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忍了七年才殺胡惟庸,并非他不想早點動手,而是不能動手

胡惟庸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的最後一位宰相,其人生充滿傳奇色彩,因為他而引起的胡惟庸案更是成為古代曆史上少有的大案,整個案件牽連人數高達三萬左右,很多朝中大官都是以被殺,足以見得其影響有多大了。

從胡惟庸當宰相到最終被朱元璋處決,總共曆時7年,有人認為朱元璋之是以能夠忍受七年,主要就是為了一個局,而胡惟庸剛好就是入局的最佳人選,甚至還有人認為胡惟庸沒有謀反,事實上真的如此麼?

朱元璋忍了七年才殺胡惟庸,并非他不想早點動手,而是不能動手

朱元璋重用胡惟庸

朱元璋是一個疑心很重,并且對權力十分癡迷的皇帝,他自從登基之後,就開始對身邊權臣進行處理了,在所有權臣當中,宰相李善長就是最大的一個,原本朱元璋剛成為皇帝之際,都沒有打算設立宰相職位,可是因為淮西勳貴集團在朝中影響力太大,再加上他們都是當年跟随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功臣,朱元璋不好不給面子,于是才在登基後的第二年任命李善長為宰相。

李善長這個人在朱元璋創業期間,就已經表現出相當不錯的管理才能,朱元璋讓他當宰相,主要就是希望能夠借助李善長之手穩定勳貴集團,友善自己穩定皇權,可是誰也沒有想到,李善長并非一個沒有野心的人,在成為宰相之後,他開始變得目中無人,私下結黨營私,大有和朱元璋對着幹的意思,讓朱元璋很是畏懼。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朱元璋産生了讓李善長回家養老的想法,随後就去詢問劉伯溫在李善長之後到底誰最适合當宰相,朱元璋先問楊憲是否合适,結果劉伯溫說楊憲沒有宰相的度量,随後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結果劉伯溫說他心胸狹隘,最後朱元璋問胡惟庸如何,劉伯溫依舊給出否定的答案。

朱元璋見劉伯溫将三人都否定了,就說要讓劉伯溫當宰相,結果劉伯溫說自己能力不足無法勝任,朱元璋才沒有繼續為難劉伯溫,經過此事之後,劉伯溫也明白了朱元璋的一些想法,進而先後多次找朱元璋請求告老還鄉,朱元璋擔心劉伯溫回到老家會結黨營私,就讓劉伯溫住在京城兒子家中,這樣一來友善自己監督劉伯溫。

明明劉伯溫已經說了楊憲、汪廣洋以及胡惟庸三人不适合當宰相,可是在後來朱元璋卻偏偏要讓三人去當宰相,首先任用的就是楊憲,朱元璋這次是先讓楊憲擔任中書省右丞相,此為宰相副職,當時的宰相還是李善長,結果楊憲上位之後,就開始排擠李善長以及打壓汪廣洋,身上缺點嶄露無遺,最終還沒有正式成為宰相,就被朱元璋處決了。

朱元璋忍了七年才殺胡惟庸,并非他不想早點動手,而是不能動手

也許很多人還比較好奇,當時朱元璋為何還要繼續讓李善長當宰相呢,實際上這主要還是礙于勳貴集團的面子,李善長的影響力太大,朱元璋擔心突然讓他回家養老,會引起官員們的不滿,是以隻能慢慢培養新人,等到時機成熟之後再取代李善長。

楊憲被殺之後,朱元璋開始任用汪廣洋為右丞相,結果汪廣洋在位期間,啥事不幹,成天畏手畏腳,這就讓朱元璋更加不滿意,直接将其撤職,讓胡惟庸取代汪廣洋,當時胡惟庸是李善長推薦的,是以後來李善長回家養老之後,胡惟庸就取代了李善長的宰相職務,畢竟是自家人,胡惟庸取代李善長才沒有引起不必要的波動。

可以說胡惟庸之是以能夠成為宰相,除了得到李善長的推薦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比較擅長讨好朱元璋,能夠察言觀色投其所好,朱元璋甚至認為胡惟庸是自己身邊的一個忠臣,才會讓他代替李善長。

胡惟庸開始專權

不過胡惟庸這個人也存在明顯的缺點,恰似當年劉伯溫所說的一樣,他也不适合當宰相。在成為宰相之後,胡惟庸就開始打壓異己,甚至将再次得到朱元璋重用的右丞相汪廣洋也給打壓得不行,朱元璋看着胡惟庸不斷走向自己對立面,終于打算出手了。

朱元璋讓胡惟庸送藥給生病在家的劉伯溫,結果藥送到不久劉伯溫就去世了,禦史中丞塗節開始舉報正在鬥得你死我活的胡惟庸與汪廣洋,說劉伯溫之死與兩人有關,當時是胡惟庸下毒,汪廣洋知情不報,兩人都有罪。

朱元璋忍了七年才殺胡惟庸,并非他不想早點動手,而是不能動手

朱元璋借此機會開始打壓胡惟庸,原本就已經和李善長家聯姻的胡惟庸,在受到朱元璋打壓之後十分恐懼,他擔心自己從前做的事情會被朱元璋發現,到時候自己可能就真的小命不保了,為了能夠存活下來,胡惟庸打算殊死一戰。

胡惟庸下定決心之後,就開始聯絡造反的隊伍,他去尋找李善長的幫助,結果李善長以自己年老為由拒絕參與,但是對于胡惟庸造反一事,李善長并沒有舉報也沒有阻止,這為後來李善長家族的覆滅埋下伏筆。

這邊胡惟庸在私下偷偷謀劃造反行動,那邊朱元璋早已安排了塗節等人監視着胡惟庸的一舉一動,當胡惟庸做好準備造反之際,朱元璋抓緊時機派大軍長驅直入,殺得胡惟庸措手不及,最終胡惟庸被以謀反罪誅殺,李善長也因為知情不報被牽連,全家七十多口人都被處決。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朱元璋也就順勢将宰相制度給廢除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宰相,朱元璋這個皇帝的權力再一次得到集中,不過後來朱元璋自己處理了一段時間的政務之後,發現實在太累,就設定了四輔官制度來幫助自己處理政務,等到朱棣繼位後,又設立了内閣制度,從此内閣代替了宰相制度。

朱元璋為何等七年才殺胡惟庸

從胡惟庸當宰相到被殺,總共用了七年時間,很多人比較好奇,朱元璋為何要等七年才将其鏟除呢?明明胡惟庸一上任之後就表現出一些問題了,為何當時朱元璋不直接對其下手?

朱元璋忍了七年才殺胡惟庸,并非他不想早點動手,而是不能動手

實際上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同時也很殘酷,總體來說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不敢,一個是不能。

從不敢的層面來說,朱元璋最開始都不想設立宰相,可是礙于勳貴集團的影響力太大,朱元璋才讓李善長當宰相穩定他們,單純從這個舉動來看,我們就明白,當時朱元璋的皇權并沒有後來那麼集中,他還是存在一定擔心害怕的,他根本就不敢對李善長等人下手,擔心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皇位。

同理,胡惟庸和李善長等人是一夥的,讓胡惟庸當宰相,代表的還是勳貴集團的利益,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朱元璋還不敢對胡惟庸動手,隻能等待機會,而等待機會的過程,就是朱元璋不能動手的本質原因。

從塗節第一次舉報胡惟庸害死劉伯溫開始,朱元璋就已經不是不敢動胡惟庸,而是不能動他,需要等待一個更好的機會将其一舉拿下,同時還可以借機廢除宰相制度。可以說在這個事件之前,朱元璋一直都是在放縱胡惟庸,目的就是希望胡惟庸能夠做錯事,而在後來則是不斷對胡惟庸施加壓力,希望他做出更加過火的行為,毫無疑問造反就是最惡劣的行為,剛好胡惟庸做了朱元璋希望他做的事情,這個時候朱元璋再下手,方才能夠服衆,并且找到廢除宰相制度的最佳理由。

朱元璋忍了七年才殺胡惟庸,并非他不想早點動手,而是不能動手

從胡惟庸被殺的整個過程來看,朱元璋還是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至于有人說胡惟庸沒有造反,完全是朱元璋強加給他的造反之罪,我覺得這種說法就有些言過其實了,畢竟從利益的角度而言,朱元璋沒有必要這樣做,從人性的角度而言,朱元璋有更好的辦法收拾胡惟庸,又何必铤而走險呢?

别說是胡惟庸這樣的人會造反,就算是換成其餘大多數人,在朱元璋的一系列操作下,也一樣會造反,不信我們結合上邊所說的情況來分析一下,朱元璋在胡惟庸剛剛當上宰相的時候,一直都是對其十分縱容的,就算胡惟庸專權,朱元璋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很多人彈劾胡惟庸,朱元璋都裝作看不見。

古語有雲“身懷利器,殺心自起”,胡惟庸本身就已經身居高位,朱元璋還對他百般縱容,長此以往,胡惟庸必然會産生一種錯覺,認為朱元璋可能也是一個昏庸之人,再加上自己身處高位,身邊阿谀奉承之人諸多,比如那些說胡惟庸老家祖墳發光之人,就是最為典型的推波助瀾之人,他們會讓本就目中無人的胡惟庸覺得自己可以取代朱元璋成為皇帝。

當胡惟庸心中已經有了當皇帝和造反的想法之後,朱元璋再對其進行打壓,胡惟庸必然會病急亂投醫加快造反步伐,而一旦這樣,就剛好如朱元璋所願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朱元璋能夠從一個乞丐,在亂世之中創業成為皇帝,要是沒有一些馭人水準,單純靠着投機取巧,怎麼可能坐穩皇位呢?

朱元璋忍了七年才殺胡惟庸,并非他不想早點動手,而是不能動手

結語

胡惟庸之死,雖然說和他自己的性格息息相關,但是更加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們這些勳貴集團的存在,對朱元璋皇權産生了影響,他們不死,朱元璋睡不好覺啊,他們的結局從一開始,其實就已經注定了!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的思想。

繼續閱讀