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堅持人民至上 共享考古成果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全面總結了我們黨百年奮鬥所取得的光輝重要成就和偉大曆史經驗,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曆史意義。《決議》指出,一百年來,黨上司人民進行偉大奮鬥,積累了寶貴的曆史經驗,其中尤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國家文物局印發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也着重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分類管理、多方參與、社會共享,探索文物領域深層次改革,兼顧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推動大遺址融入現代生活”。由此可見,堅持人民至上,不僅是我國大遺址工作的基本原則,更是新時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利用的根本遵循。

堅守建園定位

目前,國家文物局共公布了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總計有20個省(區、市)的36處遺址入選,總面積達61萬公頃;另有24個省(區、市)的67處遺址入選立項名單。逐漸形成了分布範圍廣、橫跨年代長、覆寫類型全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體系。但在保護利用方面,仍存在考古投入不足、保護基礎薄弱、理論闡釋不夠、展示相對單一、轉化創新滞後等問題。解決以上問題必須要堅持人民至上,将其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作人民共享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成果。

堅持人民至上 共享考古成果

三星堆國家考古考古遺址公園外景

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始終把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以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伴随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物質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衆對于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愈加迫切。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主體構成恰恰是具有重大曆史文化價值、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的大型聚落、城址、宮室、陵寝墓葬等重要遺址,蘊含着政治、科技、藝術、宗教、軍事、工業、農業、建築、交通、水利等方面的豐富曆史文化資訊,集中展現了中國古代各個發展階段的社會治理觀、價值觀、宇宙觀等内容,是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有力實證,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實質和民族品格。可以說,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架起了一座從大遺址直通人民美好精神家園的橋梁。

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就是為了解決區域社會發展與大遺址保護之間的沖突,為廣大人民群衆提供一個兼具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這就決定了其建設初衷是為了守護人民珍貴的文化遺産,讓更多的人民群衆走進我們古老的曆史,觸摸塵封的過去,學習先人遺留下來的智慧經驗,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璀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終堅定自身深刻的文化自信。

由此,我們要堅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初心使命,牢牢把握其國家主導、公益為主、考古先行、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時刻牢記“守護人民遺産,全民共享成果”的建園定位。在兼顧“相容使用”的前提下,堅持把“讓更多的人民走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作為自身的立園之本,進而使廣大人民群衆得以全面了解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曆史脈絡,充分了解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高度認可中華文明對全人類文明進步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提升展示水準

不同于國外許多地方以石質材質為主的建築傳統,我國古代建築多以土木為主,這就決定了現存諸多大遺址的留存狀況并不樂觀,遺址本身所帶來的視覺的直覺性和感官的震撼性比較匮乏。如果缺少有針對性的闡釋說明和精心構思的展示設計,人民群衆來到園區後往往會陷入“無景可看”的境地,非常不利于口耳相傳的人際帶動效應,更遑論提升複遊率而帶來的深度體驗。

堅持人民至上 共享考古成果

金沙遺址

鑒于此,目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展示形式主要應以遺址本體展示和遺址博物館展示為核心,輔以現場解說展示、遺址環境展示和網絡線上展示等多重手段,構成立體全面的展示體系。同時,對每一類具體展示形式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多措并舉。例如,在遺址本體展示方面,可根據園區内大遺址豐富的本體構成,針對不同遺物和遺迹的留存狀況量體裁衣地開展相關展示工作:對儲存現狀相對較好、可視性較強、氣候幹旱少雨、地質條件穩定的磚石質遺物和遺迹,可進行直接表現其現狀的原貌展示;對遺址内原貌展示難度大且已采取保護措施并回填的窖藏坑、房址、道路、祭祀坑等重要遺迹現象,可進行呈現其發掘狀态的模拟展示;對于考古意義重大、儲存現狀良好、總體規模适中、遺存直覺可視的遺址核心區,可在充分聽取相關專家機關意見的基礎上,設計建造保護展示廳,進而充分展示其重要的文化遺産價值,并為公衆提供最佳的觀覽體驗;而對部分易于損壞且呈現形式單一的遺址本體,可考慮采用覆罩展示的手段加強保護。此外,對處于遺址關鍵部分且損毀嚴重的遺物遺迹,可考慮采用辨別展示的方法,即通過植物、建材、空間布局等方法手段辨別出遺存的位置、格局、形制、形态乃至整體文化内涵。以上本體展示形式互相之間并不抵牾,且互補互長,能對遺址本體的先天缺陷起到很好的補苴罅漏作用,進而真正實作讓人民群衆“流連忘返”的目的。

創新高品質轉化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方面具有保護遺址及周邊環境、加強考古發掘研究、展示遺址文化遺産價值、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等功能,另一方面還肩負着滿足人民群衆日常休閑、文化旅遊、精神消費等多重美好生活需要的任務。《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亦提出,要通過舉辦專題化、特色化、精品化文旅活動,打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活動品牌等方式,實作遺址公園的高品質發展。這些都要求我們要将遺址公園的文化遺産核心價值和考古最新發現成果高品質轉化為涉及物質和精神領域的文化産品。但聚焦當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對于遺産價值和考古成果的轉化形式比較單一,仍有進一步釋放活力的空間。是以,可從以下三方面探索創新國家考古遺址高品質轉化的管道。

首先,在原生路徑方面可依托“重制文明”這一轉化主題,在遺址本體和博物館等傳統展示管道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數字化和網際網路技術,大力推廣“VR+網際網路”和“AR、MR+現實”等技術手段進行創造性轉化,實作遺址本體及周邊環境虛拟性重建,打造充滿趣味性的虛拟考古發掘,讓人民群衆線上上和線下都能夠享受沉浸式的原生文化産品體驗,增進對核心遺産價值的認知與了解。

其次,在次生路徑方面應遵循“走進生活”這一轉化主題,結合核心遺産價值創立遺址IP,從衣食住行層面入手,通過創意元素的提升,實作服務的延伸,強化文旅融合的黏合力,在實作經濟效益的同時,加強次生文化産品與人民群衆生活之間的連結。

最後,在再生路徑方面以“精神升華”為轉化主題,借助大型實景演出、組織慶典活動等實體互動模式,實作遺址公園場所精神文化空間塑造。并統合出版物、電視、廣播、電影等傳統媒體管道和“兩微一端”、視訊網站、短視訊App等新媒體資源,開展公衆講座、線上課堂等科普知識類活動和考古綜藝、動漫遊戲等寓教于樂類活動,加深再生文化産品在人民群衆内心深處的印象,使其對遺址的核心遺産價值産生深刻精神共鳴,真正實作精神層面的文化共享。

(作者機關: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編輯:齊澤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