时,无意间发现了乾陵墓道入口。半个世纪过去了,有关部门一直在申请发掘乾陵,均未获国家批准,国家之所以对乾陵的发掘持保守的态度,是因为之前有过惨痛的教训。

1956年,在发掘明十三陵中的定陵时,因为准备不充分加上技术欠缺,原本完好如初的华丽锦缎,在人们眼皮底下变黑变硬,失去其文物价值。为防止重蹈覆辙,国家搁置了乾陵主墓的开掘,仅批准开掘其中五个陪葬墓。考古队在五个陪葬墓中发现了大量文物,相信等我们的技术成熟以后,乾陵还会有让人更惊喜的发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