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美敦煌“飛”入滬上百年建築,數字化技術“複活”石窟壁畫

大美敦煌“飛”入滬上百年建築,數字化技術“複活”石窟壁畫

以常書鴻等為代表的“敦煌人”在上海留下藝術足迹;“敦煌的女兒”樊錦詩長期紮根大漠、潛心研究弘揚敦煌文化藝術;上海滬劇院為此創排原創大戲《敦煌女兒》,廣受關注……可以說,上海是一座與敦煌有着特殊緣分的城市。

當古老的大美敦煌,遇到滬上百年沈家花園,敦煌文化跨越時空距離,煥發出新生命。曆時四個月,“初心敦煌——慶祝建黨百年敦煌主題展”近日在上海奉賢區沈家花園舊址閉幕,共計展出敦煌石窟數字化高保真複制壁畫精品40餘幅、複制彩塑3尊、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複制品10卷,以及60多卷珍貴的敦煌藏經洞複制經卷等。

從洞窟到老洋房,這座極具曆史感的建築裡碰撞出别樣火花,一幅幅精緻的敦煌石窟數字化高保真壁畫、一卷卷精巧的複刻經卷,吸引了大批敦煌文化愛好者前來觀展。“單一次元的實體空間,往往缺少溫度,但當其被注入優質的與之比對的文化内容,發掘背後的故事,那麼藝術文化就為建築空間賦能,使其更具有人文的溫度與熱度。”讀者(上海)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蔡志文介紹,4個月展覽期間光是40餘位志願者就身體力行踐行體會了什麼是“莫高精神”。

大美敦煌“飛”入滬上百年建築,數字化技術“複活”石窟壁畫

一批有熱情的文化愛好者、傳播者持續加入。教育訓練講解員的葛信晔談到,此次展覽兩位年紀最小的單幅壁畫守望者金翼、張智浩都是三年級小朋友,“這四個月裡看到了他們的成長,從隻熟悉一幅壁畫,到後面對大部分壁畫内容都有了基礎性了解,敦煌文化已經在他們心中撒下一顆種子。”另一位徐靖也是講解員,她還将女兒周思妤帶到現場做單幅壁畫的守望者,這也許就是敦煌文化的魅力。

志願者代表王蓉用關鍵詞“感恩”形容自己的心情——此前去敦煌時,她就在想可以做一次敦煌石窟講解員就好了,沒想到去年能夠實作這個願望,讀者書店平台上讓沒有藝術背景或講解經驗的人也可以來做志願者,這也是不同代際之間敦煌文化的傳承。單幅壁畫守護者朱文可、周思妤、朱羽涵則分别分享了講解過程中的體會,認為通過展覽加深了對敦煌壁畫的了解,也是對自己傳播傳統文化的綜合鍛煉。

大美敦煌“飛”入滬上百年建築,數字化技術“複活”石窟壁畫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通過視訊說,敦煌文化延續近兩千年,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内容最豐富、儲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各民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70多年來,一代代敦煌人秉承“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在極其艱苦的物質生活條件下,在敦煌石窟資料整理和保護修複、敦煌文化藝術研究弘揚、文化旅遊開發和遺址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大美敦煌“飛”入滬上百年建築,數字化技術“複活”石窟壁畫

展覽形式采用虛拟現實與壁畫互相結合;如同沈家花園修繕一般,以現代化建造技術與傳統工藝相融合,實作傳統的新型現代化美學形态和藝術品質,為參觀者提供了互動觀展體驗。主題展中利用沉浸式技術、VR虛拟漫遊技術、智能語音導覽系統等現代科技手段真實再現壁畫内容,傳統與科技相結合,既可靜态亦可動态,提供了鮮活的觀展體驗。這次展出的40餘幅敦煌石窟數字化高保真複制壁畫精品,就是對數字化技術的再度利用。

大美敦煌“飛”入滬上百年建築,數字化技術“複活”石窟壁畫

業内評價,這一公益展覽設有文化講座、互動體驗、文創産品功能空間豐富遊客觀覽體驗的同時,也深入挖掘曆史遺存,傳遞敦煌文化薪火,是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民族文化傳播的生動案例。據悉,展覽由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奉賢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主辦。

作者:許旸

圖檔來源:主辦方

編輯:郭超豪

責任編輯:王彥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